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研究

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研究

摘要:旨在推动应用型高校服装创意资源的市场化转化。文章围绕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特征及教学现状的分析,指出现有的毕业设计成果因缺乏产品属性和转化条件而不利于商品化转化。提出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重构实践教学平台、开辟商品化教学路径等创新举措,经我校实践表明该系列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转化效率。

关键词:校地融合;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产品属性;成果商品化

引言

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是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效、展示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凝聚师生巨大的心血和无限的创意力量,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受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学生的毕业创作是当一件艺术品在做,不是当一件产品在做。产品思维跟艺术思维不一样,艺术创作强调灵感和形式,不强调它对人群的适应性。[1]因此,学生特别注重服装毕业设计成果的“看点”设计,着力塑造服装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形象。这些作品多数为了表演而设计,原创性和观赏性俱佳,产品属性明显不足,难以流入市场凸显真正的设计价值,造成创意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校地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的融合更为密切,充分挖掘多方优势资源助推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向产品转化并流向市场,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商品意识和设计实践能力,激发创作热情,还能为市场和社会输送创意产品与跨界人才,对高校、企业、行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特征

(一)主题明确,客群模糊。主题是服装毕业设计创作的向导,具有凝聚设计思维、凸显设计创意、表达作品涵养的重要作用,贯穿成果塑造的始终。应用型高校一般会根据办学定位及自身特色确定每届服装毕业设计的主题,学生在该主题的引领下深入挖掘其内涵,结合自身兴趣确立个人创作的方向。但由于学生的商品意识不强,教师的教学引导有限,服装毕业设计成果普遍缺乏清晰的客户群体。许多学生以服务于虚拟客户群体为设计目标,没有对客群的行为、喜好展开分析,缺乏真实客户的有效反馈;也有部分同学从没考虑过为哪一类客群而服务,只是单纯的自我情感、个人审美喜好的自由表达,致使设计成果脱离实际客户群体需求而难以商品化推广。

(二)形式统一,能耗巨大。为了便于统一管理,以良好的整体形象对外展示办学特色和实力,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形式往往高度统一,绝大多数院校以舞台表演系列化服装作品的形式展示设计成果,期望以较高的曝光率来扩大学校和专业的办学影响力,收获社会赞许。因此,师生格外注重创新理念和前沿科技的应用,以原创性和概念化方式表现作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追求视觉效果的表达,超大的廓形、繁复的工艺、层叠的结构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的视觉化设计随处可见,致使服装毕业设计成果缺乏适穿性和流通性而止步于舞台表演,造成资源的浪费。[2]

(三)风格多样,规模有限。应用型高校每届服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人数众多,师生喜好多种多样,设计水平高低不齐,对设计主题的认知和细化应用各具特色,促使毕业设计成果风格趋于多样化。一般以3-5套作品为一个系列,一届服装毕业设计成果30-50个系列,经常能看到经典与前卫、职业与休闲、街头与都市、民族与运动等多元化风格并存的局面,如若百花齐放般绚丽多彩,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感官刺激。但过多的风格种类致使每一种风格的作品规模极为有限,为成果的商品化推广带来了困难。一般的企业或营销平台都有自身明确的产品风格及其规模等各方面的预设,较少有企业或营销平台能同时接纳如此多样化、小规模、高成本的设计成果的推广,即便时下热门的各类自媒体、社交平台也无法适应销售这类设计成果。

(四)创意十足,脱离市场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历经“十月怀胎”般孕育,从灵感火花碰撞到设计方案论证、从坯样雏形打磨到实物成品定型,创意之光普照始终,学生倾其所能百般呵护,为成果添加各种创意标签。十足的创意设计成果造就了舞台上虚假繁荣的景象,而过度的创意设计使成果如若营养过剩的胎儿,不是太胖就是某些重要身体指标与正常胎儿相去甚远,严重影响后天的生长、发育。就这类服装毕业设计成果而言,其创意不仅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更因缺乏产品属性而难以流入市场,无法解决社会对创意产品的大众化需求。因此,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强调创意无可厚非,但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只有合理兼顾设计创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更有利于服装毕业设计成果的商品化转化。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特色鲜明,个性十足,但显著脱离市场,缺乏产品属性,难以吻合市场的规模化销售以及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大众化需求,不利于其商品化转化。

二、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现状

(一)缺乏校地协同的顶层设计与规划。相较于传统教学,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多元,教学关系更为复杂。涉及校内外或跨学院教学资源的创新整合以及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更为深入、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处理等事宜。原则上这些工作应由院、校、企等多方领导协同建构,通过顶层设计健全教学体制与机制,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规划与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才能保障商品化教学顺利实施。而现行的服装毕业设计教学规划与统筹工作主要由教学系或专业主任承担,二级学院教务办和学校教务处协助督查,学院、学校及校外相关企业、行业领导较少介入,顶层设计与规划明显缺失,致使教育资源的拓展和教学关系的序化受限,毕业设计教学成果商品化成效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二)缺乏校企融合的应用型师资团队在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之后,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师资团队建设,通过内培、外引等手段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师资团队更趋合理。但离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需求仍然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外企业导师无法实质性融入教学过程;二是许多高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标准偏低,教师的应用性能力没有真正达到企业、行业水准,无法准确应对风云变幻的服装流行市场;三是真正具有企业、行业设计水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迫于教科研压力或忙于个人副业而无暇顾及繁重、系统化的教学任务,致使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无异于常规形式,教学成效低下。

(三)缺乏整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是服装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必备的教学资源,也是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极为重要的载体。在服装设计、加工、营销、推广等各方能力一体化培养的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更加注重整合创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受制于各种因素,高校现有的各类实训中心、设计工作室、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育基地、创业孵化园等实践载体散落于校内外,难以发挥各自所长,更无法形成合力,不能满足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的实践教学需求。

(四)缺乏对设计成果的营销创新。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设计成果的营销推广,助力其流入市场而转化为商品。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的影响,高校设计教育“始于设计创意,止于设计作品”,注重过程的创意表达及结果的形象包装,鲜有将设计作品这一创意成果的营销推广纳入教学及考核体系之中。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随之出台创新创业配套政策和相关措施,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持续高涨,对设计成果的营销推广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尽管应用型高校不少专家学者此前已经着手设计成果的商品化研究,对设计成果的营销推广做了不少努力和尝试,但研究成果融合设计教学、指导设计实践方面依旧不足,特别是在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过程中对设计成果的营销创新极度缺乏,没有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设计成果的销售、推广、流通等方面进行创新运用,不利于设计成果商品化营销推广。

三、应用型高校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途径与实践

(一)立足地方,强化顶层设计。校地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办学资源有效拓展,办学活力明显增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关系越加紧密。作为应用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更加离不开地方产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撑。在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实施过程中应立足地方产业发展所需,强化顶层设计,主动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深入调研制约地方产业及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集全校之力提供智力帮扶及实践指导,同时创新校地、校企融合发展手段和成果商品化的教学途径,保障校、企、师、生的共同利益,有效解决教学与产业、企业之间互动发展、互利共赢的瓶颈问题。嘉兴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地处中国平湖服装产业集群之地,在深化校地融合发展过程中立足地方特色羽绒服产业,专门成立校地议事机构——嘉兴学院平湖校区理事会,校长任理事长,市长任副理事长,校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理事会成员。通过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双方在人才引进、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与布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为突破口,协同地方龙头服装企业打通校企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大力开展基于地方企业新品研发的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校地、校企合作广度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延伸、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显著。制约产业和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高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及社会服务的水平显著提升。

(二)多方联动,构建跨专业教学团队。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合理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配置优势教学力量,着力与地方产业、企业、跨院系教学单位联动,构建适应商品化教学的跨专业师资团队。一支团队以6-8名成员为宜,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组成。原则上校外导师占比不少于40%,且由企业设计总监(或产品研发负责人)、技术总监、营销总监(或商品总监、运营总监)等人员构成;校内导师应不超过60%,一般由一名高级职称且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领衔,若干具有市场实战经验的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由于跨专业教学团队构成情况较为复杂,校内涉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教师,校外涉及不同企业、不同岗位人员,因此建议由二级学院教学院长协同企业、行业负责人共同调度,由主导商品化教学的专业负责人(或系主任)根据成果转化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分别组建对应的跨专业教学团队。我校跨专业教学团队构建过程中充分整合地方企业的优势实践力量,以服装毕业设计商品化教学项目为载体,以服务地方服装企业和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构建集服装设计、服装工程、市场营销等跨专业师资力量为一体的校内外师资团队,形成两支分别由8名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跨专业教学团队。第一支团队主攻地方特色羽绒服装品类,以解当下地方羽绒服装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的困境;第二支团队面向服装全品类,以满足企业未来多品类发展和高校毕业设计成果多样性的双重需求。团队构成详情如下表。

(三)整合资源,重构实践教学平台。为畅通毕业设计成果转化路径,提高成果转化效率,高校应面向市场整合校内外资源,校企师生联动,以市场需求、企业化运作为导向,打破校内外各类原有的实践中心、实训平台、设计工作室、实习基地等实践载体的时空界限,融合各方优势资源,于校内实行一体化建设,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方协同、资源共享、产学合作的创新设计实验实践教学平台[3]。我校与地方龙头服装企业以共创服装品牌、共营全国直营门店为契机,在校内共建高度融合型实践教学平台——嘉兴学院·华城集团国际服装研发中心。该中心严格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的标准和要求配备相应资源,大力整合校内外已有的各类实践、实训场所和硬件资源,按照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三个模块分别构建设计中心、技术中心、面辅料中心、封样室、后道整理室、商品展示陈列室等公司化办公场所。营造浓厚的企业化氛围,从地方企业抽调实战经验丰富的商品企划师、设计师、版师、样衣工、后道整理员、采购员等人力资源入驻该研发中心,与校方跨专业师生团队按企业运作模式协同共事,实现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展示陈列与销售推广等实践教学活动一体化发展,构建符合市场发展需求、满足商品化教学需要的创新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为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四)聚焦产品,开辟商品化教学路径。服装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偏重艺术化创作的教学导向,削弱创作过程中的“看点”塑造,坚持走面向市场、聚焦产品的毕业设计创作之路。强化师生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依托创新设计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开辟由“艺术品”向“产品”再向“商品”有序转化的实践教学路径。严格遵循企业产品研发的流程和标准,将艺术品创作中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视角融入毕业设计成果创作之中,突出成果的“卖点”设计,根据企业定位、市场需求、消费者喜好等要求打造成果的产品属性。通过校地共创大学生创业园区、校企共建服装品牌、师生独立创建创意设计工作室等商业化载体,将服装毕业设计成果推向市场,畅通成果商品化转化的实践教学路径。我校以校企共建的国际服装研发中心为实践载体,发挥中心的集成优势,依托研发中心的商业资源和跨专业教学团队,扎实推进基于校企合作品牌产品开发和地方服装企业产品研发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深入分析师生特点,将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对产品的需求一一对应。如引导擅长概念化设计表达的同学针对企业的形象款产品展开设计,鼓励潮流文化爱好者针对企业的时尚款产品而设计,把经典款产品留给个性内向、功底扎实的学生去实现。通过针对性的设计与服务,毕业设计成果直接转化为校企共有服装品牌或地方服装企业的产品,实现毕业设计教学与研发中心的商业运作有机融合,显著提升师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转化效率。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约30%毕业设计成果通过国际服装研发中心的商业运作直接转化为地方服装企业的产品而流向全国市场,有效解决了地方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成本支出高昂等问题,为地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内涵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政、校、企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服装毕业设计成果商品化教学是应用型高校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打破设计教育界与服装产业界之间壁垒实现设计成果有效转化的途径,对高校自身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助推企业提升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型高校应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校地融合,依托地方企业、产业资源,加强应用型师资团队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提升服装毕业设计成果的产品属性,以创新营销模式提高设计成果的商品化转化率。

作者:刘建铅 卢燕琴 虞紫英 单位:嘉兴学院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