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思考

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思考

内容摘要:服装设计是我国最早设置且发展迅速的艺术设计专业之一,但是近年来,诸多学校纷纷撤销了该专业。本文以此现象为引,分析各高校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现象背后的原因;讨论新时代对服装设计教育的新要求;从艺术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专业前沿和拓展课程教育以及设计实践教育4个方面阐述教改方向,以期推动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水准和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时尚

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之一,服装专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2017年已经有百余家学校开设服装设计类专业。但是,仅2018年和2019年,就有约四十家学校撤销了本科服装设计类专业,其数量之多,令人不得不对国内服装设计专业教育重新进行审视。笔者从兄弟院校撤销专业的原因分析出发,对照新时代的新要求,提出四点服装设计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以求抛砖引玉。

一、诸多学校撤销服装专业的现象背后

中国的服装专业主要分为服装设计类和服装工程类两种,最早分别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创办,后来文化部、轻工部、纺织部以及教育部和地方所属学校也纷纷开设服装设计类专业,尤其是高校扩招之后,该类专业的开设学校数量快速上升,至2017年已经有约一百五十家。〔1〕就服装设计类专业的开办院校和教学特色而言,形成了美术类院校、纺织类院校和其他院校三大集群。对比2018年和2019年撤销属于艺术类服装专业的院校名单可以发现:就办学层次而言,除西安美院撤销了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类学位)专业之外,原纺织部所属八大院校和八大美院的其他学校的服装设计类专业依然存在,撤销专业的多为专业排名在腰部以下的专业办学能力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就所在省市的特色经济而言,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大多处于服装产业在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或者产业相对落后的省份,学校既不能以专业教育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也无法获得地方特色产业对专业教育的有力支撑。2019年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超过1家的省份有:山西5家,河北、湖南、云南、陕西各2家,而在服装产业(时尚产业)实力强大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基本上没有撤销或者只有1家撤销该专业。办学特色不足和同行竞争也是相关学校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撤销该专业的学校基本上均为并非以服装教育为特色、与服装产业链联系不那么紧密的学校。比如在服装产业处于万亿能级的广东,肇庆学院的服装专业知名度和毕业生评价自然无法与深圳大学等相比较,何况学生们还面临全国各地至广东就职的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的竞争,撤销专业也在情理之中。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众多院校撤销服装设计类专业的现象。这些学校撤销该专业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如办学条件等内部原因和服务经济、同行竞争等外部原因的制约,无法保证该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并在行业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专业撤销是对学生负责任的行为,当然也是对前阶段全国范围内该专业规模快速扩张的理性回调。

二、新时代对于服装设计教育的新要求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新时代必然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有新要求。就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建设而言,服装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服饰时尚是民众美好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现,如何使得服装既能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与国际时尚潮流相协调,通过创新去提升中国在国际时尚价值链中的话语权,是新时代服装设计的总体使命,这就要求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必须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放到更高的层面去对待。就新时代的服装产业进步而言,中国服装产业是以时尚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的双轮驱动的产业集合,不仅时尚的边界越来越宽泛、变化的规律性越来越模糊,服装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结合更加紧密,还面临上游材料行业的日新月异和下游消费变化的快速多变。以上种种,均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服装设计教育中重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继续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快速研判时尚、充分利用科技工具、快速使用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就新时代服务特色经济而言,服装产业对于拥有6亿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中国而言,依然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西部开发中大有可为。〔2〕由于作为产业导向的时尚具有以国际化大都市为核心向下传播的特征,加上在国际时尚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以五大时尚之都所在城市和国家的时尚产业依然具有很高的设计主导权,因此,尽管中国各地服装产业的发展水平各有不同,但是必须在专业教学中让同学们更多感知、分析国际时尚潮流,参与国际化活动以开阔视野、浓郁氛围、提升水准。就新时代的专业特色而言,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建设的推动下,各地院校的服装设计类专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内在条件和地域、产业、经济等外在要素影响下办出各自的特色。以笔者所在的东华大学为例,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更加注重时尚化和国际化,调动全球资源,在为上海建设时尚之都、发展时尚产业服务的同时,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服装设计类专业的教改趋向

中国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为行业和地方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同时,通过对国外名校的专业考察、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在办学形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当下的服装设计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更为重要的是面向新时代的新要求,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外向模式转变为以内涵建设为主的深耕模式,其中有4个方面尤其值得关注。

1.面向创新的艺术人文教育

服装设计作为实用艺术门类之一,其本质在于艺术创造,对于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服装设计类教育的基本目标,而艺术人文修养是艺术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强调艺术人文教育是学生创新潜能的保证。当下服装设计类专业艺术人文教育的问题不在于课程体系设置,而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价值观塑造的目的和创新本能培育的取向,进一步提升师资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以服装史教学为例,“读教材”已经成为深受学生鄙视的教学方式,要做到以史为鉴、以史明智,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专业史学习不仅可以从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和模仿对象,更是因为历史为服装艺术的当下提供了本源由来,树立了经典样本,预示着未来走向;其次,要讲好服装历史故事,深入剖析历史上的设计案例;最后,要以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可以搬到有服装收藏的博物馆,作业可以是某一历史主题的创新设计等等。另外,要让学生养成注重个人装扮形象的习惯,因为这不仅是艺术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服装产业与线上新经济融合的新要求。以当下风行的设计师直播带货为例,需要设计师精心设计个人装扮外观,通过互联网工具直接面向消费者,以自身和产品的组合形象去满足乃至创造民众的时尚消费欲望。

2.融合产业链的专业课程教学

企业人才需求和专业教育一直就是一副跷跷板,也是各学校专业教育水准的重要衡量指标。由于服装行业不同类型层次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要强调专业教育是培养符合时尚行业发展趋势的服装设计人才,而产教融合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到产业链之中,将课堂搬到企业和设计师工作室,这也是国际通行的专业课教学形式,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产教融合也并非在企业上课那么简单:首先,需要选择与办学定位和课程相匹配的合作企业,以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为佳。比如东华大学的创意服装设计课程就选择与“之禾”合作,由企业的全球设计总监与师生合作完成课程。其次,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企业窗口观察社会的时尚流行及设计实现,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让同学对于自己的未来职业定位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最后,合作课程应该是校企双向受益的合作,要通过课程让企业能够发现人才,了解学校的科研成果,交流对于行业发展的研判。

3.开阔视野的专业前沿和拓展课程教学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装设计与时尚行业也是如此。新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的巨量化与个人信息接收能力相对不足的时代,还是一个学习方式不断变化的时代,因此,专业教育已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要强调通过设置专业前沿和拓展课程体现前瞻性和综合性,为确保学生未来发展而提供正确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习能力。以拓展视野为目的,在把持服装设计的艺术类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诸如最新艺术流派和创作思维、国际著名设计师和强势品牌的设计作品、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智能化设计工具使用、行业的互联网化和智能化倾向、民众的时尚社会心理、社会的发展趋势等,有机编排于专业前沿与拓展课程模块之中。

4.国际视野的时尚认知和设计实践教学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服装设计的民族性是以国际化时尚为基础的。因此,专业教育要强调国际化的时尚认知,并将其贯彻到设计实践教学之中,作为培养设计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互联网社交工具和专业平台,位于世界各地的师生交流和国际时尚信息传播已经非常便捷,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实施。在课程中嵌入国际化的workshop(工作坊),促进学生的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很多院校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途径。在众多专业比赛之中,选择、组织和指导学生结合专业课程参加国际性比赛则是通过国际化平台提升设计实践教学的一大途径,比如“国际马海毛时装设计大赛”就有诸多国内外院校共同参加。将毕业设计或者课程设计作品推向高水平的专业平台是一个检验时尚认知和设计实践水准的有效途径,比如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已经成为不同高校师生分享设计成果的重要舞台,东华大学的毕业设计展则构建了“环东华时尚周”“上海时装周”“伦敦大学生时装周”三级平台体系。近年来诸多高校撤销服装设计类本科专业,是中国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理性回归的必然结果。在今后的服装设计教育中,需要进一步实现艺术人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价值观和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强调通过专业课程与产业链的对接融合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设计人才,从前瞻性角度组织专业前沿和综合课程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促进学习能力提升,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时尚认知和提高设计实践能力。当然,由于不同学校的生源和办学条件因素各有不同,因此更加需要办出自己的专业教育特色,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为中国服装产业和时尚社会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

作者:卞向阳 周洪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