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和产业发展探讨

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和产业发展探讨

摘要: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是提升林业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林业与中草药种植业可相互促进,实现双赢,提升经济效益,优化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在阐述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基础上,从环境选择与具体种植技术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结合当前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发展,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林下种植产业发展策略,旨在深化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下种植;中草药;种植产业

引言

近年来社会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为更好地利用林业生态资源,林下产业逐渐兴起,其中以林下养殖与林下中草药种植表现尤为突出,两者相较而言,林下中草药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且适应性更高,可结合林业实际情况选择中草药种植种类,最大程度挖掘土地资源,在有限资源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

1.1环境选择

环境选择是确保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可切实发挥效用的前提,需结合林地实际情况选择中草药种植类型,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确保林业与中草药种植产业同向发展。为保障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需综合考量土壤环境、林木树冠、林木品种。首先,需了解林地土壤情况,根据探测分析林地土壤土质及湿度选择草药种植种类,若林地土壤含水量较低,应选择黄芪、柴胡等具有耐干旱特性的中草药;若林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可选择元胡、北沙参等对湿润环境适应性较高的中草药;若林地处于山区,且土壤湿度足够,可选择党参、黄连等喜湿怕热的中草药[1]。其次,不同中草药种植季节及条件均有不同,应根据树冠覆盖程度选择种植草药种类。为保障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顺利发展,需结合林地探测情况了解草药种植时期的树冠生长程度,若林木树冠较为浓密,应选择灵芝等喜湿耐荫的中草药;若树冠稀疏,此时光照充足,中草药生长空间富余,可选择种植百合类、丹参等中草药。最后,需根据林场林木结构选择中草药种植种类。例如:在枣树等生长发育较为缓慢的林木环境下,可选择种植元胡、贝母等中草药,若种植茯苓菌类等不可践踏的中草药,可选择杏树、樱桃为林下种植环境,全面保障中草药适应林下环境[2]。

1.2种植技术

1.2.1黄芪林下种植

在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中,黄芪因其存活率极高而种植广泛,同时黄芪市场需求量较大,具有消肿脱毒、补气固表的功效,在市场调节作用下,行业市场中的黄芪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将黄芪作为林下中草药种植种类具有较高经济效益。黄芪林地环境应选择向阳位置,若为山地应选择向阳坡面,因此为更好地完成黄芪林下种植,需根据当地太阳运转规律及光照变化选择林地[3]。相较于其他中草药而言,黄芪种子外部存在坚硬外壳,若直接展开林下播种则会导致种子不易发芽,因此种植黄芪时,应做好种子管理,为软化种子坚硬外壳,需将其放置于约50℃的水中持续浸泡24h,经软化处理后种子更易发芽,极大提高黄芪成活率。黄芪虽耐干旱,但其不宜在高温环境下生长,黄芪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需确保林下环境低于15℃,可选择高大林木区域,利用其树冠遮挡强烈光照,使林下环境温度始终维持在适宜范围内,提高黄芪夏季成活率。由于黄芪不耐高温,因此林下种植黄芪时应尽量选取春季与深秋时期,林下种植完成后加强日常管理,以此确保黄芪可在适宜环境下稳定生长[4]。

1.2.2杜仲林下种植

杜仲别名思仙,重庆地区又称胶木,为落叶乔木,具有预防骨质疏松、治疗血压病的功效。杜仲随着生长发育而迅速拔高,最高可达20m左右,相较于其他中草药而言,杜仲更加注重光照与生长空间,应尽量选取山区林地向阳坡,选择高大且树冠稀疏的树种营造杜仲生长环境,同时确保林地土壤pH<7,且土质呈砂质。由于杜仲植株高大,在日常管理时需注重施肥与除草,根据杜仲生长情况进行剥皮,此时为保护杜仲,应一年剥皮一次,实现杜仲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3甘草林下种植

甘草味甜,常作为中药调味剂,在各类中药药方中尤为常见,其行业市场需求量较大。相较于杜仲而言,甘草更适宜林下种植,其植株较矮,通常处于0.3-1.2m之间。可采用直接种植、根状茎种植、育苗移植等方式,而种植方式需根据林地环境与当地种植习惯选择。甘草为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蝶形花科甘草属植物,应种植在林下腐叶密集区域,可为甘草提供生长养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甘草林下种植完毕后15d内出嫩苗,需结合土质情况定期施肥与灌溉,缩短甘草生长周期[5]。

1.2.4黄连林下种植

黄连种植时需结合林地环境清理土壤,将林下种植区域内落叶、树根清理,完成后需整土挖沟,沟深、沟宽分别为8cm、20cm。黄连林下种植采用育苗移植方式,选择10叶以上的黄连秧苗进行种植,为确保黄连秧苗成活率,需定期除草、浇水、施肥,严格开展林间管理,消除林木及其他中草药干扰。黄连秧苗成活后可适量施肥改善林地土壤肥力,加快秧苗发育生长速度,为保障黄连秧苗健康成长,在其生长前期需以氮肥为主进行施肥,而黄连生长后期则以钾肥、磷肥为主。光照需求量随黄连生长发育而逐渐提高,首年林下种植区域光照度应维持在20%左右,并根据黄连生长情况逐年增加,在此过程中为增强林下光照度,需修剪林木枝干,为黄连提供充足光照,便于其展开光合作用。

2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2.1加强产业技术推广

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为新兴技术模式,可大幅度提升林区土地利用率,具有较强推广价值,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中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普及率较低,且产业技术相对落后,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在未来发展中需重点加强技术资源投入,提高技术水平[6]。首先,当地政府应对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予以支持,对该经济发展新模式予以宣传,可选取林下中草药种植示范地,在试点实际效益驱动下提高人们对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的认知,同时以中草药种植示范地为载体,定期宣传先进种植技术,宣传重点为中草药种植户及林农,引导其采用先进种植模式,提高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影响力。其次,将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教育领域内渗透,开设林下中草药种植相关课程与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为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提供后备人才,继而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最后,应引导中草药种植户与林农进行经验总结,不断优化改进种植技术,针对林下中草药种植中存在问题进行修正,积极运用新技术解决种植难题,扩大林下中草药种植规模,发挥出林业与中草药种植产业优势,在科学规划下提高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2.2因地制宜规避风险

不同中草药对光照通风、温度湿度、土质酸碱度、生长空间要求均有所不同,在选择林下种植中草药种类时,需综合考虑林地环境,根据实际种植条件选择中草药种类,结合土壤温度、地质情况选择中草药种植种类。例如:土壤保水性弱且肥力贫瘠可种植玉竹、防风等抗逆性较强的中草药,在耐干旱、耐瘠薄等特性支持下提高中草药存活率。引进外地中草药新品种时,需经试点示范确认不损害生态结构且生长状态良好,在试点过程中需综合评估外来中草药新品种的产量及成本,若质量符合当地中草药标准后方可大规模种植,在实际林下中草药种植中,同种中草药不可在同一林地区域连续种植3-5年,以降低出现中草药病虫害的概率[7]。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可实现经济效益增长,但在实际发展中,不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跟随市场,需根据土壤环境选择中草药种植种类,秉承因地制宜种植原则,对林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促进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可持续化发展建设。

2.3完善产业监督制度

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在政府带动下实现快速发展。在技术宣传与革新过程中,政府具有指导与规范作用,可引导产业趋向生态化、长久化、质量化、规模化发展。为保障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有序发展,应在当地政府林业部门牵头构建监督机构,健全产业监督制度,根据当地林木种类、地质条件、中草药种类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以监督机构为主体,监督制度为依据,在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中形成规范化风气,促进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标准化发展[8]。产业监督管理制度不仅是对种植户行为的约束,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林下中草药生产质量。监督管理机构需加强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中化肥、农药的监管,根据产业标准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并引导林下中草药种植户应用生态化肥与绿色农药,规避农药超标问题,最大程度保障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生态效益。为保障监督监管有效性,需基于现有监督机构设计产业检查流程及检查标准,明确中草药种植硬性指标,在强有力监督检查作用下规范林下中草药种植行为,保障中草药种植质量。

2.4严格遵守林业法规

林下种植中草药需确保种植行为符合林业法规,不可与当地林业退耕还林政策产生冲突,并着重考虑中草药品种对现有林区的影响。林下中草药种植主要是借助林区空闲土地资源增加经济收益,并实现“保护-开发-再保护-再开发”的良性循环,维持林地生态平衡,不可舍本逐末阻碍当地林业发展。为降低中草药种植对林区的不利影响,连续种植后需每年翻耕,降低林地污染。在选择林下中草药品种时,可首选以花、茎、叶、地上果实为收获对象的药材,此外还可选择木瓜、五味子、金银花等一年种植可多年收益的中草药。除此之外,需尽量选择不必连年翻耕的中草药种类,同时选择可维持较长时间绿色地面植被的中草药,例如猪苓、薄荷、芍药等,不可种植以地下根茎为中药材的草药,避免损伤林木根茎,发挥出“1+1>2”的效益。

3结束语

林下中草药种植产业是根据土质情况及林木种类合理选择中草药进行种植的产业,现阶段黄芪、杜仲、甘草、黄连等中草药的林下种植技术逐渐完善,在未来产业发展中,需加大技术推广力度,做到因地制宜,规避种植风险。为保障该产业发展合规合法,有序建设,应健全产业监督制度,同时林下中草药种植技术的应用需符合林业建设法规,真正实现林业与中草药种植业的协同发展。

作者:吴晓龙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土城镇人民政府农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