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有效供给分析

[摘要]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公认的“第一资源”,而全面实施、推进新农村建设,助推农村经济长久发展,始终脱离不了开发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农民素质的高低往往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状,探讨其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经济

21世纪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此时党中央审时度势地将目光聚焦于新农村建设问题上,企图通过它来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历史主题。这也是我国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另外一项重大举措。该制度的提出除了要革新我国当前农村落后的面貌以外,还要协调促进农村科学发展、全方位发展、并且和城市协调发展,力求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崭新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

中国是有着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而这庞大的基数中,仅农村人口数量就多达9亿,其中农业劳动力近6亿,占据了总人口的近一半左右,于我国农业发展,这显然是一笔宝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优势。然而,中国农村人口劳动力中却普遍文化水平比较低,因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缘故,城市或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远远无法企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如此便导致出现了大批量的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庞大,但质量却普遍比较低,同时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均欠缺合理性。针对此情况,我们必须要虑及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怎样更好地开发并利用好这批人力资源,是当前新农村建设考虑的首要问题[1]。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表现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人力资源存在浪费

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达到近2亿人次,且平均每年增加量超过500万。这样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势必会造成一大批人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大量的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利用,便有许多剩余的劳动力一股风式地向城市涌入,毫无疑问增加了城市的承受压力和发展困惑。

(二)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另外,据统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从事的主要产业为第一产业,占比超一半,第二产业从业者约为总人数的1/5,第三产业占比要比第二产业略高一些,即农村多数人口都集中在第一产业,主要以劳务生产为主。

(三)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观念转变还不到位

在我国,全国范围内有许多地区当地政府均未给予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相当的重视,尚未形成既定的人才意识,且多数乡镇未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当作一项准公共服务列入公共财政框架中去。

(四)农民增收存在一定的困难

全国范围内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以来持续放缓,且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农民其产业增幅也要远低于全国均值,甚至很多纯农户收入不断出现徘徊乃至下降的趋势。如此一来,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对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粮食的生产及农产品的供给;如此除了全面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以外,更有甚者影响着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涉及农村社会进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因此,这既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话题[2]。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实质

事实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本质特征是投入资金并使其作用于农村人力资源,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激发出巨大的人力资本,能够从中得到回报。资源及资本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资源更多的是强调价值的转移,而资本则更多的是关注价值增值以及价值回报。实际上,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也就是投资和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而想要投资人力资本,一般可以通过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短期培训及各类形式的继续教育来开展。曾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名为西澳多•舒尔茨,他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人力资本的收益往往要比物质资本高。”依附于舒尔茨的研究理论,美国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之后,物质资源徒增了4.5倍,而就此收益徒增了5倍,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就增加了5倍,此时收益直接增加了17.5倍。根据1978年-1996年期间相关的统计资料,我国经济学家经计算得出,每增加1亿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基本可以带来每年接近6亿元的GDP增加额,但是每增加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只能带来2亿元的GDP增加额。此外,依据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海克曼经测算之后得出,中国各个级别的政府基本上将2.5%的国民生产总值都用作投资教育,有三成用作投资物质资源,但这两项在美国占比不过5.4%和17%而已,韩国这两项占比仅3.6%和30%,这组数据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在中国物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12/1,在韩国则是8/1,在美国是3/1。根据詹姆斯•海克曼的解释,我们可以总结出,中国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支出远远要比其他各个国家的均值低。假如中国仅仅致力于投资一种资本,同时放弃另外一种资本的投资,如此便会丧失财富增长的机会。所以,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尽量避开弯路,以竭尽全力开发人力资源,此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也是根本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3]。

四、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当前,农村教育是进一步培养优化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并且提升农村劳动力文化素养的一个核心途径,故而想要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定摆脱不了教育方面的投入。

1.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自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截止到21世纪的今天,国家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问题。然而却在部分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一些西部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至于存在青少年失学、辍学的问题,性质非常严重。青少年作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此人群接受教育的程度基本决定了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整体素质高低。所以,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投入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要发动全社会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多元的办学模式,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师资待遇,提高教学质量,以便于为青少年供给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沟通教育工作,尽量避免出现失学或辍学的情况,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素养。

2.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农村开展的职业及技能培训一般是培养高素质和优技能、懂技术的新世纪农民的关键途径,且这一工作的实践往往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结构产业调整而言具有重大影响意义。借以农业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大致满足了农村劳动力对于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需求,且更有利于优化和改善农民工的城市就业层次,继而使其能够从技能水平不足和待遇薪资较低的职业一步步向高薪酬、高技能水平的职业发生迁移。进一步提高农村整体劳动力就业质量,提升农民收入。政府方面须增加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投资,主导就业,全力发展各层次、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以便于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水平,并且保证农民充分就业。

3.大力开发农村成人教育。在农村开展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专业人才和扫盲,同时以农村成人为主要培养对象,借助一系列农村成人教育活动,有效地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文盲率,进一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另外借以专业化的知识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借此来尽可能地满足农业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农村成人教育需要全面做好各个方面以及各种层次的培训工作。第一是扫盲教育。针对农村文盲、半文盲成人,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抓手,为他们普及简单的农业技术技能;第二是普及教育。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内容主要以科普文化知识及技术技能或是基础的法律知识为主。第三是提升教育。针对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内容主要以培养现代化农业技术知识为主,将他们培养成农村经济改革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柱力量[4]。

(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好的身体素质是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条件。因此,建立和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成为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的关键。

1.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要求乡镇、县、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各尽其职,协同合作。政府方面需要有效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竭力推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保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布局和规划农村卫生机构,有效缓解或解决农民看病难、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此外,政府方面还要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引导专业的医学人才融入农村医疗队伍中来。积极组织现有的医务人员展开相应的专业培训与交流学习,以不断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提升和优化整个医疗人才队伍的结构,继而全面提高农民的就业质量。

2.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建设。其内容覆盖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内,必须全方位提升各级政府的投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救助制度及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从而保证每一位农民都可以享受到既有的制度保障权益。此外要按照各个地区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严格制定科学的缴费标准,补助以及补偿标准等,确保农民能够病有所医。

(三)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1.改革户籍制度。解除阻碍农民工自由流动就业的屏障,使其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待遇,并且能在城市长期生活下去。除此之外,政府方面要为农民群体供给相关劳动市场信息服务,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调节机制。把多元的信息渠道给农民工供给各种劳动力求助信息,实现农民工高效就业,降低劳动力盲目流动的比率。

2.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缓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措施,保证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完善并优化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将农民工纳入到相关制度体系中去,确保其能够与城市居民享受相同的保障权利;把农民工管理列入城市管理体系中去,促使农民工能够与城市居民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3.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对此要让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签订对应的劳动就业合同,且要严格按照合同制度来落实,以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应该采取合法的手段来制裁;建立健全农民工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制度,保证为农民工创造更佳的就业环境[5]。综上所述,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行业逐步体现出了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不说,农村还有大批量的剩余劳动力也陆续涌入城市,然而,城市应该如何面对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怎样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建设新农村,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深思并尝试性提出建议。

作者:陈晓春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