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乡村振兴下文明建设的基本策略

摘要: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利于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和人民共同富裕。当前,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乡村建设主体缺位、村民价值观念有偏差、乡村治理效果不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些现状,要从农民、基层党组织、社会等多方面共同着手,加强思想引导,提升农民思想政治觉悟;加强组织引领,充分发挥党的积极引领作用;推动风气治理,促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推动农村各项公共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落实好文化培育工作,为不断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助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乡村振兴积蓄力量,合力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质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困境;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提出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其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乡风文明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实现的根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之所在。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

(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之魂。在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灵魂部分。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能促使农村实现和谐发展,提升村民的生活幸福指数,而且乡风文明还发挥着铸魂育人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注入精神动力。抓住了乡风文明,就等于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要求

总书记强调:“很多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3]加强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长期性任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风气,改善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乡村治理提供动力和保障;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互帮互助以及平等关爱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国家发展总体上而言平稳向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开始注重追求精神生活质量。从乡村振兴的视域来看,就是强调要提升农民精神生活水平。而乡风文明的提升不仅可以让农民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收获感和满足感,还可以让农民深切感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使得农民追求的美好生活能早日获得实现;有利于明确并切实解决农民实际所需、所急、所盼,发挥农民的能动性,激发乡风文明主体的自主性。

(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体现

“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4]。在乡村振兴方面,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实现大繁荣。乡村振兴不是清除掉属于乡村的印记,而是要把乡韵留下来,让乡愁永绕于心间,这就需要守住优秀文化这根命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使得文化基因能实现传承。总书记高度肯定文化的价值与地位,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乡风文明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把农民凝聚起来,提升农村精气神,在这基础上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五)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精神素养的举措

乡风文明既是农民素质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5]。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农村,主体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都是广大农民。乡村振兴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就包括乡风文明建设这部分重要内容。从这个视角上来说,乡风文明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需要,有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为全方位推进乡村振兴助力;推进乡风文明,有助于提升农民的精神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指引;加强乡风文明,有助于提升农民文化层次,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精神保障;强化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在整个乡村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层面上的动力支撑。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缺位

农村的主人是农民,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我国实际发展需要相吻合。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发挥着主力军的角色作用。为此,农民整体素质如何,与乡村振兴成效息息相关,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农村“空心村”问题严重,大部分乡村都是一些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等,且留在农村的农民整体文化程度及素质偏低,对于新事物、新观点接受能力较差,对文化生活也无更高需求,这使得优秀的文化、优良的乡风无人传播与继承。虽然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可以通过在外务工获得相较农村更高的经济利益,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但是精神文化水平却没有相应提高,无法做到“鼓了口袋同时富了脑袋”,造成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缺乏,从而导致乡村振兴的发展后劲不足,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载体缺失

乡风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载体支持,才能顺利开展,而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农村的文化建设。一些地方干部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缺乏正确认知,认为只有发展经济,才能让人们的生活富裕起来,而当人们生活好了,乡风文明也就成为自然。这部分基层乡镇干部长期关注经济建设,关心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文化这种难以用数字衡量的指标,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因此无法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将乡风文明建设等同于村容整洁,认为把房子整修,装饰一下就是乡风文明建设[6]。因此,基层干部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和执行力影响了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使乡村振兴缺乏内在的发展动力。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治理失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迷信封建、攀比之风盛行,严重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朴素乡风[7]。从农村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讲究排场等现象广泛存在,具体表现为各家之间盲目攀比,讲谁家彩礼高、谁家菜品多、谁家排场大等系列面子派头,婚丧嫁娶成为炫耀财富和人脉关系的幌子,从某个方面讲,这为奢靡现象提供了“温床”。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拜金以及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渐浮现于农民的脑海中,浪费攀比之风兴盛,这些现实问题严重阻碍着乡风文明建设。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育也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舞台,然而,农村的教育相比城市的发展不仅在师资力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而且没有将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融入教育中;此外,不少乡村地区为了占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地,其文化产业发展过于市场化,失了文化产业的“特色”,丢了乡村文明的“底色”;在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乡村活动组织较少、文化广场只是个“空架子”、活动设施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为不文明乡风的泛滥提供了土壤。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对策

(一)思想引导:提升农民思想政治觉悟

费孝通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7]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以乡村为根基,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力量。因此“要教化乡村居民,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让广大乡村年轻人热爱家乡,提高为家乡发展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加强农民教育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首要的是要加大力度宣传党关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所实施的方针政策,尤其是深入领悟总书记对此作出的重要论述,引导村民意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此外,还要引导乡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农村地区深入普及。

(二)组织引领:发挥党的积极引领作用

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能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要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否切实发挥领导作用。为此,要想改善和提升乡风文明,首先,要改变基层干部的思想观念。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做到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努力为农村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切实为民谋利益,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作贡献。其次,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9]总的来说,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时要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释放其重大动力价值,使得文明乡风建设得以顺利推进。

(三)风气治理: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0]。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顾及方方面面,从宏观视角上来说,党和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抵制和远离封建迷信活动”[11],帮助农民改正不良生活习惯或风俗,坚决革除各种陈规陋习;从微观视角上来看,应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为根基,传承好现存村落传统文化,留住乡村的“根”,保护好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培育文明乡风增进思想认同。

(四)经济建设: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良好的物质条件是乡风文明传承的基础,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2]。部分乡村文化财政经费短缺,即使想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也迈不开脚步。针对这种现象,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适当提高乡村教育投入,在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时,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向农村倾斜,在建设基础设施或者发展教科文卫体时,应重点放在农村来开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乡村文化娱乐建设的投入,推进农村娱乐广场、农家书屋及文化大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培育文明乡风奠定物质基础。再者,可组织村民研发乡村文化创意类周边产品,集中销售农村特产等,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将农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让广大农民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经济支撑。

(五)文化培育: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3]。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乡风文明,使得农民“口袋富起来”固然重要,但还要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为重要。因此,加强乡村振兴建设还要注重给农民充电,使得农民在钱票子多起来的同时,在思想精神层面上也要富足起来。一是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加强对传统文化包括耕读传世等在内的学习,使得中华文化之魂能得以源远流长。二是要发挥道德的引导作用,积极发扬农村传统文化品德,在注重传承与保护优秀农耕文化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而使得农耕文化能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优势之一。

(六)人才培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关键人才的引领。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乡贤”作为乡村先进人才的代表,在教化地方作用方面不容小觑,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也具有较大作用。由于乡村是熟人社会,即便能引入外来道德榜样,在乡村群众中也很难产生共鸣。所以,要善用乡村本土人才,帮助他们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注重提供一些平台与机会,如乡镇文化站组织专业人员对乡贤进行培训;以“乡贤”为领头羊,创建一支乡村文体团队组织参与唱跳类、敲鼓、绘画类乡镇级比赛等,让乡村传统文化逐步走出乡村,走入世界,打出品牌,让“乡贤”不再被定义,而成为一个积极为家乡作贡献的群体代表,从而壮大乡村建设的队伍,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李锦薇 周韬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