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下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路径

新发展下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路径

摘要: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路径,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扶持乡村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龙头,建立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推进农民富裕富足十分必要。本文对云南边境几个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小康村建设中面临的难题,提出了三个建议:整合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资源;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路径;存在问题;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线。通过绿色产业发展,助推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必须抓住“五个振兴”。云南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总要求,一些村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问题。

1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

(1)新发展理念内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统称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中国4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科学分析了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创新理念,是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抉择。新发展理念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新思想,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以新发展理念助推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需要遵循乡村科学发展的规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重点把握“五大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2)贯彻新发展理念,助推边境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前途的产业,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云南省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区位优势,优化农业发展要素,畅通流通渠道,补齐短板;树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独有品牌创建意识;通过经营山川河流、农田村舍,打造特色乡村美景,让乡貌、乡愁、乡情成为乡村旅游的主题;保护和传承乡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村文明、家庭和睦、淳朴民风的新农村。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建筑、饮食等的独特性,打造乡土文化名片;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提高乡村发展整体效益。

2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实施路径和取得成就

本文对芒市的芒市镇回贤村芒龙山德昂族村民小组、风平镇介桃傣族村民小组,遮放镇芒丙傣族村民小组,三台山乡营盘村景颇族买直村民小组、拱引村民小组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对盈江县太平镇景颇族、傈僳族石梯村民小组进行了访谈调研。通过调研,对几个村寨的小康村建设基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1)利用少数民族特色、区位优势打造乡村观光旅游。介桃村利用离主城区近、交通便利和风景优美的区位优势,打造集举办水果节、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傣族文化和傣族建筑欣赏于一体的小康村发展模式;芒龙山村利用德昂族酸茶制作、民族美食品尝等开发乡村旅游;芒丙村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的名片、江边烧烤、漂江游等项目,吸引游客;买直村、拱引村利用“榕树之家”的影响力、山地经济作物种植地出租等方式拉动乡村发展;石梯村利用“中国犀鸟谷”和“观鸟圣地”的区位优势,建立鸟类观察点,开发了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吸引观鸟爱好者和游客前往打卡,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2)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乡村经济。介桃村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了芒市崃岗罕旅游合作社。以农产品产业为基础打造集农产品生产、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乡村发展模式。介桃村有菠萝、砂糖橘、坚果等水果产业。通过举办菠萝节,加工菠萝干,为介桃村水果促销搭建平台,利用民族特色广场、民族小吃等吸引游客观光打卡。打造乡村旅游广场,让游客可以一边品尝傣族小吃,一边观赏七彩稻田生态景观和荷花美景,还可以到泼水广场参加泼水节狂欢,感受介桃村淳朴的民风民情;芒龙山村利用德昂族酸茶制作表演为抓手,促销酸茶销售,利用德昂族文化带动旅游;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盈江石梯村村委会主任带领部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了解鸟类的基本知识,学习如何当好鸟导等。村子利用政府免费提供的建筑材料,搭起了第一个隐蔽的观测棚,开发了全国第一个双角犀鸟监测点,随后又建起了灰孔雀雉和猛隼监测点。其他村寨虽然没有建立合作社,但都在想办法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立体农业助推农民致富。

(3)建党建文化长廊,以党建文化提升小康村文化建设水平。在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村组干部队伍和党员带头作为,不断历练,积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种植经济作物。党员干部带头,从一件件小事抓起,力争干好、干成,形成风清气正、苦干实干的干部队伍作风。同时,发动村民共同参与乡风文明、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村风建设。介桃村建了一个党建文化广场,通过党建文化上墙,宣传建党精神,赓续红色基因,通过国家法律法规、民族文化、村寨发展规划、取得成就等内容的展示和宣传,提升小康村文化建设水平,筑牢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芒龙山德昂族酸茶生产观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芒丙村传统村落正在恢复重建中,党建文化站也正在建设中。

(4)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取得成就。2019年,介桃村的水果产值近1000余万元,全村经济总收入1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介桃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并荣获了云南省文明村、卫生村、德宏州基层党建示范点和芒市民族团结示范村等荣誉称号;芒龙山德昂族村在政府的资金扶持下,现已投资28万元,对村寨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人畜饮水等进行了改造。现在,回贤村(龙山村民小组的行政归属地)已经成为当地的热门旅游景点;受现代建筑风格、建设成本等因素的影响,芒丙村传统村落特色傣族楼房从100多家减少到28家,现在,村寨规划恢复重建,增加特色楼房建筑面积;石梯村作为生态脱贫的试点,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和载体,努力打造“中国犀鸟谷”品牌,通过引进高端观鸟游、生态旅游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通过落实生态保护,石梯村民从实现了砍树人到护林人,从狩猎人到护鸟人,从贫困户到“鸟导游”的巨变。2017年以来,村里年均接待国内外观鸟者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都实现了1万~3万元的年收益。20户人家开起了旅馆,25户村民买了车。石梯村共种植坚果、咖啡、荔枝等经济林果950亩,全村绿色产业面积达3300亩。村民人均收入从早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1万多元,40多户贫困户也已全部脱贫。

(5)依托自然资源,传承民族技艺,利用“互联网+”模式,发展乡村经济。依托乡村田园生态,以田园生态、休闲养生、民族文化、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建设,构建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例如:芒市镇回贤古寨,以有机农产品种植、花卉盆栽、农副产品销售、乡村民宿等为内容,建成了当地红火的旅游景点;三台山乡德昂族已经建立了德昂族民族文化展示区,将德昂酸茶生产工艺“晒、凉、炒、揉、烘”的精细制作程序进行展示,对德昂族文化与酸茶技艺传承进行了有机融合;打造了芒市“七星傣寨”示范区,以“一村一特色、一寨一主题”为内容开发傣族农耕美食文化、傣族民俗体验和特色农家乐等的乡村观光旅游项目;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布局,重点加强优质水稻、蔗糖、水果、坚果等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现被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业品牌有:遮放贡米、芒棒砂糖橘、轩岗乡马铃薯。

3乡村振兴小康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产业发展缺乏相关资源与人才。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它是由资金、人才、信息、市场、渠道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系统工程,投资大、见效慢、投资回收期较长。从实地调研情况来看,村民与村干部大多文化素质较低。近几年才陆续有几个考上大学的学生,而且毕业后都没有回村的。被调查的6个村村委会主任都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他们缺乏乡村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发展模式处于简单合作的初级模式;缺乏各种资源,特别是缺乏资金。介桃村村委会主任带头拿出70万资金,带动该村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所以,介桃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传统生产方式竞争力较弱。被调查的村寨,仍然处于传统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其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投入产出比较低,与发达地区相比缺乏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被调查村寨,农业机械化程度普遍不高,靠人力、畜力进行劳作仍为主要生产方式。被调查部分农民说,他们的收入主要靠水稻,甘蔗、橡胶、茶叶等由于受市场的影响,收入并不高,他们估算的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

(3)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无论是从事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或乡村特色旅游业,都需要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而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附加值。从实地调研来看,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存在问题:缺乏《乡村产业发展实施细则》;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不配套,农业资金其他产业链环节的支持与扶持较少;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机制不完善,乡村产业项目的融资非常困难。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滞后。从调研情况来看,只有介桃村在政府支持下,邀请了省级专家帮忙,才有了本村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其他村寨还没有规划。由于缺乏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方向目标、发展路径以及需要采取的策略、办法和措施等,边境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处于分散状态,无法提升发展水平,缺乏持久发展动力。

4乡村振兴小康村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整合乡村振兴小康村建设资源。乡村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民族特色资源、人才资源等需要整合,实现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应该引导和动员社会资本下乡,组织成立乡村龙头产业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利用亲情、乡情和亲情,动员外地优秀人才回乡创业;鼓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离退休人员到乡村开展技术指导,拓宽乡村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持渠道。

(2)转变乡村生产经营方式。改变单家独户的传统低效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从传统的种植业扩展到“农、林、牧、渔、旅”的大农业系统,延长乡村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构建合作经营模式,构建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业大户、返乡创业村民、复员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兴办农产品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的主体;以农产品为载体,建立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乡村产业链条;依托绿色生态农业、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及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文旅农业、农耕体验农业、田园生态旅游等乡村新业态,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3)完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全面深入调研和论证,由政府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一起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科学论证,明确乡村振兴小康村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细则》,对乡村发展的原则、模式、组织领导、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建立社会资源整合机制,以农工商贸旅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乡村产业;建立乡村产业发展融资机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建立农业生态效益保护实施补偿机制,严格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制度,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和商品化发展;引进民间资本开展合作经营,打造精品民宿。最终实现乡村产业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生态化和三产融合化的融合发展。此外,还要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打造农业国际合作的示范区,建设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把提升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对外贸易水平与小康村建设结合在一起,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作者:孙阳 马春秀 单位:天鹭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 德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