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艺术乡建策略探究

乡村振兴下艺术乡建策略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基于乡村振兴背景实施“艺术乡建”能高效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进而让乡村充满艺术和活力。文章在阐述艺术乡建内涵的基础上,就乡村振兴建设的具体要素展开分析,并指出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乡建的具体策略。期望能进一步提升艺术乡村建设水平,继而在乡村振兴的同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艺术乡村;策略;经济振兴

乡村发展问题是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能助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为我国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是指导农村发展的行动指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同时其也是农村发展的主要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在农村建设发展中,应融入艺术乡村建设理念,即将艺术因素融入建设,这样能从物质、经济两个层面建设乡村,解决乡村发展难题,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艺术乡建的基本内涵

艺术乡建是一种全新的乡村建设理念,其将艺术融入乡村建设,使得乡村建设的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同时其也使得乡建的内容逐渐丰富,满足了新时期乡村建设发展需要。从建设过程来看,艺术乡建涉及经济振兴、文化复兴、社会管理等诸多层面。在实际建设中,融入艺术理念,使得乡村充满活力,而且更具艺术气息,最终实现乡村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提升,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建设的要素分析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根基所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振兴并修复什么内容是人们思考的重要课题。新经济系统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在乡村建设实践中,传统的建设方式及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下人们的生活及物质需要;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乡村建设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追求体验式经济及沉浸式感受,其希望在一种贴近自然的环境中发展乡村,放松身体并感受生活。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我国要求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同时应保证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继而真正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在这些要求下建设乡村,应注重乡村农业经济、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建设等要素的全面把控。新时期,在艺术乡建理念的指导下,人们提出用艺术的思维,艺术的创新、创意特征,艺术的创作形式改变乡村的整体形象。在实际发展中,首先要注重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即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入艺术理念,改变并优化传统生产形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改善农民物质生活,做到农村经济振兴。其次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应努力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确保其具有较高的艺术认知能力,进而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乡风文明是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灵魂,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应加强农村的社会治理,现阶段,基于艺术乡建理念的社会治理应提升农民道德品质,改善管理结构,实现乡风文明,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最后艺术乡村建设还应注重农村生态建设,即应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传统村貌的同时,使得农村建设回归自然,最终建成环境良好、生态宜居的新家园,进而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有利条件。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乡建策略

(一)注重乡村经济振兴。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艺术乡建工作开展中,应牢牢把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物质上保证农民的生活需要。在过去乡村建设中,有部分地区围绕传统乡镇及村落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将当地居民搬迁然后进行集中安置,这样当地居民与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脱离,不足以体现地方历史及乡镇文化的整体性,不利于乡村文化的活化和再生。基于此,有必要基于艺术乡建理念进行乡村经济振兴策略的创新。艺术生态农业产业是一种全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其在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同时,强调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这为农村经济振兴与发展创造了一种全新途径。一方面,农村可建设时令果园,该农业发展模式下,农民可以在果物成熟的季节向市民开放,吸引游客来观光农苑,并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游客不仅能在时令果园中放松心情,享受生活,而且能了解农作物生长和生产的过程,体验采摘乐趣。另一方面,农村可建设休闲艺术农庄,该农庄不仅具有农业生产的作用,而且集农产品消费和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最终为游客提供不同类型的农业体验,并形成独特的农业生产风格,实现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融合,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强化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艺术乡建的关键。李芳莉指出:乡村是中国的文脉,乡村的衰败意味着文脉的断裂;乡村振兴并不是我们在挽救乡村,而是乡村在挽救那些找不到“家”的人。将艺术乡建融入乡村振兴,通过具有感染力的形式去唤醒沉睡的传统和濒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艺术乡建的价值所在。从艺术乡建过程来看,艺术对于乡村改造的影响,不应局限于乡镇景观美化或效仿城市的建筑、雕塑及园林形态的植入,而应系统化地发挥乡镇自然元素、人文资源,实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方式的全面创新。一方面,基于艺术介入,进行乡村建设模式创新。目前,以建筑-景观-整村营造为建设策略的乡村建设、以文化项目为核心的软文化创新是我国乡村建设的两种基本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村建设方式创新,促进了农村发展模式的优化。然而在实践中,部分地区乡村建设存在千篇一律问题,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符号、文化特色。对此,农民应从艺术角度出发,在乡村建设中遵守因地制宜原则,既考虑外在的表现形式,同时分析本村落的文化因子影响,最终实现当地文化与乡村建设的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还应注重大地艺术的有效引入。从本质上讲,大地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与形式,能通过艺术的形式将艺术家引入到乡村当中,进而在艺术家创作中实现乡村宣传,改变村民生活方式,提升村民的文化意识。

(三)加强乡村治理管理。作为艺术乡建的重点,恢复乡村文明秩序对于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就目前而言,在艺术乡建工作落实中,实现多元艺术的介入,不仅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管理,还应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从艺术乡建过程来看,艺术介入乡村实践并不是是宣传艺术和审美,而且通过艺术元素的融合,恢复乡村的礼俗秩序和伦理精神,同时培养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观念,确保村民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其能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实践,为乡村发展出力。此外,乡村建设的本质是人的建设,故而在乡村治理中,还应加强人的管理。党指出: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应做到自治、法制和德治的结合。三治结合是我国乡村治理的新要求,同时也是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原则,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也要求农民在乡村治理中做到三治结合。艺术乡建背景下,实施乡村治理中的“三治结合”要求村民具有建设精神,同时具有敬畏之心,在乡村生活中,全体村民应能做到知法、敬法、守法,在法律体系内,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参与乡村重构,实现乡村治理模式优化,促进乡村的全面发展。

(四)优化乡村环境建设。乡村环境整治直接关系着民生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对农民切身利益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基于艺术乡建理念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应重点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建设生态宜居型新家园,确保农村满足养老疗养条件。相比于传统的农村环境整治建设,艺术乡建在农村环境建设中倡导一种“回归自然的养老”方式理念。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在老年人群体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接触大自然作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更加贴近大自然。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应培养农民的生态养老意识,建设适合养老的生态型新农村。譬如,在项目建设中,可以利用闲置的农房进行修缮改建,建成适合老年人生活休闲的居所、老年人社区,同时对老年人社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农村垃圾,加大绿化建设;此外,应不断完善医疗交通建设,利用现代网络进行老年人体健康信息的动态追踪和分析,满足老年人疗养、休闲、保健服务需要。在这一理念引导下,不仅能实现艺术与乡村环境建设的融合,而且能真正建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魅力乡村。

(五)重视城乡共生发展。城乡共生发展是指对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共生单元进行综合管理的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使城市和乡村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之下,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从艺术乡建过程来看,城乡共生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途径。在实际发展中,还应注重以下要点:其一,应深度挖掘城乡共生的融合契点,为城乡一体化管理与发展创造可能。其二,在城乡共生发展中,应致力于两个区域之间共生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其三,艺术乡村对于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应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文化发展。需注意的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应注重城乡文化的差异性分析,在对立与统一中,巩固城乡共生发展成果,保证乡村建设质量。

四、结语

艺术乡建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其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新时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艺术乡建的基本内涵,结合乡村振兴的要素,进行艺术乡建策略优化,才能有效地提升艺术乡建质量,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莹,王德信.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菏泽市乡土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乡村科技,2019(01):55-57+60.

[2]易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共生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6):47-50.

[3]李莉.绿水青山间的乡村景观实验———“乡村振兴:背景下南京地区乡土营建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2(09):73-75.

[4]李人庆.艺术乡建助推乡村振兴[J].美术观察,2019(01):22-24.

作者:蔡安宁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