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妇女培训体系构建探析

乡村振兴下农村妇女培训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指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没有人,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的发展迫切需求有文化、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具有充分的民主观念以及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时代公民。农村妇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升农村管理民主的排头兵。农村妇女肩负着家庭和社会双重职能,但目前农村妇女普遍存在总体素质偏低、传统思想比较重、信息较闭塞、资金和技术缺乏等问题。精心培育新生代农村妇女,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美丽乡村的进度,关系到幸福村落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妇女;培训体系;构建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妇女培训的战略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标志着国家更加注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作用,这也为农村妇女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代下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和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女性群体不仅是占人口半数的“半边天”,还应该撑起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半边天”。乡村振兴建设离不开农村妇女的参与、农村妇女的智慧和农村妇女的创新。开展农村妇女培训,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农村妇女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农村妇女发展,有利于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

(一)农村妇女是推动“生产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将广大农村妇女推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前沿[1],她们肩负起建设家园、发展经济的重任。在社会变革的锤炼下,她们在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勇挑生产生活的重担,既学会使用先进技术设备和掌握养殖、种植技术及经营之道,又要提高自身的处世应变能力。

(二)农村妇女培训“乡风文明”的领头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推动力量,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妇女集家庭的建设者与社会的建设者于一身,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财富。乡风文明离不开广大农村妇女,如何引导农村妇女改变生活方式非常重要:作为母亲、妇女的一言一行,对下一代的影响巨大;作为妻子、女性的贤惠,对丈夫的事业和生活意义深远;作为女儿和儿媳,晚辈对长辈的孝顺能够营造更美好的环境和氛围;作为党员群众推选出的干部,其文明程度对于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作用。

(三)农村妇女是提升农村民主管理的排头兵。广大农村妇女身上蕴藏参与农村民主管理的巨大潜力,她们成为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支柱[2]。她们敢于破除陈旧思想,改变生活陋习,走出家庭,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们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广泛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目前农村妇女培训的困境

(一)针对农村妇女的培训力度不大,培训经费不足。农村妇女培训虽然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在实际中,对农村妇女培训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一、宣传方式单一、培训经费不足、管理不到位、师资难解决、场地难以提供等问题,挫伤了农村妇女培训工作的积极性[3]。目前,培训经费主要靠财政拨款,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团体及民间集资开展农村教育培训尚未形成。

(二)农村妇女培训的资源共享整合不够,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部门培训往往存在时间误差与脱节,培训出现无人管理、服务不到位现象,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服务网络很不完善。目前,农村妇女培训资源总量不足,档次不高,难以组织开展技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培训[4]。

(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部分农村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多是应需、应时培训,培训方式不灵活[5]。目前开展的农村妇女培训的方式大多以专家面授为主,以远程教育为辅。理论知识讲解过多,下乡指导和田间操作方式缺乏。培训师资匮乏,目前涉农高校专家授课的不多,缺乏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强的教师。

(四)培训资源欠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培训体制不畅。现有的农村培训资源总量不足,农村妇女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在对农村妇女的培训项目中,缺少针对农村妇女提供专项培训基金[6]。培训资源各自为政,部门之间往往出现利益分化现象,不能有效合作,致使教育培训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整合。

三、构建农村妇女培训体系的战略思路

(一)构建农村妇女培训新机制。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妇女技能培训。建立农村妇女职业制度体系和农村妇女培训考核评定办法。制定目标、任务、要求、评估细则,并负责组织考评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做到培训有计划、学员有档案、考核有证书。建立农村妇女新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运行的社会化农村妇女新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推广“互联网+农村妇女培训”,通过网络视频、移动学习、现场直播等方式,可以极大地方便农村妇女的学习生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的学习资源;依据受训对象所处发展阶段和规模,精准定位学习对象,因地制宜,避免出现模式化的生搬硬套;针对已接受培训的职业农村妇女,适时进行失败典型案例分析,让职业农村妇女从中获得有益经验和教训。设立农村妇女培训基金。建立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村妇女的培养模式[7]。

(二)实施“农村妇女素养提升工程”创新培训模式,围绕促进人才振兴,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女农民队伍。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新型农村妇女培训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育工程”,采取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培训形式。构建大规模、多形式、多类型、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网络,整合涉农专业教育资源,形成初、中、高级互为补充的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培训体系[8]。充分利用技术推广、教育等培训资源,积极推进农村妇女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引导龙头企业、行业学会和专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就近、就地开展对农村妇女的实用技术培训[9]。发展农村妇女培训研究项目,推动农村妇女培训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及时总结推广农村妇女学校的办学经验,推出一批农村妇女示范学校[10]。扶持培育一批妇字号农村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加大对“乡土专家”培育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支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能带动的“土专家、田秀才”队伍。探索一定范围认可的职业农民专业职称评定,让乡村“土专家”职称化,逐步培育一批“有知识、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女农民。

(三)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推进实施“百万农家女上网计划”,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女农民。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因地制宜地采用“学分银行制”、校企结合和产学联合等灵活的办学形式,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专题农村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包括村“两委”女书记、女主任,进村“两委”的妇代会主任,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半边天”力量。支持“妇”字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团结引领农村致富女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培养一批农村女科技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女领办人、农产品流通女经纪人和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返乡农村妇女等乡土实用型人才。培训形式可以采用全封闭式脱产培训、互动式教学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可设立农业科技书屋,布置宣传报廊,解决她们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并使她们认识新工具、熟悉新方法、掌握新技术。通过培养一批观念新、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农村基层妇女带头人,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四)启动“智慧农村妇女信息化工程”。智慧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与前提,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信息化朝着更高阶段的智慧化方向发展。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启动“智慧农村妇女信息化工程”,通过免费WIFI、手机APP、短信、微信推送等途径为农村妇女提供一体化、个性化、全方位培训信息服务。优先支持涉农院校开展“互联网+农业”线上课程建设,搭建部级教学资源平台,建立覆盖主要农作物、主要农产品、农机设备等的部级信息化资源库,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动形成城乡融合新格局。

(五)立法保障农村妇女培训健康发展。依法治国,立法先行。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村妇女培训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法理和学理为依据,建立和调整相应的法律关系。鉴于农村妇女职业培训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农村妇女培训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纳入依法治国战略范畴中,制定一部关于农村妇女培训的法律,为农村妇女培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切实维护农村妇女权益,是让更多优秀农村妇女安心扎根农村大地工作的重要保障,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作者:吕小强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