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农业机械化融合策略探析

乡村振兴与农业机械化融合策略探析

摘要:农机的改造升级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国如何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关键就是发展农业机械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实现农业机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我国科技发展和惠民发展的深层内涵,而做好农业机械化和乡村振兴的整合协同,必将极大地助推美丽乡村振兴。本文分析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与冲突,指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机械化;深度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三农”工作是根本。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农业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基础千差万别,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农业发展优势、优先性和发展模式也不同[1]。然而其通性在于,农村经济转型中经济已经成为重要抓手,同时经济发展带动下中国农民的钱袋子也能顺势鼓起来,农民的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更高。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可行性

1.1农业机械化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乡村振兴,科技先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优先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围绕农业机械化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化、全面化、优质化、高效化”发展,要协调农村生产管理,促进农村振兴,优化现代治理体系,弥补农村在产业上的不足。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机械化生产得到有效推进,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农业智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种种现象表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中国农业的质量。

1.2农业机械化留住了乡村劳动力。越来越多中国农民能通过农业机械化发展获益。当下农村发展存在年轻人才不足的问题,其本质上是因为农耕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低效益的农耕模式下高强度的耕种和低收益的回报,致使更多的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通过实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吸引越来越多的懂技术的年轻人回归农村,致力农业发展,为中国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1.3农业机械化可维护和巩固粮食安全。按照乡村振兴发展目标,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到2022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基于此,2019年国务院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我国粮食生产(大米和小麦)进口不足6%,但饲料大豆需要调整进口品种。据分析,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13277亿斤,净进口粮食1468万吨,约占国内产量的2%。2017年,进口量达到历史峰值9553万吨。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丰收,库存充裕,价格稳定。但是粮食品种缺口最大的始终是大豆,每年需要进口8000万吨至9000万吨,大量进口对粮食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因此重视农业机械化生产,才能避免进口粮食,把握我国经济之命脉。

1.4农业机械化能提升中国农作物的竞争力。大豆不仅是油料和粮食作物,也是工业原料和经济作物。数据显示,2017年大豆出口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44%,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占11%。然而,如果外国暂停向中国出口大豆,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依赖进口显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然而,中国企业喜欢进口大豆的原因是更具成本效益,进口大豆的生产成本远低于国产大豆,平均每吨1000~1500元。这是中国大豆种植无法比拟的。此外,进口转基因大豆具有较高的出油率,这也使得企业更喜欢进口大豆[2]。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机械化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有效提高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水平。

2乡村振兴推进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存在的现实矛盾

2.1科技应用难,产业发展保守。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迅速推广农业机械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耕作模式导致,大规模耕种同一种作物,能令农业机械化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大部分农户,都是分散经营、分散种植、户均耕地有限,给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相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作物和规模需要不同的农业机械来适应。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但是我国很多地区由于资金的限制,发展保守,与农业机械化要求的规模化经营相矛盾。

2.2推广资金短缺,发展模式较落后。目前,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延续。乡镇农机站的功能被削弱了,有些站也存在无人可做事的尴尬。一般情况下,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仅负责拖拉机牌照的发证以及拖拉机驾驶员的培训,在目前没有专项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农机管理部门只能充分保证每年一次的农机安全检查和质量监控,但农机服务工作却无法兼顾。整个农机服务是公益性的免费服务,若不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发展模式。

2.3推广人才奇缺,推广文化薄弱。农机推广资金严重短缺,农机管理人员缺乏接受培训和更新知识的机会,专业水平较低,导致农机科技含量较低,耕作粗放。青年多从事非农生产工作或转移到城镇生活。农民只有看到效益后,才愿意接受新技术、新机具。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劳动者,接受各种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机械化深度发展举措

3.1政府牵线,带头示范。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统筹兼顾和优化工作部署,以解决本地“三农”问题为契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级政府应当根据自身农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积极呼吁农户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或者以入股的方式投资农业现代化企业,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将农机化技术推广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格局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争取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为农业机械化推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人才带头,鼓励青年回乡创业。积极落实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政策,以人才优势推动农业机械化不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鼓励本地青年回乡创业,并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人员,推动本地农业机械化开展。毋庸置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重视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鼓励地方院校开办农业现代化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农业现代化优秀人才,落实人才培养计划,给予回乡创业人员一定的经济补贴,激发青年人回乡发展的积极性和发展动力。为适应新农业机械化工作发展的需要,应继续抓好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及时更新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技能。

3.3加强科技创新,转化科技发展成果。促进农业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地方企业推动农机现代化科技水平的发展,探索适应新形势、开拓创新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走国家扶持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的道路[3]。积极探索农业机械推广示范基地和农技站建设新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大型农机和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大型农机、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联系和服务基层的重要工作对象。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辐射引领作用,讲给农民听,给农民看,教农民做,领着农民一起发家致富。只有肩负起应尽的社会义务,企业才能做大做强[4]。

4结语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农机总功率达到9.88亿千瓦,我国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实现了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历史性转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从总体上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仍然不平衡,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力度,出台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极其重要的环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得好,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农业机械化就是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以机械化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大跨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敬臣.农业机械化对耕地利用率的影响与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0):90.

[2]王艳红.聚焦“十四五”农业机械化与乡村振兴,院士专家共商农机化发展大计[J].农业工程,2020,10(1):3-4.

[3]李凯,林诗凯,杨官林,等.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改造策略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8):33.

[4]崔勇,翟旭军,朱佳,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内农业机械转型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21):165-166+169.

作者:李思明 单位:和吉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