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村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研究

乡村振兴下农村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研究

【内容摘要】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已然成为了当今社会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就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现状分析,试图探寻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满足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乡村振兴。2017年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在2018年党中央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乡风文明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二)农村留守妇女。经研究发现,针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群体,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定义,综合学者们的观点,笔者将农村留守妇女定义为长年生活在农村,其丈夫常年在外的已婚妇女。由于丈夫常年不在家,她们往往独自承担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劳动强度大,除了种田种地,教育孩子、赡养老人等诸多琐事,全权由其负责。日程生活的艰辛加上长期缺乏伴侣的陪伴,她们内心往往孤独、无助,使得她们时时刻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一些社会治安较差的农村地区,对留守妇女的保护措施较少,使得她们的安全感指数很低。

二、当前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现状

(一)家庭照顾任务重。总体说来,农村留守妇女的子女个数一般是2到3个,个别留守妇女是1个,极少部分是4个以上,相对来说,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承担照顾教育子女的强度差不多。她们普遍表示,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在教育子女方面表现的很吃力。农村留守妇女需要照顾的一般是公公婆婆,有小部分需要照顾自己的父母亲,还有部分需要照顾丈夫的爷爷奶奶。

(二)受教育程度低。农村留守妇女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都是初中以下文凭,高中及大学以上文凭的留守妇女占极少数,且这部分留守妇女大都为妇女主任等村干部。

(三)留守时间长、收入低。大多数留守时间都在3年左右,部分留守时间长达5年以上。大多数留守妇女的主要收入是务农和打零工,做做小工,维持生活,极少部分买保险或者享受低保获取经济收入来源。农村留守妇女的月收入大部分在900元以上,极少部分在300元以下,能够基本维持生活。

(四)文化消费水平低、意愿弱。留守妇女所在村镇举行文化活动的次数比较少、种类不多且形式不丰富、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空闲时间较少、劳动强度较大等原因,导致留守妇女不能经常参加村镇举行的文化活动,她们平时大部分时间花在织毛衣、玩扑克、打麻将、串门聊天上。大多数留守妇女家庭中没有购置电脑,她们几乎不玩电脑,不收听广播,也不关注国内资讯,倒是经常看电视、看VCD。平时经常玩QQ、玩微博、看书、看报纸、看杂志的留守妇女特别少,平时主动购置书籍阅读学习的留守妇女几乎没有,听音乐会、看话剧、看歌剧、集邮收藏、养花鸟鱼虫、养宠物、下棋、绘画书法等修生养性活动基本没有,学习职业技能、继续再教育也缺乏。随着广场舞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下载微信、抖音等软件,开始网络观看视频学习舞蹈排练节目了,越来越多的文体竞赛活动(如广场舞)现场,有了她们的身影。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对村镇设立的图书馆、文化组织及文化设施是不满意的,她们普遍希望村镇多组织集体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活动氛围。总体来说,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方式比较单一,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消费意愿较弱,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度较高,文化生活需求强烈,整体对自身文化生活满意度不高,亟需改善。

三、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的对策

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着其主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留守妇女作为农村农业生产的主力,她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也直接影响着她们的主力军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更关系着乡风文明之风的树立、和谐农村的构建以及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留守妇女文化消费水平。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物质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结伴而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因而,只有加快三农事业的推进,振兴乡村经济,不断加快农业建设脚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才能为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消费需求提供物质保障。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继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财政资金缺乏成为了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因而,应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采取相关倾斜性政策,如减免税收、减息、贴息、补息,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扶持计划或政策,最大程度地实施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财政和政策倾斜,才能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满足农村留守妇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发挥村委会协助作用,提供组织保障。在农村,留守妇女闲暇时间并不多,农忙时要忙于农业生产,非农忙时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文化生活质量并不高。为此,村委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协助改善。1.农业生产机械化,减轻负担。要鼓励留守妇女农业生产机械化操作,使其获得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2.开展文艺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联动协同作用,开展好书下乡、科技下乡、普法宣传、电影放映、专题讲座等文艺活动。3.开展娱乐文体活动。充分联动其他文化部门,着力打造一支专门服务留守妇女的文艺队伍,定期编排贴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实际的节目,定期组织相应的娱乐文体活动,如歌唱比赛、村民趣味运动会、手工技能大赛、广场舞大赛。4.组织竞技比赛。村委会可以充分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大型传统节日,动员广大留守妇女积极参与。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每年的三八妇女节,组织丰富多彩的竞技比赛,同时表彰一些优秀先进留守妇女。5.建设文化娱乐基地设施。村委会应加强农村文化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如设立运动场、篮球场、农家书屋、妇女之家。利用这个平台,留守妇女可以组建专业协会,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或者召开会议,讨论农业生产、养儿育儿、服务老人、婚姻家庭、创业致富等与她们息息相关的话题。同时也鼓励留守妇女组建各类文艺表演队伍,如舞蹈队、歌咏队,其可以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加入自己喜爱的队伍,打造一支属于留守妇女自己的文艺骨干队伍。6.设立乡镇图书馆。一是村委会可与妇联合作,建立完善农村留守妇女信息管理库,深入了解每个留守妇女的文化消费需求,特别是知识需求,并做好记录。乡镇图书馆可采购一些贴近留守妇女需求的书籍,供其查询阅读。二是乡镇图书馆应根据留守妇女的休闲时间,灵活调整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以便其有效利用图书。三是可开展相关的女性专题讲座,如疾病预防、女性权益保护、婚姻家庭调试、心灵减压。四是针对留守妇女开展专门的电脑培训,将其培养成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新型留守妇女,使广大留守妇女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中走出来。

(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培养“有文化、会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内容。当前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科学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远达不到乡村振兴素质要求。因而,政府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满足各受教育阶层妇女的需求。首先,应完善巩固基础教育,全面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学龄女童接受最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扫除农村青壮年女性文盲。对于已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受教育阶段的女性,可以鼓励她们通过自学接受最新知识,相关部门适当加大财政投入,为农村留守妇女开设一些专门的特殊教育课程,以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也可以充分发挥或者链接农村当地的大学生、教师等高学历人员主观能动性,适时开展科普活动,提升其科学文化水平,减少文盲率。适时开展各种综合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使留守妇女获得更多技能的同时,提升她们的自我价值观感和自信心。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法律专题讲座,增强其法律意识。通过基本的法律知识普及,使其知法、懂法,懂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在2018年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而乡风文明的首要一步是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进程。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封建落后思想的废除,也有利于破除一些农村旧风气和残余陋习,更有利于文明之风在农村的植入。因此,应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留守妇女树立集体意识,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和传统家庭美德。在留守妇女中树立模范代表,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鼓励并培养留守妇女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采取贴合留守妇女实际的宣传方式,如开展“文明家庭”、“五好家庭”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传统美德、营造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平台,传播科学先进思想,倡导文明新风,使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得以充实,思想境界得以提升。

作者:李霜霜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