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摘 要: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分别作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它们是有交叉的,可以实现融合发展。文章首先对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分析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最后提出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研学旅行;乡村旅游;乡村研学旅行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研学旅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研学旅行的开展地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是乡村。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快乡村旅游与农业、教育、科技、体育、健康、养老、文化创意、文物保护等领域深度融合。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都是当前我国旅游行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是旅游的不同形式,但它们是有交叉的,可以实现融合发展。

1 相关概念

1.1 研学旅行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一直有游学风气。研学旅行是以“研学”为目的而进行旅游的一种学习活动,旅游与研学兼顾,其中研学是核心,旅行是载体。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通过旅行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1.2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民生活形态、民俗民风、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资源的新兴旅游方式,包括度假、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部分,它可以和农村服务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等紧密相连,是一种新型的消费业态和产业形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实现农业多样化,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让农民增加收入,同时起到乡土文化传播、传承和保护的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2 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

2.1 乡村能够为研学旅行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独特的教育价值

乡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美丽的自然环境、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农耕体验活动,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可以丰富研学旅行的内容,开拓新的活动形式,可以带给学生更多、更深入、更特别的体验。我国地域辽阔,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形形色色的植物,种类繁多的动物,学生走进乡村,就是走进了天然的世界博物馆,学生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定会发现许多新鲜的事物,从多维度进行探索研究,选择乡村进行研学旅行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重要活动。在乡村还有利于开展劳动教育,让孩子们认识常用的农具,学会农具的使用,带孩子们去种植农作物,让学生亲身体会农耕劳动的辛苦和快乐,同时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在乡村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朴素的风土人情,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学生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自我教育,发展自我价值观。乡村作为学生研学旅行地,起着乡土教育、科学教育、劳动教育、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重要作用。

2.2 研学旅行可以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发展

近些年,很多乡村地区的旅游由于长期不更新旅游产品,生存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从旅游的角度看,研学旅行作为一类新兴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研学旅行客源明确、稳定,市场潜力大,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新的、稳定的客源。研学旅行产品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它需要具有教育性、体验性,有其“研学”的特色,从而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和研学旅行融合,必然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这样可以促进与餐饮、住宿、娱乐、传统手工艺等服务业和交通、建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联的产业也获得发展机遇,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让原有的旅游产品更加有吸引力,让更多的游客来到乡村观光休闲旅游。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农民自主经营,提供更多、更好的旅游服务产品。以上都可以说明研学旅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器。从传播角度来说,研学旅行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乡土文化,使他们成为乡村旅游的宣传员。综上所述,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既是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新模式,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方式,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更好地贯彻党的乡村振兴战略。

3 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

3.1 加强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建设

研学旅行基地是一种场所,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它是实现研学旅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规划的职能,处理好研学旅行开展和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把控好乡村研学基地建设,促进研学资源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乡村研学旅行大环境。政府还要统筹协调与乡村研学旅行相关行业发展的规范性,完善政策,调动各行业的积极性,政府可携手旅游企业、旅行社、社会教育机构、中小学校共同发力,发挥各自优势,为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出力。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有两种方案:一是依托现有景点景区,有目的、有计划地打造或改造升级一批研学旅行基地。二是从无到有,新建一批基地。乡村研学旅行基地要利用乡村的特色资源,并且使教育蕴含在其中,集观赏、互动、体验、探究于一体,让学生主动参与。

3.2 注重乡村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

3.2.1 注重课程的教育性

研学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其教育性,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部分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存在“只游不学”的现象,达不到教育和研究的目的。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要以教育目标为起点,需要对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所预期和设想。目标确定后,再从内容、资源、形式、评价等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进行专业设计。研学旅行资源应选取具有教育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典型资源,使研学旅行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研学”的作用。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情特点,注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参观、体验、实践过程拓展视野、亲近自然、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旅游与研学的融合发展。

3.2.2 充分挖掘乡土特色

现有研究表明,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存在与当地特色传统文化脱节、地域特性不强的缺点,因此开发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应以当地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为切入点,要注重乡村性和乡土性的挖掘,注意强化乡村特色和城市的差异性。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可结合乡村自身的地貌景观、自然资源、动植物类型、农村劳动体验、农耕文化、历史故事、乡村节庆和乡土文化等资源,设计出不同主题、针对不同学段学生且乡土特色强的研学课程。依据乡土资源的划分,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乡村自然景观和生物认知研修类(包括乡村农作物、蔬菜、水果、常见植物、家禽家畜、常见昆虫、地形地貌等的认知)、劳动体验型类(包括植物种植、动物喂养、农产品采集加工、农具操作等)、乡村文化探索类(包括农村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当地的风俗习惯、乡村特有的手工艺产品、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教育与励志拓展类。

3.3 重视相关人员的培养和培训

3.3.1 加强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培养

研学旅行指导师是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组织和指导中小学学生开展各类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传统的大众旅游中有导游角色,研学旅行中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与导游类似,可研学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所以研学旅行指导师与导游的专业素养要求就有很大的不同,研学旅行指导师专业素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等联合《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对研学旅行指导师专业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需要具备专业态度、专业知识(研学旅行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专业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乡村研学旅行师资。第一,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邀请动物学、植物学、乡村文化等方面专家对研学旅行指导师进行知识方面的培训。给研学旅行指导师创造和当地村民交流的平台,让研学旅行导师自己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研学旅行课程。第二,加强相关专业储备人才的培养。研学旅行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增加乡村文化类理论课和乡村体验类实践课。旅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开设相关教育类课程。教育类专业可以增加旅游、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类课程。

3.3.2 吸引村民服务于乡村研学旅行的开展

乡村研学旅行的特点之一是乡村人文的魅力,因此要吸引村民服务于乡村研学旅行。研学课程中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乡村传统技艺,有村民的参与才能更真实,对于这些内容,村民来当“老师”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镇、村两级可以召开村民大会,宣传、解释乡村研学旅行,让村民理解和感受研学旅行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吸引他们的参与及加入。政府部门同时应加大对当地村民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与民风民俗的意识,激发村民展示当地特色的地方民俗的主动性。

3.4 扩大乡村研学旅行主体定位,加大宣传

目前研学旅行的市场主体定位大多是以中小学生为主,并且是以学校或班级为组织,这是研学旅行狭义定义的体现。大学生是我国新兴的庞大旅游群体,是万亿旅游市场的生力军,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有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现已形成了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年轻父母注重对孩子的亲身陪伴与教育,“亲子+研学”旅游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出游新选择,亲子研学旅行市场潜力非常大。因此,乡村研学旅行的市场主体定位还应扩展到大学生、家庭等群体。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宣传,例如利用智慧旅游、云旅游等媒介手段,加强营销,吸引研学生源。

4 结束语

研学活动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是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既能为研学旅行提供新的内容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春艳 李建英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