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旅游乡村扶贫的路径

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旅游乡村扶贫的路径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发掘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融入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环境设计;湘西北;旅游乡村;精准扶贫

一、湘西北贫困村及其旅游乡村扶贫基本情况

(一)湘西北贫困村概况。湘西北地区并没有一个具体的行政地域概念,通常意义上的湘西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南省西北部地区的常德市、张家界市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常德市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地理环境表现出鲜明的“两山夹一凹”的基本轮廓,其中,两山为武陵山和雪峰山,有“黔川咽喉、云贵门户”之称,是联系三峡与洞通湖、衡山与张家界这水路、山地旅游路线的黄金纽带与中枢。湘西北地区贫困村数量众多,根据湖南省扶贫办备案的汇总的资料显示,2015年~2020年,湖南省贫困村数量在8?000个以上,其中,湘西北地区贫困村数量共有2?026个(常德市410个,张家界市416个,湘西州1?200个),在湖南省贫困村总数中占比约为25%。可见,湘西北地区扶贫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发展现状。在旅游乡村建设方面,根据湖南三农网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湖南省发展乡村旅游,做好旅游乡村建设的乡村共有236个,其中,湘西北三地市的旅游乡村数量共有44个,其中,常德市22个,张家界市7个,湘西州15个。但是湘西北这44个旅游乡村中,真正属于贫困村的相对较少,同时,能够顺利将各类旅游资源运用到旅游乡村建设当中,将贫困村打造为旅游乡村,并能够顺利运营管理的还在少数,如何让社会各领域加强对农村扶贫的关注,加大对贫困村建设的扶持力度,将是未来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湖南省高等院校数量众多,虽然大部分分布在以长沙为代表的湘东北地区,但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之下,将湖南省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专业资源向湘西北地区倾斜,引导高校资源在旅游乡村扶贫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是未来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之中,作为最能够有效利用地质地貌资源的专业之一,环境设计专业在旅游乡村扶贫建设中必然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的路径是十分有必要,又十分有价值的。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目前,参与到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建设中的高校当中,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相对较少。许多旅游乡村扶贫建设项目当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将自身所学到的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际当中,不能够将自身所学加以灵活运用,只能机械地根据一些环境设计专业理论来进行设计,不能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设计。如针对湘西北地区的复杂地貌,天然溶洞等环境,部分参与到旅游乡村扶贫工作中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够将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进行融会贯通,经常会出现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不融洽、不协调的情况,部分旅游乡村中,存在外部环境仿古建设,但内部过于现代化的问题,以及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等问题。

2.设计作品与实际需求脱节。许多旅游景点当中,景观的欣赏诚然需要一定的想象力,特别是自然景观方面。对于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的建设而言,同样需要一些具有想象力的设计作品出现。但是从实际调查的情况来看,部分旅游乡村或旨在建设旅游乡村的村子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环境设计作品与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例如部分湘西北旅游乡村建设过程中,就存在森林乡村大搞广场建设,枉顾经济能力,建设大村庄标志,这些设计作品往往脱离了乡村旅游的实际需求,也造成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浪费。同时,还有部分旅游乡村建设中,认为土家族村子名称中有“虎”字,而“虎”又是土家族的图腾,就设计一些带“虎”的景观,而忽略了某些土家族村子实际上是“忌虎”、“怕虎”的状况。3.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贡献总体有限。旅游乡村扶贫是一个系统性的专业工作,高校参与到旅游乡村扶贫工作中,同样也需要众多学科的协同努力,才能将整个工作顺利完成。但是由于湘西北地区高校较少,同时,环境设计专业的工作人员往往在旅游乡村建设工作中的话语权较低,一些设计理念的贯彻往往由不得自己做主。总体来看,当前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中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贡献有限。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高校缺少专业教学课程对接。近年来,我国政府虽然出台各项政策,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来,同时,也为高校提供一个教育实践工作的场所,让高校学生能够较好的进行社会实践,强化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成效。但从高校自身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并没有专门针对旅游乡村扶贫工作制定专门的课程对接工作。从调查情况来看,许多参与到湘西北旅游乡村建设中的高校教师或学生认为本校并没有做专门的课程对接工作,这是导致部分参与到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建设中,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原因之一。

2.缺少对扶贫乡村的深入研究调查。无论是在哪种环境的艺术设计当中,都需要做好对其的研究与调查工作,这之中,除了对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的调查之外,还需要做好对文化背景的调查。而从旅游乡村的建设的角度来看,除了以上项目的调查之外,还要从村民与旅游者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应用于需求的调查但是从对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建设的调查来看,许多参与到其中的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教师或学生在进行作品设计之前,都没有十分深入地对村落区域的文化背景与应用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也没有从消费者角度,做好市场调查。

3.贫困地区缺乏与高校合作扶贫的长效机制。当前湖南省许多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往往都只与其所在地的政府沟通交流,与其他地区政府的交流并不多,湘西北地区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且地区高校并不多,而省内东部地区的高校与湘西北贫困地区政府沟通交流并不深入,这些贫困地区难以引进高校的资源。即便引入了高校资源,也难以形成深入的合作形式。这是导致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扶贫中,高校环境设计专业难以发挥较大贡献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的路径

(一)做好专业教学课程对接工作。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在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就需要从高校自身入手,做好专业课程教学与旅游乡村扶贫的对接工作。具体来看,可以在具体的理论课程中,加入一些与乡村建设,旅游乡村扶贫建设的相关内容,辅以一些优秀的乡村旅游扶贫的环境设计案例,让在校学生未出校园之际,就对乡村建设和旅游乡村环境艺术规划设计有较为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充分解决旅游乡村建设中“人、建筑、环境”之间的问题。

(二)加强对湘西北旅游乡村的调查研究工作。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湘西北旅游乡村建设之前,应对乡村地质地貌、文化背景、建设定位与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工作。要对湘西北地区旅游乡村自身的条件与未来发展定位有充分的了解,如此才能在环境设计中,真正将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满足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同时,兼顾村中环境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实现旅游观赏与日常应用的两不误。

(三)完善贫困地区与高校合作扶贫的长效机制。要提高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中的贡献,必须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做好具体的规划与指引工作。一方面需要从政府与高校层面,共同构建旅游乡村扶贫的合作机制,做好顶层规划;另一方面,贫困村与高校,各自完成自身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如高校根据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对口培养制度,在与贫困村所在地政府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搭建合作平台,高校选拔一批优秀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前往帮扶,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更好地引入到湘西北旅游乡村扶贫建设工作中去。

四、湘西北旅游乡村的环境设计重点

(一)遵循因地制宜的环境设计原则。对于湘西北旅游乡村的环境设计而言,首先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环境设计原则,在设计之前应当对村落的地形特点与发展方向进行调查研究,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和材料,充分体现村落原场地环境、人文环境的生态性与原生性。同时,还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凸显湘西北村落的文化原真性,力图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只有顺应自然,点染自然,才能让广大游客真正获取异质非凡的旅游体验。

(二)在相关村落增加当地特色的文化展馆的空间设计。对于部分聚集度较高的村落,可以增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展馆的建设。在此类文化展馆的空间设计中,应当从湘西北地区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中提取文化元素和精神代表,使之成为文化展馆空间设计的灵感来源;同时,结合现实需要与村民意愿,对乡村的风土民情、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苗绣、木雕等)、传统民俗等进行元素提取,并确定展示空间设计的可实施性。

(三)做好旅游乡村的入口形象设计。第一,在入口形象设计上,应当围绕湘西北村落的文化特色和乡村旅游的主题,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历史背景,融入到入口形象设计中,让游客能够一进入就感受到地域特色与乡村美好景观;第二,要因地制宜地对空间进行划分,凸显乡村入口区域的功能性,使之能够均衡分布;第三,入口形象的构成元素应当符合村落的实际情况,不可盲目照搬;第四,入口设计在植物配置上,既要产生层次感,颜色丰富,也要尽量使用当地植物。

五、结语

对于拥有大量贫困人口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湘西北地区而言,通过旅游乡村扶贫是一条帮助湘西北贫困地区脱贫的可行途径之一,在这之中,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又是一个能够发挥大作用的专业。相信在政府、高校与村民的协同努力之下,未来湘西北地区必然会有更多的贫困村能够通过旅游产业来摆脱贫困,早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作者:杨敏 陈雨曦 雷源丽 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