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摘要: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是云南省批准创建的省级一流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其创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此,本文在深入研究案例区系统调查与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科学筛选出具有区域特色且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科学设计出“布朗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发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期为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文旅游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与深入推进实施,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开发将成为两者联动发展的纽带。[1]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国家在民族地区批准创建了一批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和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助推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其中,乡村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精准扶贫模式之一。[2]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质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3],乡村旅游产业链贯穿着乡村一二三产业,是促进乡村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减贫脱贫和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调查与挖掘,科学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此设计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具体开发实践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案。

一、研究案例区概况

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保山市施甸县,下辖摆榔、大中、尖山和鸡茨四个行政村,是云南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深度贫困“直过民族”地区。为推动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建设,依托其获批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助力施甸布朗族精准脱贫。截至2020年4月,施甸布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但是,由于其发展的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精准脱贫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施甸布朗族聚居区资源优势,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助力后脱贫时代布朗族直过区可持续发展,防范精准脱贫后出现的“返贫”风险,是地方政府接下来需要深度研究和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二、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及特点

根据对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所辖4个行政村的11个村寨(自然村)(图1)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调查与挖掘,得出其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44个基本类型共94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布朗族传统文化、古树茶园、森林生态、山地温泉以及休闲农业景观等,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施甸县是云南省布朗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集中分布在摆榔和木老元两个布朗族乡,该两个乡镇均被批准创建布朗族省级特色小镇。木老元乡所辖哈寨村和摆榔乡所辖大中村均被评为部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布朗族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祭祀、婚嫁、民族艺术、服饰、器乐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是云南省布朗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典型区之一。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古树茶园主要分布在尖山村和大中村。据调查,大部分古茶树有上百年的树龄,最古老的有近500年。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特色小镇积极挖掘、保护和开发古茶树资源,目前有两家集中的古树茶制茶工坊,已形成规模较大的集古树茶采摘、传统制作、品鉴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带动了近200余户茶农增收创富。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其森林覆盖率达到56%,其中,大中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5%,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在特色小镇所辖大中村境内发现一处山地温泉——阿姆来温泉,该温泉目前以租赁的方式由私人开发,有较大知名度,但其开发处于初级水平,发展康养旅游的潜力较大。此外,大中村和尖山村拥有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热区资源,目前已大规模种植软籽石榴、芦柑、沃柑等热区特色水果和各类蔬菜,近年来果蔬采摘等体验农业旅游逐渐兴起,山地休闲农业景观逐渐形成。

三、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一)设计原则

1.突出“宜融则融与能融尽融”的多元融合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研究案例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各类乡村旅游资源,根据各类乡村旅游资源的相关性进行融合开发形成具有紧密关联性的产业链,突出乡村旅游资源“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综合集成利用。

2.形成“核心产业链与附属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中,要明确产业链开发的目标定位,突出布朗族文化核心产业,挖掘与核心产业密切相关的附属产业,形成“核心产业链与附属产业链”的互联互通。

3.实现“文化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同互补

在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中,要突出布朗族文化旅游的首要价值,即在挖掘与开发中实现布朗族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传承发展,同时要兼顾以布朗族文化产业链为核心的多产业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

(二)设计方案

根据对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调查与挖掘,筛选出具有区域特色且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遵循“宜融则融与能融尽融”的多元融合、“核心产业链与附属产业链”的互联互通以及“文化效益与综合效益”的协同互补等基本原则,紧紧围绕民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链设计目标,构建布朗族文化核心产业链,打造文化体验和商业发展两大核心区,依托特色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形成若干支撑产业链和附属产业链。在布朗族文化体验核心区,依托易地搬迁扶贫点的现有基础设施(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民宿、带有文化标志的民族文化广场等)重点发展集布朗族文化展示、展演、体验产业链及康养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链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链。在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商业核心区,依托现有的易地搬迁扶贫点、集镇街道、民族文化广场、乡村民居及已建成的人工湖泊等,发展以游客衣食住行服务产业链为主,创意旅游产业链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两大产业核心区支撑产业链及附属产业链紧紧围绕民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产业链设计目标,两大区域优势互补,文化体验和商业经济协同发展,逐渐形成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四、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

(一)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不断加大

云南是我国“直过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云南“直过民族”地区是集边疆、山区、贫困和民族于一体的脱贫攻坚重点区域,作为云南9个“直过民族”之一,国家一直重视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的帮扶工作,诸多的民族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产业开发等建设项目优先向布朗族聚居地区倾斜,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云南省高度重视施甸布朗族脱贫攻坚工作。在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建设了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建设及其附属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环境”。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且开发潜力大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施甸县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其民族文化保留、传承的较为系统而完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为此,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获批创建云南省省级一流布朗族特色小镇,其所辖布朗族村落大中村获评第三批部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且在大中村拍摄完成的云南省重点文化精品工程项目《布朗山》荣获2019年度中国农民艺术节“优秀对农电视作品”最佳作品奖。与此同时,在大中村拍摄完成的以布朗族为题材的大型人文影像电视纪录片《千年茶农•布朗族》先后在爱奇艺和CCTV-1播放后反响强烈。因此,以布朗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潜力较大,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软环境”。

(四)政府引导与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氛围逐渐显现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下,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大力发展芦柑、沃柑、软籽石榴、蓝莓、樱桃、灯笼果以及各类蔬菜等果蔬种植产业,基于果蔬采摘的体验农业旅游逐渐兴起;特色小镇所辖大中村和尖山村分别开发了“金色大中”和“舌韵尖山”等古树茶品牌,基于古树茶采摘、制作、品鉴和展销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此外,布朗族服饰、生活器具等民族工艺品制作与展销也发展起来。政府引导与农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业业态逐渐呈现且较快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五、结语

在国家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其发展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产业链打造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小精特多”(小规模、精品化、特色化、多业态)文化旅游综合体。而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的顶层设计,需要在深度调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规划与设计,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具体实践建设提供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赵兴国,张东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10):164-170.

[2]刘杨星,黄毅.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机理与路径选择——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农村经济,2018(11):73-79.

[3]姜春燕,刘在森,孙敏.全产业链模式推动我国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193-197.

作者:李忠华 陈相标 赵兴国 张夜玲 付晓婷 单位:保山学院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