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和策略

龙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现状和策略

摘要:龙河是长江的“支流”、“上游”,其管理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长江流域保护的成果。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龙河“一河一策”方案(2021—2025年),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梳理当前面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河长制工作、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龙河及长江上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长制;生态环境;龙河

2016年1月5日,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然而长江经济带历经持续大规模、高强度、无序的开发建设,流域整体性保护不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关系紧张[2]。为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3],明确要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一河一策”也成为我国解决河库管理保护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流域治理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提升[4-5]。但河长制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逐步完善的工作,流域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恢复也绝非一蹴而就。当前我国长江流域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6],如水环境质量仍存隐患[7-8]、磷污染严重[9]、水生生物资源衰退[10]、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11]等,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当下热点与难点。龙河流经重庆市石柱县、丰都县,是长江的“支流”、“上游”,龙河管理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长江流域保护的成果。因此,本文以龙河干流为研究对象,结合河长制工作成果和新一轮龙河的“一河一策”方案,探讨流域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流域概况

龙河古称南宾河、后河、葫芦溪等,发源于重庆市石柱县七曜山西麓,先后流经石柱、丰都县后汇入长江(如图1所示)。流域位于东经107°38'~108°32',北纬29°33'~30°16'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呈起伏式下降,顺北东、南西相行排列的七曜山、方斗山纵贯全流域,形成“两山夹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龙河干流全长163km,流域面积2779km2,多年平均流量64.3m3/s。研究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春早冷暖多变,夏热多雨多伏旱,秋季多绵雨,冬季干冷,多年平均气温16.5~18.3℃。多年平均降水量1082.9mm;降水量最高在6月份,多年6月降水平均值约179.3mm;1月份降水量最少,约10.2mm。

2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水资源管理偏弱,集约节约程度不高

按照国家和重庆市要求,石柱、丰都县严格落实“三条红线”管控要求,但龙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尚未制定,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高。据《重庆市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石柱县总耗水率71.27%,丰都县总耗水率73.88%,高于全市平均值57.56%。同时龙河两岸坡耕地分布较多,但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程度不高,节水灌溉发展滞后,部分渠系配套设备老化损毁。部分园区内生产工艺和关键环节存在用水浪费现象,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足。

2.2水环境持续改善,仍存污染风险隐患

自河长制建立以来,龙河水环境持续改善,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但仍需防控风险。当前流域污染来源主要包括城镇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种植业面源污染等,风险隐患体现在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污水收集率偏低;乡镇污水管网不足,部分厂站设施运转不良,二、三级污水管网损坏;部分园区污水处理能力有待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等系统不完善,部分农村虽设置垃圾回收点但未开展防止渗漏、垃圾固定。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面广,治理难度大。化肥使用不合理,畜禽粪污、秸秆、农膜问题仍然存在,耕地污染仍存隐患。三是易受支流水质影响。受生活污水收集率不高、畜禽养殖配套设施简易等因素影响,部分支流如牛石嵌河、菜地坝河和石马河水质较差,对干流的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2.3生物多样性下降,完全恢复仍需时间

近年来,两县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捕”政策,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但龙河的水生生态系统仍然脆弱。干流上共有5座水库、15座电站,众多涉河建筑导致以浅滩为主的自然山区河流生境变为静水生境,龙河健康评估报告也显示流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均呈下降趋势。自“一河一策”实施以来,干流上涉河建筑的生态基流已正常排放并安装监控设施,减水河段生态虽逐步恢复,但生态系统完全恢复仍需较长时间。

2.4执法监管难度大,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石柱、丰都县已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联合巡河、联合执法、应急处置协同、区县间生态补偿”的1+5共治机制,但河湖监管执法点多面广、工作任务多难度大,存在执法队伍人员少、力量弱等问题,禁渔期钓鱼现象偶有发生。同时企地共建、政企联合格局尚未完全形成,社会治理投入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群众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3对策建议

3.1深化落实河长制工作,坚持规划引领

坚持政策引领,针对《长江保护法》、《重庆市第3号河长令》和《重庆市2021年河长制工作要点》等目标任务,明确两县责任和部门分工,将目标、任务逐一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领导,做到可监测、可监督、可考核。坚持规划引领,落实《重庆市龙河“一河一策”方案(2021—2025年)》内容,今年正值新一轮“一河一策”的开局之年,落实方案中六大方面的目标、任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项专项规划治理,巩固提升龙河流域水生态环境。

3.2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建设节水型社会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流域用水总量及用水效率控制目标[12],实施流域取用水总量、强度双重控制,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落实《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重庆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健全各行业节水评价制度[13],通过以下措施完善节水机制:一是农业高效用水,推广高效灌溉技术和作物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用水监测网络[14],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二是工业高效节水,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鼓励工业园区内企业实现节水技术升级改造和用水过程可视化,实现智慧用水管理[15];三是城镇高效节水,降低城镇区域供水管网漏损,开展公共领域节水,严控高耗水服务业用水。

3.3健全流域监测体系,提升应对处理能力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细化流域监测体系。结合重庆市“智慧河长”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完善龙河的水环境监测机制,开展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明确监测规范、规程、技术方法和质量标准[16],实现水质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的同步联动。贯彻落实重庆市第3号总河长令,升级改造石柱、丰都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维护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二、三级污水管网,管理监督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积极建设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全面提升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实现入河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使用0.01mm及以上厚度农膜和一膜多用、适时揭膜、机械拾膜技术,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三区分类管理,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肥有机生产等成熟技术,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3.4坚持流域系统治理,恢复河湖生态健康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草”系统治理,统筹规资、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治理[17]。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三线三区”为基础,加强河道保护[18],构建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实行流域准入和负面清单制度[19],对龙河上的开发行为进行限制、约束及引导。对龙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三峡消落带和废弃矿山等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加强涉河建筑生态基流排放的监管,保持河道水系自然连通。加强水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开展龙河的水生生物资源调查,落实“十年禁捕”政策,重点保护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chongi)和中华金沙鳅(Jinshaiasinensis)等流域珍稀物种生境,提高生物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恢复龙河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性与完整性。

3.5加大治水科学研究,提升流域治理能力

注重科技创新在水利发展中的驱动和引领作用,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区龙河河口段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保育关键技术[20]、河流生态修复[21]、行业高效用水过程精量控制及综合利用一体化等重点区域和突出问题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不断提升流域治理技术和能力。构建多元共治的流域治理体系,鼓励企业、公众参与流域治理与保护,加强与科研院校和环保NGO(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合作[22],建立政府主导、公众监督、社会组织参与的流域管理机制,共同管护龙河。

4结语

目前,全球水问题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最为突出的问题[23],自河长制工作推行以来,龙河流域在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本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流域应落实河长制工作、实施节水行动、健全流域监测体系、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草”系统治理、强化治水研究等治理措施,实现流域水污染进一步有效治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明显改善提升。此外在治河过程中河流会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未来仍需根据实际问题动态调整修复策略。

作者:柳健 龚旭 陈玲 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