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思维对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探析

智慧思维对环境监测工作发展探析

[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环境监测能力,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有效,针对当前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数据分析利用能力不足,部门间数据互通共享程度低等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智慧思维”引领新时代基层监测工作发展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讨论创新环境监管模式,为充分发挥环境监测数据的技术支撑和指导作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测;智慧;监测数据;自动监控;大数据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现有县级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支持配合属地环境执法,同时按要求做好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相关工作。2017年,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1+4”配套文件,标志着环保垂改顶层设计的完成,进一步明确了县(市、区)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能,提出健全乡镇(街道)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此次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对于基层环保系统而言,既可以保证管理与监督一体化、维护环境执法的独立性、避免地方因素影响,又可以保证地方充分履行对本行政区域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的责任,可谓是“一箭双雕”。在整个环保系统改革的大背景下,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型IT技术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面对新的环保形势的发展,基层环境监测作为环保部门的“眼睛”,首当其冲地面临着各项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引入“智慧思维”的理念正当其时,使之成为新时展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和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一把利剑”。

1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1.1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和环境监管要求的细化,各地污染源点位激增,再加上环境空气、废水、废气、河流、土壤等环境监测类型多样化,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任务成倍增加,尽管各地出台了多种人才引进机制,但面对日益繁重的环境监测工作和日益严格的环境监管要求,专业的监测人员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环境监测人员“上得了烟囱,下得了河道”,一线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工作内容也很单调,所以往往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常常出现“好汉不愿干,赖汉干不了”的尴尬局面,人员年龄梯度分布不均衡,中坚力量明显不足,学历层次不齐,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业务培训力度不够,使得很多基层监测人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工作起来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尤其是信息化专业人才不足,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面对形式多样的监测任务和需要出具大量的监测数据,更加大了监测人员的基础工作量,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都难以提升。

1.2对海量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系统分析和信息处理能力。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发挥着“尺子”和“眼睛”的作用。环境监测工作相对复杂且综合,监测人员按照监测计划开展例行监测工作,再加上应急监测、信访、执法监测、专项行动等任务,全年出具大量各类型的环境监测数据[2]。然而这些数据目前在基层工作中的利用价值还是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汇总、上报,仅仅用于判定污染物是否超标的价值远远大于对数据关联和对深度的挖掘,“就数看数”,不能全面有效地用于对污染物整体的研判、发展趋势和环境管理的决策上,导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却不能完全发挥出它自身的全部价值。此外,这些监测数据大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缺少信息化、流程化处理数据的手段和方式,数据经过汇总上报后就最终沦为一堆原始记录归档,给后期数据溯源也带来极大不便。

1.3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够。环境保护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与其他政府业务部门工作时常会有交叉,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规划、气象、农业、电力、住建等部门存在一定的关联,而基层的环境监测工作更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很多基础信息的采集非常详细且繁琐,例如仅是统计农村万人千吨地表水饮用水源地监测点位信息这一项工作,就需要采集村庄、断面名称、服务人口数量、日供水规模等,农田灌溉水点监测信息需要采集罐区规模、一年几熟、主要作物种类等,这些信息单靠生态环境部门很难完全掌握,往往需要再协同其他部门一起参与统计。由于地方环保部门缺乏对数据的长效管理机制,数据的采集、交换和共享都缺乏连续性[3]。很多信息面临着部门间重复填报,互不联通,很容易出现更新不及时或报送不一致的情况。与外部门数据共享应用机制不完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共享应用层次和水平较低,无法发挥大数据分析的作用。

1.4自动监测监控手段单一。山东省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重点污染源排放口都要求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并在监测站房和排污口配备视频监控,自动监测设备产生的实时数据通过监控平台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人员通过调阅监控平台的数据就可以实时监督企业的排污行为。但是,在长期的监控过程中发现,在一些特殊情形下,仅凭现场端数据采集仪器采集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并不能够完全反映出企业的真实排污情况。例如在自动监测设备故障期间,运维人员对设备进行校准校验、维护期间或因排污口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的监测数据不准确,以上这些情况单凭监测数据难以准确判断企业治污设施的运行情况,不利于发挥自动监测数据的科学指导作用。

2“智慧思维”引领基层监测发展建议

2.1加大对基层信息化资源的投入力度。主管部门应加大对环保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下大气力强化基层信息化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充实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打造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强化各部门协作,明确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作职责。业务部门负责人要根据各自的业务内容和业务范围,对信息化需求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并且通过内部培训、考核等方式,充分调动人员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为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强化制度保障,夯实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要根据国家、省级质量管理要求,规范开展环境监测,完善量值溯源体系,解决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排污单位、社会机构之间监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问题。积极倡导依法、科学、诚信监测理念,理顺为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的长效机制,强化监测监督管理,提升监管水平,逐渐向生态环境监测的“组织者+监管者”模式转变,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协助建立和完善地方各单位、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合力打通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公里”。

2.3构建全方位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各类型数据互联互通互享和综合分析。利用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人口激增,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健全监测网络和体系建设[4]。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部署,到2020年,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建设全省联网的大气、水、土壤、声、辐射、污染源、生态状况等7大监测网络。同时,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共享等。基层环境监测可以依托省市平台,搭建辖区内各类型环境信息的数据库,数据库内的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当基层监测人员在现场进行监测时,就可以登录数据平台,方便快捷地查阅各类信息,也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更新和修正。同时,面对各类型海量、复杂的环境监测数据,要捋顺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的优势,替代人员完成计算、统计等工作,提高数据处理的程序化。构建大数据模型,加强同公安、气象、农业等部门的合作,综合环保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充分利用数据模型和监测数据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和评估,用数据的发展趋势来预测环境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情况,进一步提出治理方案和对策,做好防治准备,切实发挥监测数据指导和支持管理决策的作用[5]。

2.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抓好监督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山东省自动监控系统监测范围覆盖了重点排污单位、河流断面、环境空气、扬尘、机动车尾气、噪声等各排放类型,其中重点排污单位由于排放量比重大、排放类型复杂,成为环境监管的重中之重。企业是治污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地位”作用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相适应的重要环节[6]。面对每年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企业数目激增、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较大等现实问题,作为环境监管部门,仅靠人海战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改变工作思路,创新监管手段,紧扣“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从初期依靠现场端数据采集,在线监控系统实时上传污染源监测数据,到通过动态管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及时了解监测仪器参数变动情况,再到当前探索构建以自动监测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互联网+统一指挥+综合执法”的非现场监管执法模式,环境生态监管部门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环境质量监测精细化、协同化的路上一直不懈努力着,同时也构建起了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铜墙铁壁”。尤其是正在试点进行的火电、水泥、造纸行业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标记和电子督办工作,对传统的自动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不再是单一传输CEMS或者废水监测设备的常规监测因子,而是将企业关键工况参数和自动监测设备状态参数统一纳入联网,按照标记规则、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实现对生产工况和自动监测异常情况结合处理,及时和如实地对监测数据进行标记,确保自动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完整、有效。系统升级后,将依托现有的自动监控管理平台和电子督办平台,将环境监管和处罚全流程记录,一旦发现污染源数据超标,平台将自动以短信方式向排污单位或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发送“事前预警、事中调度、事后处理”全过程的电子督办单。这样一来,省去了层层下文、层层通知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整体监管和处理流程的效率。基层环境监测部门收到短信后,可以第一时间引导试点排污单位核实并反馈自动监测数据异常情况,对于超标属实的环境违法行为,可以立即联合执法部门进行调查处理。整个督办过程中的全部信息都在自动监控系统中留痕,实现闭环式的管理,为保障自动监测数据传输有效率和规范处理违法行为奠定了基础。此外,为了精确查找大气污染源头,雷达走航车等前沿监测设备也走进了巡查队伍,可以移动快速地监测空气中各项主要污染因子的含量,达到随时发现、及时处置的目的,让环保违法行为无处遁形;对于近几年兴起的VOCs新的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智慧科技和智能监管模式,通过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实施走航监测、FID移动式执法监测、自动监控等多重途径,帮地方环境治理“精准把脉”,为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技术支撑。

3结束语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环境监管要求的加严,对基层环境监测工作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结合“智慧思维”去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质量管理、监测监管等,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实现科学指导治污,优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切实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

作者:赵颖 单位:德州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