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

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

摘要:文章针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人员因素、设备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标准物质因素、样品管理因素等,结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通过研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优化监测点布置、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等措施,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水平,为后续环境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员因素;设备因素;技术因素;标准物质

在我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背景下,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能够为环境污染治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以提升策略拟定的针对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人为操作、设备质量、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有时会出现环境监测结果精准度较低的情况,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不仅可以加快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速度,而且能够提升数据采集质量,加快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速度。

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1.1人员因素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需要对如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项目,每一个大分类还对应着更加细致的内容,这些监测都需要使用到相应精准度的仪器设备,并由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员完成任务。如果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综合能力较差,没有完全熟悉监测流程,容易导致监测结果缺项、精准度低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出具报告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在环境检测质量控制因素中,人员因素属于管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1.2设备因素

对于不同的监测内容所使用到的仪器设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例如,在颗粒物浓度监测过程中,会使用到颗粒物采集仪器,同时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还会用到分析天平、离心仪等仪器,这些仪器设备的准确性,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在仪器设备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调试,将其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并且在仪器完成检测任务后,对其进行保养,以维持设备的工作状态。仪器设备保养和调试工作不达标,将直接影响到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1.3技术因素

在科学技术体系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应用到监测工作中的技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监测技术对于监测环境、监测目标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技术原则参考国家推行的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对应的监测手段。

1.4管理因素

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多方面内容进行合理管控,如监测点选择、监测仪器选择、监测方法应用流程等,各阶段管理水平将影响到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在开展监测管理工作时,需要遵循全过程管理原则,从样品点确定,到实验报告出具,整个过程都需要有管理工作的参与。在完成每个阶段操作,并验收通过之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子项目管理质量,提高整个项目的管理质量。影响到管理工作应用水平的因素较多,如监测设施、监测人员能力、监测环境等,也会给监测结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后续优化策略拟定的过程中,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1.5标准物质因素

在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许多种类的标准物质。若标准物质的准确性较低,将影响到检测仪器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标准物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如果损耗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若超出了一定的范围,需要对其进行更换,以免影响到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标准物质也会有使用年限,如果达到了使用年限,需要对其进行更换,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1.6样品管理因素

现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一些样品在完成采集运输到实验室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样品存储工作。

2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

2.1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我国具有较为完善的国家网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随着环境监测改革的深入,监测业务领域的不断深化,环境监测服务市场的逐渐放开,一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薄弱。没有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各个过程缺乏协调性。

2.2监测点布置不合理

之前的章节中已经提到,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在待测区域布置可靠的监测点,常用的监测点布置方法有随机抽样布置、对角线布置、十字格布置等,无论哪一种监测点布置方式,都需要满足一般性原则,能够对区域环境进行整体呈现,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客观性。但是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部分单位为了节省该环节的时间成本,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没有按照既定要求进行监测点布置,例如,部分区域进行了集中布点,部分区域布点个数较少或者未布点,虽然采集到的样本总量满足要求,但是采集的数据信息并不完整,这也对监测报告的实用性造成了一定影响。

2.3检测人员专业化程度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一些地方环境监测人员比较缺乏,现有的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也较低。另外,部分环境监测机构人员频繁调动,且缺乏较为系统的质控培训,经验不足,对监测工作没有较强的责任感,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从事环境监测时,没有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剖析,使得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水平较低[1]。另外,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次数相对较少,很多人员缺乏学习监督,其能力水平提升速度较慢,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阶段,无法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影响到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4控制过程具备局限性

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一定要对监测全过程开展质量控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要在接受监测任务、制定监测方案、现场采样、中途送样、样品交接、样品分析、原始数据记录和出具监测报告等诸多环节全部落实,才能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准、全[2]。若其中某一环节的控制出现问题,那么也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其他工作受到干扰,影响到控制结果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对策分析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在具体实践中,可以借助精细化管理模式,将环境监测工作划分为若干个管理模块,如空气监测模块、水体环境监测模块等,结合国家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对于各模块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拟定,确定具体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等。并且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这些数据信息可以作为后续管理制度更新时的重要参考,从而提高整个制度的适用[3]。

3.2优化监测点布置

通过优化监测点布置,可以提高样品数据采集结果的完整性,提升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监测范围的确定。例如在对土壤进行样品采集时,需要明确其监测边界,以此为基础来选择恰当地监测点布置方式,从而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第二,监测点在布置过程中,需要对待测区域进行全面覆盖,并且监测点需要满足一般性原则,汇总后的结果可以更加直观地体现区域环境的具体情况,为后续治理措施的拟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提升了环境检测数据的实用性。

3.3加强人员素养培训

通过加强人员素养培训,能够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负面影响,提高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加强监测队伍人员的筛选工作,根据综合测试的评价情况,筛选满足要求的成员组成监测队伍,从基础上提高监测队伍的综合应用水平。培训内容包括环境监测标准、安全责任意识、仪器使用规范等。加强培训后的测试工作,并且将测试结果和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提高参训人员的重视程度,提升实际的培训效果。

3.4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

通过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可以对各环节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可以借助精细化管理模式,将环境监测工作划分为若干个管理模块,如空气监测模块、水体环境监测模块等,结合国家监测标准和行业监测标准,对于每个模块的管理重心进行确定。而且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对各环节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明确技术的应用工序和对应的管理要点,从而起到提升质量管理效果、降低监测问题发生概率的作用。

4结语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能够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监测点布置,可以提高样品数据采集结果的完整性;加强人员素养培训,能够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监测结果的负面影响,加强全过程控制管理,可以对各环节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基于环境监测控制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对于提升环境监测结果可靠性和合理性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佘晓林,王敏.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0,32(1):163-164.

[2]周牧青,陆东杰.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9(26):154.

[3]杨林.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关键因素及对策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9,31(12):145-146.

作者:赵露路 单位:攀枝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