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勘查与环境治理探索

地质灾害勘查与环境治理探索

摘要:通过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核实工作,查明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特征、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定危险区范围。更新和完善绥阳县地质灾害隐患数据库,提出监测方案和相关治理措施。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绥阳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提供基础依据,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评价

1概述

在勘查区范围内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和现状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核实工作,查明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特征、分布规律,综合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机理,对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及危险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划定危险区范围。本文以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调查为实例进行浅析。

2地质灾害勘查方法

通过本次排查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地面调查(包括1∶5万草测,1∶1万正测、原台账地灾点核实)、1∶2000工程地质测绘、数据库建设、地灾易发分区。

2.1资料收集与分析

(1)收集地灾现状及防治资料,包括:绥阳县最新地质隐患台账、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数据、绥阳县矿山地质灾害调查数据;(2)收集绥阳县相关基础地质图,地表水系分布图,气象、水文、地形、地貌资料;(3)收集社会、经济有关资料及遥感解译资料,将绥阳县地质灾害类型划分为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

2.2地面调查

野外调查工作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地面调查采用穿越法与追索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遥感、地面调查、地形测绘、物探及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调查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条件以及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分布状况。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并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2.2.1新增地质灾害调查

根据区域排查结果、群众报灾或地质灾害主管部门提供的信息,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严格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1-2014)相关要求进行。对调查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应填写调查表,绘制素描图。标注在1∶10000地形图上,注明地层岩性、产状等地质要素。

2.2.2现状地质灾害核查

应全面收集、分析已有的各种相关调查成果和资料,实地核查已有地质灾害。核查内容主要包括:(1)已有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地质灾害体现状变化情况及演化趋势预测;(3)危险区范围变化情况;(4)威胁对象变化情况;(5)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3工程地质测绘

1∶2000地质灾害测绘主要是针对典型灾害点,根据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的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详细查明灾害的位置、空间展布、发育、结构、变形破坏迹象等方面的特征,查明其影响因素。

2.4地质灾害调查及复核情况

本次调查复核了绥阳县原有的4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新增了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合计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18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2.1%;崩塌27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8.2%;地面塌陷2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6%;泥石流2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6%;不稳定斜坡6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0.7%;地裂缝1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8%;崩塌是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是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为中型的7处和小型的49处,分别占总数的12.5%、87.5%。共威胁465户2086人的生命安全,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935万元,以崩塌、滑坡灾害的险情为主。其中高位地质灾害为1处,为旺草镇萝柏村小坪组柏乡湾滑坡,占总数的1.8%,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为中型,共威胁22户8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地质灾害分布类型见图1。

3地质环境条件及治理

3.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层岩性上的分布特征。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调查区内的碎屑岩分布区及软硬相间质岩类分布区,且主要分布于奥陶系中统十字铺组(O2s)、奥陶系下统宝塔组(O2b)地层中;在硬质岩组及软硬相间的组合地层和强风化地层中主要发育崩塌地质灾害,如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

(2)地形地貌上的分布特征。在地形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带(坡度为20°~40°)主要发育滑坡类地质灾害。在地形坡度较缓的斜坡地带(坡度大于50°)主要发育崩塌类地质灾害,调查区内在高陡临空面的陡坡和陡崖地段发育崩塌的地形坡度一般大于50°。

(3)地质构造上的分布特征。地质构造的综合影响分布:地质构造可控制岩层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又控制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发育起综合控制影响作用。调查区内断裂、褶皱地质构造发育,主要构造走向为近北东向、南北向,有利于地表水下切侵蚀形成深大河谷或峡谷等地貌。区内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发育,导致岩石破碎,在地形坡度大,在地形深切的区域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一般发育在地形坡度大、地形起伏大、深切河流两岸、地质构造发育区域,说明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发育情况对地质灾害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3.2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1)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发育于断裂破碎带及其影响区域内,受风化卸荷、地质构造等因素影响,区内发育有深、大主控节理裂隙面。在地震、暴雨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该崩塌体沿深、大主控结构面发生整体崩塌变形。该类崩塌规模、一次崩塌方量均较大。

(2)主要发育于软硬相间地层、互层、工程地质岩组区内,由于差异风化作用影响,薄层岩体底部易形成差异风化凹腔。一方面由于差异风化形成凹腔使岩体失去支撑,另一方面加剧区内岩体风化卸荷作用。在这种差异风化和累进性破坏作用下诱发了崩塌变形破坏。

(3)发育于由页岩、粉砂岩、粘土岩等组成的软质岩层内,为较好的隔水层,其中粘土岩层遇水易软化,为易滑岩层,此外,因抗风化能力弱,风化产物力学性质差,缓坡处残坡积层厚度大,降雨天气易形成滑坡。

3.3地质环境治理方法

针对地质环境条件及地灾发育特征,在进行地质环境治理时通常采用切方工程进行降坡处理,在软弱地质环境地段针对不同的地灾类型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法。崩塌治理方法有:削方、嵌补、支撑、主动网、被动网、锚固等治理措施。滑坡治理方法有:截排水沟、抗滑桩、挡土墙、拦石坝等。泥石流治理措施:排导槽、谷坊坝及植树等。在进行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主要有搬迁避让或治理两种方式,同时辅以位移监测仪器对地灾的位移进行监测,做到派专人随时进行监测,一旦有危险发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进行群测群防工作。

4结论

(1)本文通过绥阳县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析,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根据其特征进行工程设计从而达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

(2)利用先进的勘查方法对绥阳县境内的隐蔽性地质灾害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查明了岩土体结构。

(3)通过勘查对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分级,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向宁,吴俊,唐祺.地质灾害防治的勘察和设计工作探讨[J].中国金属通报,2019(8):267.

[2]顾韶秋.地质灾害勘察方法与防灾策略研究[J].施工技术,2019,48(1):1501-1503.

[3]王寅冬.探讨地质灾害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有色金属,2017(8):80-81.

作者:冯禄强 单位: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三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