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探究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问题与对策探究

摘要:在经济发展转型的社会大形势下,国有企业作为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自身也对内部控制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国有企业还存在着控制主体独立性不强、内控环境的缺失、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内控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评价指标选取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控体系;评价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

一份有效性较高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投资者充分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具体状况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自身对整个社会负责任的表现。所以对内部控制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的主体独立性不强。一般而言,传统经营模式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是董事会,内部控制的体系组织的框架建构仍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很多企业内部并没有相对权威且独立性较强的内控部门,在进行内控评价工作时考虑到各部门之间的人情世故,有失偏颇。另外,在评价过程中还有不同部门互相评价的环节,评价人员往往不知道确切的生产、经营情况,评价结果在客观性上不能令人信服。

(二)内控环境缺失。某些地区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内控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内控意识淡薄,风险防范意识缺失,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忽视内控环境的建设,监督、追责制度存在漏洞,使得工作中出现问题之后各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企业的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不重视,导致内控环境缺失的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很少含有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从而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工作的知之甚少,降低了其参与内部控制活动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从上而下地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1]。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众所周知,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风险防范意识,同时也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的保证。但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内往往身兼数职,在面对企业管理人员时,私人关系难免会影响到内控活动的公正有效,而且其自身的业务知识偏向于财务审计,缺乏内部稽查、管理审计以及风险审计的相关知识,无法胜任内控工作。此外,由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很多国有企业还会与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接受内部审计或咨询服务,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遵守职业道德,在接受业务委托时始终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如果收费报价过高将会影响审计的独立性、过低又会影响事务所本身的利益,因此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相关注册会计师保持独立性的要求相对较高。

(四)内部控制评价方法不合理、选取指标不科学。在内部控制工作中,有些国有企业采取定期评价的制度,这样无法对企业的日常经营起到积极的监督管理作用,出现临近考核期才认真做事的现象。还有些企业采取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员工往往顺着领导走,基层员工的自主性受到上级影响严重,降低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且阻碍了后续评价结果的应用。在整个内部控制评价活动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股权变动、财务工作、税务筹划、资金流转、融资情况等要素对评价结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评价指标选取得不合理、指标设置单一、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考量将会对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转型不利[2]。

(五)内部控制活动程序不规范。国有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缺乏规范的内部控制程序,增加相关审计人员的工作难度,极大地影响到内控效果。例如,很多企业在资产内控方面重视资金的集中管理,对实物资产的管理相对宽松,而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部分国有企业本部和分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核算业务也经常出现无法正常对接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后续内控工作的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财务核算工作无法同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企业内部签批程序复杂,缺乏统一、规范的财务处理业务流程体系,使得内部控制活动较为混乱,流于形式。

二、对策探究

(一)明确责任主体和具体负责部门。明确内部控制责任主体和相关的具体负责部门以及该部门的职责与权限范围、工作开展的具体方向,高级管理人员自身要增强内控意识,推动内控体系改革,完善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和追责制度,设立权威、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从整个内控活动流程:具体方案的规划和制定、相关控制工作的进行、控制结果的精确分析、各部门的意见反馈,以及后续改善工作的跟踪等各个环节着手,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

(二)加强内控文化宣传,树立风险意识。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的形成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有关内部控制的宣传教育,从上而下树立风险意识,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内控活动中去,严惩形式主义,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起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联合相关部门,选聘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组建风险预警小组,负责风险识别、分析等工作,加强企业整体风险预防能力。

(三)完善内控评价流程。完整的内控评价流程是整个内控活动的核心要素。一个完善的内控体系流程应该包括:评价方案的规划与制定、活动的实施、结果分析、意见反馈以及后续的改善工作跟踪验证等基本环节。整个内控流程的制定要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规划。此外,企业的管理层要就内部控制评价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严格把关,在评价过程中重视每一个环节,对于评价结果进行准确、细化、具体地分析,并组织相关部门之间展开积极的讨论活动,及时跟踪后续改进工作的进行状况。

(四)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一个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的选取极大地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取应当遵循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通过建立比较科学系统的内部评价结构框架,还需要重视各个关键点因素的具体划分和把控。通过具体细化相关要素,对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3]。相关内控管理部门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合适的判断矩阵,充分利用采集到的信息计算指标的权向量,对内控工作的实施进行一致性检验。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价打分,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向管理层各部门反馈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再根据评价结果去制定相关合理的改进措施或者研发、生产、销售计划。在内部控制指标控制有效性评价过程中,除了邀请专业人士评价外,内部评价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可以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衡量,结合实际,通过自行构建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指标体系来计量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各项指数,由此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能更加全面地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但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同时工作量大且复杂。第二,直接采用权威机构的指数对比评价,例如“迪博指数”这样操作简单、可信度高,但容易千篇一律。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4]。

(五)结合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动态化管理。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各部门之间内控沟通渠道不通畅,国有企业的办公地点较为分散,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的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并且信息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现象,导致内控的协同联动作用难以发挥,极大地影响了内部控制活动的时效性,是企业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更加全面、准确、时效性强的信息支持,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各个部门系统之间的衔接联系,信息收集、传递、沟通的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嵌入经过量化处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加强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确保及时准确地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在符合实际经营状况的前提下,与相关责任承担部门的相互配合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和管控体系。

(六)提高内控人员的专业素养。根据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参与内控的财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内部控制的相应制度变化,掌握最新的法规制度,掌握过硬的内部审计专业技能。除此以外,财务人员除了审计重点关注的内控环节,还要善于发现非财务报表内容之外的重大缺陷,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格式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必要时可以委托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到内部控制活动中,提供专业的咨询意见或者帮助企业实施内控活动,协商好合理的审计费用,保证内控活动的独立性。此外,企业内部可以为财务人员提供学习进修渠道,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财务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向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方向转型,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打造技术过硬的专业内部控制团队。

三、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在保障国有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同时,无形中也能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需要从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出发,从各个环节来强化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推动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丽梅.关于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20(11):14-15.

[2]徐利明.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财会学习,2020(11):263-265.

[3]孙志梅,李秀莲,王昕.基于AHP法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19):23-25.

[4]许瑜,冯均科.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20(18):96-101.

作者:于浩 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