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究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探究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革、财政体制完善、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化等一系列的文件规范的出台,对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体系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方向。不仅政策要求科研事业单位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还有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同样提出要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全力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本文将主要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例,分析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以此来推动科研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目前内控体系还不够健全,导致发生了专项资金被私自挪用、资金拨付流程不规范、资金链紧张、国有资产安全风险等问题,并且内控体系没有嵌入信息系统中,导致内控流程无法实现标准化,使得预算管理低效,对于大额资金使用缺乏安全性和规范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有助于科研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科研经费的流入与支出、提高信息化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我国科研事业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理论阐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内涵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就是通过自我约束、管理与控制等系统性手段来加强对经营活动进行风险防控,保证国有资产利用的高效性和安全性,约束自身行为,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五个目标,即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高效利用单位资源,特别是对经费和资产安全的配置;保证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严禁腐败现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范围更加广泛,也强调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服务性的特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响应2012年财政部颁发的内部控制工作规范和八项规定等条例,严格贯彻内部控制的深化改革,决意要打击内部腐败与独权问题,通过建设严格的内控制度和监督机制,将人民群众所关注的“三公费用”“财政经费使用”等问题公开透明化,从而持续推进清廉政府的建设,切实保证民生权益[1]。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特点。1.科研经费管理区别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升级,在“十三五”期间政府也提出要大力提升我国的科技水平,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也逐渐加大。总体而言,在科研经费上,科研事业单位具有体量大、专项性、重大性的特点,比起其他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科研经费的监督与控制上。我国对于财政科研专项以及基金的管理明确提出要规范编制预算、强化科研信用管理,健全科研事业单位对资金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内部审计体系[2]。同时纪检监察机构要严格履行党的廉政监察和纪律检查,严禁党内发生腐败贪污、违法违规行为。2.科研项目预算外资金管理方式不同。科研项目在开展期间会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探索与创新的研发活动,同时在配套的特种科研设备、实验环境等硬件条件上存在非标准化的问题,在购置设备与经费预算管控上就会造成预实偏差过大,产生过多的预算外资金。因此科研事业单位要提升对预算风险与预算外资金的控制水平。3.科技创新目标对于财务内控的要求。曾强调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需要并驾齐驱,只有共同驱动才能推进我国科研事业实现稳步发展。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着我国科研创新的重大职责,但是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与安全性都与科研项目创新息息相关。因此就需要科研事业单位不断强化财务内部控制,规范经费管理流程,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三)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分析。1.现实需求。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普遍过于宽松,因为没有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一样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制衡机构,实行的是单位负责人责任制,因此大多数单位对于经费的审计与监督过度依赖上级机构,所以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松懈。如此就导致科研事业单位上至负责人,下至科研人员在管理与使用经费中随意性大,也就会出现专项经费被大量浪费、被挪用、被挤占,科研设备被侵吞、假发票、虚列收支等贪污腐败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因此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科研事业单位所必须重视的工作[3]。只有完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实现规范化的预算管理,加强内部监督与控制效力,提升运行效率,保障创新科技成果的顺利研发。2.政策要求。我国十分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规范,以此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利用的高效性。并且我国针对科技专项经费也颁布了很多管理办法,比如《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等,从而进一步强化规范科研事业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专项管理,强化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促进科研事业单位实现科学创新性和国有资产安全性的双重目标,提高我国科技硬实力。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控环境薄弱,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虽然都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没有配备相应科学的组织架构,从而使得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与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没有落实到位。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受到单位负责人的权力影响过大,因此使得单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过度依靠外部监督力量,比如专项检查、巡视等。同时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岗位与其他部门相重叠,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另外就是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还很薄弱,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些单位负责人只想一味地争取大额的财政拨款,而没有建立高度的资金预算管理以及廉政风险防控意识,经费管理流程混乱,使得单位内部浪费风气严重[4]。此外就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欠缺细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以及反舞弊机制等。同时也没有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激励机制以及惩处机制,就会造成制度被束之高阁,失去了约束与规范的作用,也就不能指导内控活动进行有效且规范地开展,从而滋生了很多的腐败舞弊的行为。

(二)业务流程不规范,业财融合性差。造成业务流程不规范,业财融合性较差的原因,除了与形式化严重的制度建设有关,还与缺乏规范的组织结构、业财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低下有关。比如财务部门存在一岗兼任的情况、职责不清晰,并且没有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财务风险防控部门,就会造成会计收支流程的不规范。再加上人员思想与业务素质较低,很容易利用不规范的业务流程发生舞弊行为。而同时财务信息系统没有实现业财一体化的建设,各个部门的财务管理各自为政,欠缺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没有实现及时的互通、共享、审查以及反馈。财务部门无法深入了解业务部门对资金预算的实际需求和使用情况,业务部门也不能明白内部控制建设的战略目标,从而使得全员对内部控制执行积极性不高,由此使得业务管理流程混乱,出现了账实不符、会计资料记账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同时一些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没有和其他业务部门加强协同性,使得在实际管理中,无法及时识别风险,造成重大资产损失。像一些单位存在重资金配置、轻资产管理的问题,就会使得资产管理流程漏洞较大,岗位责任制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就会造成账实不符、贪污等现象。

(三)预算编制规划性较差,资金利用率低。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重点在于三个环节,即预算编制、预算控制与预算审计,首先在预算编制目标上,很多科研事业单位领导缺乏战略宏观意识,对经费预算没有基于长远发展去编制,忽略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只重视短期内的资金投入,从而造成了超额预算的情况,预算外资金过大、专项经费经常被其他开支挤占、预实偏差过大等问题十分常见。同时有些单位在资金预算编制中没有组织其他部门共同讨论,因此没有和具体的业务实际需求相结合,将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项目以及个人身上,导致预算目标脱离了单位运行的实际情况。

(四)内控监督机制欠缺有效性,信息化程度低。科研事业单位更加侧重于科研项目与技术研究,对于财管部门的人员则比较精简,通常将内部审计机构并入了财务部门,有些单位是直接将内审机构并入了纪检监察部门,部分内审机构甚至从没有审计过财务管理以及经济责任,因此监督职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另外纪检部门与单位负责人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组织关系,职权被单位负责人所限制,监督机制也是形同虚设,纪检部门想管不敢管,久而久之就助长了单位内部腐败的风气。同时大多数单位都没有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以内控日常工作为主的监督机制,而且也没有将绩效考核和惩处机制融合起来,使得监督无考核、考核无惩处,丧失了监督实效性。最后就是单位监督管理机制没有并入信息管理系统中,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因为信息化程度较低,加大了审计工作和风险识别的难度,信息的实时监督机制未充分得到发挥。

三、科研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的对策探究

(一)明确岗位权责,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针对单位负责人权限过大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单位负责人的权限进行明确划分和分解,并且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与之相互监督和制衡,建立单位负责人问责机制,对于权责发挥不到位的情况,单位负责人有连带责任。其次要明确财务岗位、预算执行业务岗位、审计岗位、固定资产岗位的权责划分,严格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对于财务部可以执行轮岗制度,尽可能降低人为造成的财务风险。再次,单位负责人还要健全内控制度,融合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等先进制度,使内控制度具有全面性和可行性,严格各项内控流程。最后,单位负责人还要加强对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培训,特别是对财务人员和项目部负责人,可以签订廉政承诺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紧抓工作格局的落实。并且建立关于廉政建设的激励与惩处机制,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调动全员的反腐败的积极性,强化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水平。对于项目经费管理问题则可以采取“一岗双责”、建立科研经费与基建管理制度等方法来规范科研人员和项目负责人的行为。

(二)基于业财融合建立标准业务流程。科研事业单位要想加强风险防控,提高对资金管理的效率和规范性,就必须转变财务管理的观念,引入业财融合新理念,在内部形成多元化的信息沟通平台,发挥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只有实现业财融合,才能不断消除部门之间的沟通屏障,减少信息沟通成本,并且高效及时地传递财会信息,保障会计资料的质量和完整性。因此单位应当建立以内控体系为框架的业财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系统板块功能,促进财务部、内部审计机构、项目部、后勤管理部门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系统中要重点涵盖专项经费申报、审批、执行、过程控制以及监督等板块活动,从而保证各项管理活动都能有序展开,避免信息受到过多的人为因素影响,并还能促进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形成。同时还要创建信息反馈机制,当内部审计识别出风险,可以及时反馈给财务部门和项目部门,将财务风险做成报表提交给单位负责人,从而及时规避财务风险,或者降低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最后还要通过优化内部授权审批制度,来严格把控各项收支的流入与报销审批程序,设计各级审批责任制,严禁费用虚假报销等贪污行为发生,从而为制度实施奠定基础。

(三)以战略性为主导编制预算目标。科研事业单位要摒弃传统的全面预算管理观念,基于单位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去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提升自身对专项经费的规划水平,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效性。因为科研项目具有周期长、投入资金大、牵扯面广、技术难度大、协作单位众多等特点,因此在推进过程中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关键时间点变更、技术更新频繁、科研人员调动频繁、经费紧张等,因此就需要在预算编制时考虑到项目整个开展周期可能会存在的风险,从而制定出不紧不松的预算方案,以此来让预算执行更有效率,且降低预实偏差率。同时预算编制时还要组织项目部、财务部门等部门负责人共同沟通,尽量将风险考虑得更为全面,了解项目技术难度、设计范围、运作周期等特点,从而让预算方案更加合乎实际。在预算执行之中要加大对风险的防控,特别是对经费的专项管理与监督,如果遇到未在考虑范围之内的意外情况,不得不调整预算方案,就要做出合理地调整,以此来实现动态化、全过程的预算控制,在避免经费“跑、漏、滴”基础上,又能保证经费能够得到高效利用,满足科研项目的资金需求。但是预算调整方案的申报要按照已建立的三级审批流程,确保其严谨性与规范性。此外对于费用支出的预算控制也要细化到每一类费用中,比如像科研人员的差旅费要控制在经费的10%以内,国际合作与交流费用也不能超过项目经费的10%,并且严格按照我国财政部的相关经费支付标准。最后要将预算指标有机嵌入绩效考核体系,以成本效益作为预算执行的原则,将预算绩效指标作为考核评价的客观依据,由此来强化项目负责人和科研人员的责任意识。

(四)构建立体式监督网络,提高监督效力。根据中央八项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要求,科研事业单位不仅要自觉接受财政部门对经费收支的监管,还要在内部构建出立体式的监督网络,紧抓“三公”经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的腐败行为,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首先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单位负责人权限形成互相监督和制衡的关系,充分发挥监督职权。同时还要在财务部门明确稽核岗位的权责,配备专业的人员,实施岗位分离制,以此来加强对财务部徇私舞弊、渎职、失职行为的监督。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科研事业单位也要开发出适合本单位特色管理的软件系统,对经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绩效考核的全过程展开立体式的监管。最后科研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监督机构合作,开通社会评价渠道,通过专业的建议来不断修正内部控制体系,层层把关各层级负责人的权责,强化监督效能。

四、结语

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明确指出,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制约与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由此我们看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就是为了实现政治清明,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分子,通过建章立制的手段来最大限度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与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佳楠.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02):146-147.

[2]陈娜,梁宵杰.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的实践探讨[J].商业会计,2018(13):104-106.

[3]李小文.A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案例研究[D].北京: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7.

[4]李鸿飞.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与制度建设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21):129-132.

作者:宋幼荃 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