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浅析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浅析

摘要: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提升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国有企业必须建立完善与企业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才能很好地避免国有资产流失,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同时,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企业为了确保企业整体目标能够进一步分解和实现,进而进行的组织和权责分工,其根本目的是所有组织成员能够执行本职工作,以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应与经营管理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企业要改善经营管理,达到预期目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文章主要探讨当下国企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及建议,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以提升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单位通过在内部实行自我调整与约束、自我评价与控制等一系列手段和制度来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因内部控制制度无法直接创造效益,所以有很多国有企业不重视内控管理工作,部分企业即使制定了内控制度,也是单纯局限于理论阶段,无法真正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执行内控管理体系。事实上,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部建立的一种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更好地运用该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水平,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

(一)国企管理层对内控制度重视程度较低。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内控制度重视度不足。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无法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对内控给企业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了解不够,从而造成出台的一系列制度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制度形同虚设。管理者的意识直接影响了员工对制度的执行态度,造成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信息不流畅,员工工作出现问题不向上级反映等问题,最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健全。这是中国转型时期独特的、突出的问题。由于很多上市公司由过去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股份分置,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大股东和国有股股东控制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经营决策,议事过程中,实际控制权利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在管理工作中没有进行分工协作,没有明确的职务范围、责任、权利方面所形成的结构体系。不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导致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能没有充分发挥,造成管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不明确,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和监事会也不能发挥作用。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国有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需接受各级机构的有效监督,外部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内部包括集团上级部门的监督。但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没有启动有效监督机制,监督的效果不佳。有的企业虽然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却不能发挥其职能,造成企业财务、业务经办人员利用监督漏洞侵占国有资产。

(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控制度不够健全,没有辐射到全员,也没有将制度渗透到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而使经济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极为严重。有的企业为了节约人工成本,不相容岗位未进行分离。由于缺乏内部牵制导致出现违法乱纪行为,给企业带来危害。

(五)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影响内控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部分企业在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方面没有跟进,导致一些财务人员对自身财务专业知识没有及时更新,业务能力及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企业领导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熟悉,导致决策失误也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国有企业内控问题的改进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员工及领导者的内控意识。企业内控,归根结底是企业自身管理水平提升的内部需求,需要企业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索和创新。领导重视是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前提,全员参与才能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挥最大功效。企业内部应当建立良好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这直接影响到企业重要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企业应加强对员工进行宣传和教育,同时也要强化领导者的内控意识及高层的控制职能,使其认识到实施内控制度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要求,也是规范经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举措。只有当企业全体员工意识到内控管理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并更好地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时,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才能把内控制度转为内控意识,用制度管理,发挥制度的效能,这样企业的内控制度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将内控管理应用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国有企业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科学设置组织结构。要认真查找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改进流程,完善规则,明确责任,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企业在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监督,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有效性评估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要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健全“三重一大”配套制度,完善财务预决算管理、资金管理、三公经费使用、大宗物资招投标采购管理等制度,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在投融资、担保、产权流转、物资采购、项目发包、财务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要规范操作程序,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防范机制,切实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

(三)开展企业绩效评价,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开展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可以科学评判企业经营成果,综合反映资产运营质量,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引导企业进行自我诊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要充分认识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使绩效评价成为企业提高控制力的基础管理手段。在实施绩效评价过程中,要严格评价技术规范和操作程序,确保评价工作质量和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充分开发利用好绩效评价结果,改进企业经营管理,运用评价结果建立子公司经营者的业绩档案,采取将结果与奖惩挂钩等办法,使绩效评价更好地为实现和调整经营战略、促进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服务。

(四)强化风险防范,提高依法治企能力。企业要达成其整体目标,要加强法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夯实法务管理基础,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管理,与财务人员进行廉政谈话,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开展专项培训,打造企业合规文化,保障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效运行,建设法治企业。不断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研究风险防控理论创新,落实强化重点环节监督,增强管理的程序性和规范性,风险管控向业务细节倾斜,加大业务日常风险监督,及时发现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一步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从而确保经营和资金的安全。

(五)将内控管理贯穿经营全过程。内控制度在经营全过程的运用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等方面内容。1.资金活动控制。资金活动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行为都与资金活动有关,因此,为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安全,防范资金链断裂,企业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资金活动内部控制机制,确保经营活动合法有效。控制措施包括:合理划分职责,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包括支付申请、支付审批、支付复核、办理支付等;加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加强对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制度。2.采购业务控制。采购业务与生产和销售计划联系密切,它直接导致货币资金的支出或对外负债的增加,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企业的业务部门、业务人员制定业务购销计划,根据《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和《合同审批流程实施细则》等规定签订采购合同,确定供货单位、销货单位、结算方式、品种、规格、数量、价格,确定业务责任人。财务部门根据采购合同约定的付款条件对业务部门所提供的凭证进行审核,对符合合同约定付款条件的采购资金进行受理,业务部门根据到货情况通知仓库对货物进行验收入库,入库单必须注明货物品名、规格、数量、价格、存储地点、销货单位、合同编号,存储单位、制单人、业务主管、仓管员需签字确认。3.生产业务控制。生产业务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生产计划控制、实物流转控制、价值流转控制、记录和报告控制、监督检查控制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把控排产计划,建立生产设备日常维修保养制度,避免不合理的生产停工。生产领料及退料的出入库手续应及时办理,经办人需确认签字。合理制定材料的损耗定额并及时调整损耗使定额趋于合理,结合实际制定奖罚措施。4.销售业务控制。销售业务的控制应从交易授权、职责分工、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使用记录、独立稽核等方面进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每笔交易都要经过适当的授权,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以及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全面、完整、准确的记录,对使用和接触资产应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对交易的事项应安排除具体经办人以外的独立人员或部门进行审核。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现阶段,仍有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暴露了诸多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加强宣导力度,全员参与,落实制度的执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内控环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内部监督管理,进而让企业内控管理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样企业才能健康向好地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最大潜能,实现企业最大的价值。

作者:吴宇燕 单位:福建省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