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下会计专业课人才培养模式

1+X证书下会计专业课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创新,对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本文以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背景,研究高职会计专业如何进行课证融通人才的培养,从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优化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方面提出探索途径。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为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在实施方案中首次提出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探索新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即1+X证书制度。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即《试点方案》),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正式实施。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改革方向,为高素质强技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结构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保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融合,实施“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

二、实施“1+X”证书制度的意义

1.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速度不断加快,必将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变革。我国当前正处于制造业变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但是,现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产业吻合度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瞻性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1+X证书制度实施可以有效弥补这个差距。“1+X”证书制度中,“1”是学历证书,其反映的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X”为和专业相关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对“1”的补充强化。等级证书的开发更注重科技发展新趋势、行业企业发展新变化和就业市场新需求,将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等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更加有利于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产业吻合度和具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前瞻性。

2.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职教改革

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人才培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亟需大量高技能人才。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刻领会“职教20条”精神,适应新技术的需求,适应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加快“三教”改革步伐,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课程体系结构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就是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区域行业企业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应用水平。但是高职院校目前会计的课程体系还是重理论轻实践,虽然也存在有关的实训课程,但是实训多是校内课程实践或者是仿真模拟操作,这种实践操作会与企业实际岗位技能要求存在差异、与产业需求不一致,从而导致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2.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改进

随着“1+X”证书制度的实施,各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也增加了“X”的相关内容的教学、培训,但是这种教学和培训多数都是应试化的填鸭式的,还是沿袭以前的应试考试上课模式:老师在讲台演示具体操作流程,学生在实训室机械式的按照老师的示范进行操作。对于这样操作的原理、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以及知识点和实际业务如何关联学生不知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无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岗位胜任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违背了“1+X”证书制度实施的初衷。

3.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升

高职会计专业要求老师具备比较强的实战操作能力,但是目前院校很多老师特别是一些刚毕业的年轻老师恰恰缺乏实践的历练。他们的理论水平也许可以胜任会计基础课和甚至核心课的教学,但是由于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导致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操作脱节,对实践课的教学也只能基于自己对理论的理解。而“1+X”职业技能证书反映的是典型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强化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考核,体现的是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而这些恰恰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年轻会计老师所缺乏的。

4.校企合作深度有待加强

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也在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解决人才的培养能够跟得上产业发展对新技能的要求。但是目前的校企合作也仅仅是停留在开展工学交替、校企双师带徒、订单式培养、产业专班等等产业工人的培养的初级层面,在专业群的建设、专业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三教”改革等方面校企之间还未形成深度的融合。

四、“1+X”证书制度背景下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1.重构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人才的培养,需要重新构建全新有效的课程体系。按照“1+X”证书的要求进行会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提升相关课堂教学课程与“1+X”证书要求的内容之间衔接性,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本文以会计专业财务共享服务“1+X”证书为例,采用DACUM方法进行课程体系的分析构建。DACUM方法是一种直接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对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职业分析,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的分析和确定某种职业所需能力的方法。财务共享服务“1+X”证书是DDZB教育集团基于对信息时代新型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并设置学习情境而开发的高职会计专业X证书。财务共享服务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技能要求各不相同,其所要求的岗位素质和专业知识均有所差异。如图(1)所示:根据图(1)可以看到,财务共享服务初级主要是会计的基础工作,主要涉及《会计基础》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财务共享服务中级是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和资金薪酬的核算,主要涉及《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财务共享服务高级阶段主要是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和报表的管理,主要涉及《财务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重构过程中,可以将相应等级证书的等级标准、考核要求、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等作为一项重要知识点甚至作为一门课程嵌入到对应学历教育的教学和实训当中;如果“1”中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与“X”要求有差异,“X”证书要求较高或者侧重点更加符合职业特性时,需要对“1”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进行强化;如果“1”中的课程难以覆盖“X”证书标准部分要求,则需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如图(2)所示:

2.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积极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改善。在“1+X”证书制度下,加强校企尤其是与职业技能评价组织的合作,共建共享共用教学资源。根据技术革命、产业升级的需要,开发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适应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混合教学,根据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情境、教学任务及考核标准。

3.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将有助于“1+X”证书制度的高效推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加双师数量完善双师结构。首先有计划的进行教师企业挂职,依托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共育双师人才,鼓励老师根据本校实际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活动,参与相关培训活动考取会计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同时高职院校要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老师挂职学习的积极性,并将相关挂职学习情况在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而提升学校师资水平与1+X证书实施的能力匹配度。其次,通过团队引进、个别转岗等方式积极引进企业富有经验的高层次高技能会计人才、领军人才进入学校,并加强与院校其他老师之间的互助学习,共同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与教学能力,打造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4.深化校企合作

在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校企更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让企业更深入的参与到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老师和企业老师共同对本区域内经济产业进行调研,充分掌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各自目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以及会计人才未来知识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开发实用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同时与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共同开发“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企业不同岗位对相应等级会计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会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要。同时院校引进企业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担任本学科的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校企共建结构化师资团队,共建、共享、共用实训基地,协同进行人才的培养。

五、结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推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大创新,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落实1+X证书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做好会计专业的课证融通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魏宝全 徐明华 杨洪 胡九义 王新萍 袁正 郑飞梅 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