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探析

高校会计专业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探析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多存在实践操作能力差的现象,以致于学生毕业以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的需要,从学生转变为会计职业人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在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无缝对接,让学生提前认知企业功能、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技能,极大程度减少了从毕业到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互惠互利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当前众多高职院校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会计工厂”模式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会计工厂

一、“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会计工厂”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在校内依托企业一线会计人员进行指导,会计专业的学生参与真账实操,由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企业负责创造经营环境、提供真实业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原来的消耗性实验转化为生产性实验,学校在降低教学成本的同时,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置身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真实业务流程,大大减少了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所需的时间。“会计工厂”秉持着实训成果要“市场化”、“价值化”的目标,并适合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模式,是实践《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一个重要措施。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不断的探索与发展,“会计工厂”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接受。

(一)构建真实的职业场景,解决会计专业校外顶岗实习难的问题。在传统的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财务保密性限制了学生接触核心业务,这是会计专业与其他专业校外顶岗实习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同时,企业岗位少容纳不下大规模学生,企业经济业务单一性影响教学的深度,企业技术技能积累少影响教学的效果,缺乏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会计工厂通过设置不同行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包含银行、税务、政务服务中心、客户、供应商等,丰富完备的真实实训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环境中获取新的知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体现真账实操。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财务与业务融合,了解公司的实物流转、成本流转、现金流转以及研发———设计———供应商———生产———客户———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把业务融合到公司财务的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等领域,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当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会计工厂的建设,通过引入众多企业的真账进课堂,能够借助会计机器人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让学生接触更多真实企业经营案例,开阔视野,提高水平。

(三)多行业、多岗位、多模式,解决就业快速上岗问题。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一般以制造业企业为背景进行专业学习,但是会计学生数量众多,就业面广,就业出口对应行业众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岗位能力需求。会计工厂的建设,由于其天然的服务于成千上万家中小微企业的属性,有各行各业的真账案例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实习,能够快速了解不同行业的企业会计岗位能力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快速上岗能力。

二、当前高职会计“会计工厂”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陈旧的人才培养方案难以适应“会计工厂”的需求。当前三年制高职院校中,人才培养方案多数还是采取的“2+1”模式,即2年在校理论学习和1年校外顶岗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一二年级有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受学时限制没有办法在一二年级便将“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真正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绝大部分院校是从三年级才开始。这种情形下已经建立的“会计工厂”还没有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作用,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认知教育的作用,实践内容流于形式。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经费支持不足,尚未建立“会计工厂”,实践教学以会计综合实训等课程予以完全替代。这种“闭门造车”的教学模式使得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二)学生与企业对“会计工厂”教学模式认知不足。很多学生认为“会计工厂”也还是实训室,并不是真正的企业,工作的内容可能和仿真实训一样,使得他们参与度不高。再有目前“会计工厂”里没有实习工资,使得大部分学生宁可校外勤工俭学或者另找校外单位实习,也不愿意到“会计工厂”实习。“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积极参与,企业本着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首先考虑参与“会计工厂”教学模式能给企业创造的效益是什么。对于企业而言,参与到“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中,最大的利益就是能够获得相当可观数量的廉价劳动力,能很大程度上解决用工不足的问题,同时获得更多的工作场地支持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与社会最新的技能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加上在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工作经验,完成的工作质量很难达到企业的需求,有的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造成了企业参与会计工厂的积极性不高。

(三)真正具备“双师型”素质教师不足。目前“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虽然他们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却不懂得教学的方法,无法将学生所需的实践操作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他们,再加上他们对“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认知的偏差,也没有办法调动他们提高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尽管目前高职院校中的专任教师拥有“双师型”证书的比例虽然不低,但是由于长期脱离实践,真正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还很少。

三、完善“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对策分析

(一)“会计工厂”教学模式应当贯穿三年教学过程中。虽然年级不同能力上会有差别,但是可以针对不同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配备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对大一、大二年级运用“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例如在大一的基础会计课程会计岗位认知环节中,可以在“会计工厂”里进行见习,身临其境感受每个岗位的工作特点,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会计各个工作岗位;在大二财务会计课程学习中,对于每一个重点业务实训都可以融入到“会计工厂”进行讲解与实操。

(二)加强学生与企业对“会计工厂”教学模式的认知。“会计工厂”教学模式使传统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从根本上进行了变革,学生实训的产品不仅是教学成果,同时也是生产产品,他们的实训成果进入市场会产生市场价值,而不仅仅是学习过程中的课程作业。正是“会计工厂”因为可以有收入,所以能扩大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学生在“会计工厂”中充当学徒,不仅能得到薪酬补贴,而且还能体验真账实操,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转变为职业人。校企双方应本着一致的目标共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布置工作任务,业务难度由浅入深,符合学生实践认知规律,在保证业务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生业务能力。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入驻学校,将其的真实业务如记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审计等业务移入会计工厂,实现真实业务真实处理,企业借助学校拓展了工作空间,培养了后备的人力资源。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系。“会计工厂”依托的教学力量主要来源于企业一线员工和专职教师。就企业一线员工而言,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教学技巧。所以针对企业一线员工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教学技巧与教师责任感。而对于专职教师,即便是拥有“双师型”素质的专职教师,由于长期脱离实践工作,对于实践操作能力还是略显不足,因此应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向企业会计人员学习,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学校加强与政府,与企业之间密切的联系。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11条鼓励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会计工厂”作为一个教学活动,校企双方应该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专业、课程等资源建设。由院校专职教师和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会计工厂”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学生管理及就业,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周期,合理安排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计划,负责提供招生计划、开展支持服务,统一进行学生管理,统一组织开展教学与督导。在教学环境和学生生活环境中融入企业元素,使学生较易完成由“会计专业学生”向“会计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由于公益性的体制要求,缺少一个职业企业家的形成机制和成长环境,由高职院校直接举办的校办企业往往会存在经营困难、竞争优势不足和管理混乱的问题,因此校办企业可以考虑引入资产经营公司。它将集中学校经营性资产,对所属企业或者对外投资股权,负责经营、监督管理和承担相应的法人责任。资产经营公司可以跨越学校公益性、无偿性的体制限制,实现市场准入机制的确立,不仅可以帮助解决高校经营性资产的风险防范,而且可以帮助理清产权关系,改革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王长义.“工厂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1(1):74-76.

[2]林修凤.高校校办企业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1):63-67.

[3]瞿志豪,陆建国等.资产经营公司对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促进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9(2):91-93.

作者:李钢 徐小燕 单位: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