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业财融合能力培养探究

高职会计专业业财融合能力培养探究

[摘要]在经济增长率持续上升的社会环境下,“业财融合”逐渐成为管理型会计职业能力的特别要求之一。企业能否获取优质资源并保持高质量的运营,主要取决于业务和财务二者的结合力度。文章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对整体提高学生“业财融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探究,具体分析了以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为基础的教学创新路径,从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理论支持等方面入手,以期为培养社会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内在职业素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业财融合”;教学现状;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学

形式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企业管理层面的变革。Blockchain技术让会计记录成为无法随意篡改的数值,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为打破传统静态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可充分利用大数据对会计类信息进行技术性、全面性的分析,但在其影响下势必会引起会计核算对象、核算方式、会计考核评估的改革,并会转变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潮流,拓宽教学视野,优化会计专业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计专业学生“业财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式系统化、应用化。

一、高职会计专业“业财融合”职业能力培养概述

“业财融合”是促进管理会计转型的需要,主要是从业务实践以及财务管理两大方面对会计综合职业能力进行的融合定义。当代财务会计人员需同时兼具“业务”“财务”两大职业能力,从而转型为价值创造型会计人员。所以,在会计人员的实际业务办理过程中,需加强自身对大数据的敏感度,从数据中挖掘更大价值的信息,从价值链角度看待财务信息,企业则需要从三个角度对财富价值信息进行实时更新。首先,在传递过程中熟练应用现代互联网科技创造的便利条件对信息进行精准传递,同时企业管理层需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比,以便会计部门作出正确的预测、评价、规划等动态业务;其次,从时间角度出发,提供会计部门实时的业务资料;最后,从资料内容供给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用户的多元化信息支撑管理层的决策。若企业中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职能不能有序同步进行,则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发展造成停滞不前的后果。国家财政部于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应加强高等院校对管理会计课程体系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用以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的高端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创新学习观念以及学习思路,以引导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业财融合”管理型会计人才。

二、高职会计专业“业财融合”职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

1.会计人才培养职业理论课程体系架构缺失。“业财融合”会计人才培养教学设置主要是依照传统的“理论+实践+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知识体系中安排的主修课程(如“初级会计实务”“中级会计实务”)呈上升型螺旋式教学,选修课程(如“纳税实务”“会计信息化”“成本会计及实训”)按照难易程度穿插排列到主修课程中。但在“业财融合”主修课程中仅对“管理会计实务”进行了选修课程的辅助教学,没有针对“业财融合”课程性质进行合理的规划,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没有透彻理解知识,仅停留于知识表面的理解,造成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无法得到充分训练。在对高校师生的调查中可发现,64.3%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需要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添“会计制度设计”“企业绩效与管理”等专题辅助课程,为“业财融合”的职业能力培养打下理论基础。由此可见,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是现实需要。

2.职业技能信息化实操条件不足。“业财融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为学生搭建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平台,锻炼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对繁杂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对未知风险预判的能力,最终完成对管理会计专业“业财融合”信息化实践教学的目标。若“业财融合”教学过程中缺少了现代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的科技支持,“业财融合”只能是“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进行互联网科技实践教学引导时,更要重视信息化纳税申报、会计核算等环节的实操训练,在会计信息整合和预算决策上,实践操作的信息化条件明显不足。要想使学生“业财融合”职业能力得以提升,需要依托专业的实训指导平台,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有待加强。会计专业学生在提升自己职业基础素养时,也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端正学习态度以及职业价值观。职业素养能力是企业招聘人才时会着重观察的地方,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可加快“业财融合”教学的进程。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素质教育的地方少,类似于志愿者服务、环保知识教育的素质教育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职业素养能力的要求。

4.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手段单一。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体系主要由技能实践构成,教师将更多的教学重点设置为“纳税实务”“会计成本”“财务会计”等单一的实践课程,真正留给“管理会计”课程的实践机会相对欠缺,导致学校在前期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选拔规范设定较晚,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缺少大量的实际调研来支撑“业财融合”的职业核心实践。而且学校采取的教学手段过于传统,教师机械式讲解案例、布置作业,学生“填鸭式”地被动接受知识成为了教学的主流。且在职教师的思想理念远不及一线财务职业人员,这容易造成教学效果达不到实际应用的标准,学生建立的系统知识不适用于企业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与培养学生的“业财融合”实践职业能力相悖。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业财融合”职业能力培育对策

1.完善“业财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变革要紧密贴合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会计人才的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时需遵循以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以知识型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专职型技能人才培养为辅,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在商务沟通、外语、金融管理等领域的通识教育,弱化形式主义较强的专业核算。在健全“业财融合”理论课程体系时,将“业财融合”的职业能力提升为教学主体,围绕主体完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逐步加入“财务分析与决策”“管控机制理论”等必修或选修的管理会计核心课程,构建以提升“业财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2.搭建管理会计能力养成平台以实现综合实训。会计专业学生可依靠“业财融合”信息化平台,在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帮助下从中获取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资源,并通过云计算等手段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规整,为未来的企业实践学习奠定决策基础。进一步借助管理会计能力平台,联合企业进行业务实训,从局部到整体,螺旋式地对数据进行系统整理、计算、绩效管理、风险预测、信息系统管理等,以达到最终培育目标。这种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感以及文化管理能力。对于难以掌握的会计理论内容与业务内容相融合的难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以达到灵活教学的目的。

3.提升学生应用型职业素养能力。会计专业学生在企业中的前行主要依靠其自身的个人职业素养是否在学校得以塑造。“学习能力+责任意识+开阔眼界”在高职院校“业财融合”的教育体系中逐渐占据重要的地位,为帮助学生建立企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素养能力,高职院校需在学生的业余时间以培养身心健康为目标,坚持“实践+创新+拓展”的人才培育方向,如鼓励学生创业、参与校企财经人才讲座、竞选会计专业学生优秀干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4.教师需重塑自我专业素质能力。“业财融合”需求下会计管理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会计专业素质内涵、扩大管理视野、完善管理方法与会计理论。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会计管理信息实践的核心环节。首先,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管理会计培训,主动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校内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积极交流,加深自身的财务数据管理理念;其次,需要走进企业,与企业业务进行实际接触,在业务学习的过程中调整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并将实例设计安排至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真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学生“业财融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使业务与财务得以有机融合,加快了会计教学发展的进程。高职院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创新会计教学体系,不断扩充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内部以提高自身修养,培养出更多适应企业要求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为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崔尚勇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