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

高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出台了《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工作,完善“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如何加强顶岗实习的规范与管理,建立企业与学校之间有效的联动长效合作机制,完善和创新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保证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必经阶段,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职业岗位的相关环节,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创业型专门人才;将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职业教育比我国起步较早,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典型的代表有:一是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二是英国的“工读交替”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企业与学校相互合作,轮番教学。第一,学生先在企业内工作1年。了解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流程,获得一个初步的感想和认识;第二,学生回到学校完成2~3年的理论知识的课程,在对工作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牢固把握基础知识,使得实际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第三,学生需要再次回到企业进行新一轮的实践活动。国外研究者一方面总结了校企合作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另一方面也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自2005年首次提出顶岗实习以来,众多学者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众多学者对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诸如:制度、师资、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校企互动度等;第二,针对问题实施的对策。诸如:过程管理、模式创新、一体化评价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顶岗实习也将出现新的状态与要求,是值得永恒研究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课题研究团队针对2016级、2017级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电话回访、企业实地调研等方式,搜集了第一手资料,整理并总结了当前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对实习目的不是很明确。根据学校教学体系的设计,会计专业大三学生需要在外实习1年,出发点是锻炼学生会计实践和综合职业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的方式,打通学生由毕业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但从调研和学生反馈的信息中,不难看出一部分学生认为岗位工作太枯燥,工作时间太长、太苦、太累;以至于在实习单位工作积极性不够,甚至对公司的管理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出现较高的离职率。

(二)校内会计教学与企业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会计专业校内虽搭建了实践平台,但均是以仿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而案例本身存在滞后性,这与企业的实际经济业务存在一定程度反差,处理方式也不是很灵活,导致学生在实际岗位上产生疑惑而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会计理论教学大部分以工业企业为例,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展开,而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却以中小型为主且涉及各种行业,也就意味着专业教学涉及的知识面不够全。加之企业始终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节省时间要效率,没有意愿手把手培训学生处理具体业务,主要靠学生自己琢磨解决问题,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很难快速接手会计工作,以至于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会计政策、税收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变动状态,而教材、案例始终跟不上变动的节奏,会使学生在临岗时产生不适应感。

(三)实习指导教师作用发挥不完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既安排有校内专业教师指导,也有企业指导教师参与。但校内专任教师日常授课量大、科研压力较重,难以对所安排的实习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会计工作经验,这些因素会影响学生的顶岗实习质量;再者,企业导师日常工作压力大,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指导和督促。

(四)企业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实际参与度不高。学校会计专业历经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的需要。但企业始终是追求经济效益,而学校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真正“共赢”难以实现,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高:在制订顶岗实习计划中企业缺位明显;企业在实际安排顶岗实习任务时,也是基于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岗位及工作内容,与事先制订的校企合作方案不同。

(五)顶岗实习管理的基础条件不足。1.并未形成或开发一套有效的实习管理平台。学校曾使用过一些平台,但这些平台在进行实习管理过程中要么有问题,要么没有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二次开发,不便于实现教学、管理、运行、评价等一体化。2.顶岗实习管理的校企双方管理队伍结构失衡,且总体数量不足。以会计专业为例,企业方给学生安排的导师具有很强的实战能力,但要让学生很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确有一定的困难;校内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教师比较欠缺,而且指导的学生较多,也会使实习管理不到位。3.投入顶岗实习管理经费不足。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校内指导教师补少量的指导课时外,其他投入为0,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各方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创新举措

(一)校内引进优质会计师事务所,建设会计项目中心,实行“双轨”并行。利用现有的合作企业,引进优质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会计项目中心。在第四学期,打破传统的单一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进入会计项目中心进行生产性实训,另一组在专业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训,并进行轮换。通过校内“双轨”并行,为学生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消除或减少学生临岗的不适应性。

(二)对接属地企业,搭建顶岗实习岗位群。会计专业目前的校企合作单位较分散,均以会计师事务所、记账公司组成,不便于学生集中管理和满足实习岗位需求。基于会计行业的特性以及企业对实习学生的需求,需立足学校属地增城,开拓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体的集工业、商业、服务业于一体的实习岗位群。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以职业教育立法的形式,督促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明确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在学生实习管理中的权责利,并加大政府对接收并有效管理实习学生的企业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学校现有的实习管理机制,加大对校企在实习管理过程中的激励,按实习学生人数下拨专项经费,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实习管理主体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开发实习管理平台并有效应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一套能满足实习管理的平台并有效应用。该平台应能实现学生实习管理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积极互动,能够为客观准确评价顶岗实习工作提供数据与分析,实现对顶岗实习动态式全程有效管理,提高实习管理效率。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强专业技能指导。会计专业大多数教师未实际接触过会计工作或者从企业出来到学校任教已有一定的时间,这些因素对实习管理是不利的。为弥补此短板,切合学校对教师的年度及任期考核,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利用假期时间每年不得少于2个月到校企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充分接触会计实务,完成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并适时交流心得体会以及上交下企业实践报告。

(五)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梳理企业招聘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会计专业可以“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抓手,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实习、就业竞争力。1.建立教材资源体系。基于“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证书试点,培育建设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资源;动态完善专业、课程、培训三个层次的资源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相适应、与行业企业培训要求相一致的资源体系。2.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展教学时空,尝试项目任务制、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探索适合学生特点、专业特色,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兼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线上传授硬知识、线下培养软实力”,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入智能化过程考核和及时性激励并存的评价管理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前预习、“课堂”互动、课后任务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活动。最终实行“1+X”证书制度,开发专业、课程、培训资源、创新“三教”模式。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外引内培措施,院校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国家职教改革20条”文件要求,深入理解“1+X”证书相关政策和制度设计;企业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掌握“财务共享服务”职业技能,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使教师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技能培训,既能进行教学设计,又能进行培训设计,既能单独实施教育培训,又能进行团队协作、成为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创新师资团队。

(六)强化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端正态度。“校-院(系)-教师-学生”四位一体,在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深度阐释会计专业学生参加实习的重要性,请往届优秀实习生进课堂,以形象、生动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顶岗实习中,由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引导实习学生热爱岗位、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王国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创新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6

[2]郭静.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校企协同管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8

[3]杨佳佳.面向职业岗位定岗实习运行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6

作者:刘国军 蒋达银 赖盛慧 袁剑霖 单位:广州松田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