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思考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思考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人才培育的质量关乎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存在着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企业参与度较低、忽视双师型教师重要性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因此在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高校应转变思路,重视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及人才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会计专业是一个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教育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教学重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上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一面是企业无法找到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另一面则是高校大量会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种现象归根到底在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企业急需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会计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需要不断完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理论知识培养一样,将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内在一致性,培养会计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进行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财务机器人、财务共享中心等新的技术和核算模式的出现,对传统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会计专业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当前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这不利于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不断完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高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高职院校主要是向社会输送基础性人才,通过高校系统的培养,提高基础性人才在从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让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相关工作[1]。因此,建立完善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导向,在会计专业人才踏入社会之前,明确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举,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一定程度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境地。

(三)可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随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发展,整个产业链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当前就业难窘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偏重于理论,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企业需求对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作用,可以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二、当前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高校与企业作为产教融合实践中的参与者,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存在不同。在产教融合的落实过程中,高校主要想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企业则希望能招聘毕业即能上手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双方对产教融合的认识存在一致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作为产教融合实践的主导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却忽略了企业对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而企业由于种种限制,难以全面深入参与到产教融合实践中去,这就导致校企合作双方的不平等[3]。高校对产教融合认识不到位,使得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偏重理论,忽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性。

(二)企业参与度较低。长期以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处于主导地位,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参与程度较低,“学校热,企业冷”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面临的窘境[4]。除此之外,企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内部员工的培训,而高校以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使得高校在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员工培训方面不能很好的融合,这就使得企业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较低[5]。

(三)忽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上讲台能讲理论,下企业能当师傅”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这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兼具扎实的实践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这极大地制约了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实践,但是由于实践时间较短,对企业生产活动了解片面,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无法满足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完善产教融合模式下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深化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认识。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当前的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直接影响产教融合的实施效果。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过程中,深化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认识,转变思路,从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校企平等合作办学的模式,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来,通过多主体的参与,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强化企业主体参与作用。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需要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建立校企协同机制[6]。一方面,企业应积极发挥行业优势,实施企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培养的“双导师制”,提高企业导师在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以企业导师扎实的实践能力弥补高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落实财税用地等政策”,落实财税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参与办学[7],政府投入反映出政府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因此应明确参与企业相应的政策及税收优惠,将关于产教融合的文件中明确规定的给与相关企业的税收优惠具体化,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制定以实践能力为本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应从重视理论知识培养轻视实践能力培养向强化会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通过课堂革命,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充分调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作为课堂的另一参与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理论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专业前沿知识、当前行业发展实际,而将一般性地容易理解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行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起来,这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培养能满足企业需求的会计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在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应提高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8],通过去企业进修、参与行业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将会计专业教师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在企业中学习到的实践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彭湘华.“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146.

[2]徐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123.

[3]杨小映,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商论,2019(19):234.

[4]邓子云,解决产教融合企业动力不足的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05):83.

[5]蒋菡.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文存阅刊,2019(20):178.

[6]亓芳.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05):191.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

[8]杨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20(05):171.

作者:李丹丹 巩敏焕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