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单位预算管理探究

新会计制度下医疗单位预算管理探究

摘要:在当前新会计制度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医疗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策略、提升管理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新会计制度下医疗事业单位内部财政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本文在具体分析医疗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其预算管理体系的优化路径进行深入的探索,旨在为医疗事业单位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医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引言

2019年1月1日起,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了制度上的支撑,为医疗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新制度推行过程中为单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对新会计制度下医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优化路径进行深入探究非常必要。

1案例概况

A医疗事业单位是一家三级市属医院,是省级卫生健康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都需按照制度要求展开。回忆分析,A医疗事业单位始创于1993年,是一家医疗、保健、科研、教学以及业务指导兼具的三级甲等医院。就当前而言,医院内共有1800张编制床位,在职员工中有900人为中级及以上技术人员。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医疗事业单位的发展不仅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也承担着各方面所带来的挑战。

2医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体系优化路径

2.1健全组织体系。(1)决策机构,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医疗事业单位首先需要对自身的预算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实际,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对预算指标和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在组织体系中,安排专门领导负责管理工作,承担预算管理的决策性责任。深入探究,医疗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活动中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科研、医疗等都包含在其中[1]。此时,只有不同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预算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管理委员会需根据阶段性的预算管理效果对各部门进行及时的调整,分配适合的工作,提升其工作积极性,确保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需要注意,在管理委员会中,小组组长应由单位的最高领导担任,各科室主管为小组成员,共同完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2)工作机构,在医疗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后勤保障、设备与信息管理以及人事部是主要负责预算管理工作的直接部门。在各归口管理部门的设置上,应先对医疗事业单位的组织架构、管理需求以及业务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完善保障部、设备与信息管理部、医务部等部门。在设置具体工作机构时需要注意,必须对各阶段预算管理的任务进行明确,财务部门应做好每一阶段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工作,确保其合理性;人事部则需要结合医院的预算目标招聘相应工作人员,结合员工实际,适时调整薪酬,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设备与信息管理部需在全面掌握预算报表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各种设备、信息情况,编制预算报表。(3)执行机构,在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各部门必须围绕工作承担相应的职责,负责部门的预算履行,承担相应的责任。

2.2重新编制全面预算。(1)收集资料,在编制单位预算前,首先要对卫生部门颁布的有关预算管理的文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了解国家政策规划;并且,还要对以往医院的发展战略、规划、部门规章制度以及以往的预算和决算报表进行收集,了解各项情况,从而为后续预算编制的有效进行提供保障。(2)确定预算目标,预算目标在医疗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预算编制的根本。所以,在开展预算工作前,医疗事业单位有必要先对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分析,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部门未来一个阶段的业务计划和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的预测。笔者在分析医院的预算管理工作时发现,在制定预算目标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硬件设施、组织架构、医疗市场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推进。在实际的预算管理工作中,医疗事业单位可在考虑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确保单位资产保值增值、降低单位成本、提供全面真实的财务报告的战略目标,并且还要将其作为单位工作的重心,确保各项责任在各部门的有效落实[2]。例如:对于财务部门,应要求其严格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开展工作,结合具体要求开展准确的会计核算工作,形成准确的决算报告,完善财务报告内容。(3)编写预算手册,在新会计制度的影响下,医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相应的预算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将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各部门的责任分工、预算编制范围的明确、编制方法的选择等等都要重视起来,这样,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手册,为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支撑。(4)选择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通常来说,对于A医疗事业单位,常用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有零基预算法、增量预算法、作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在实际的预算编制中,单位需在全面分析具体指标和业务范围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方法。(5)编制内容,基于“双体系”的要求,在编制预算内容时,医疗事业单位应将收支预算体系和财务预算体系的构建重视起来,形成预算管理“双体系”构架。结合A医疗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全面预算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财务、收支和资本三大方面。在收支上,其作为全面预算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单位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活动收入、科研教学收入等内容,通过增量预算的方法实现;在资本上,应关注单位内部的现金流和资产变化,对设备购入、维修维护进行准确的预测;而财务预算则是对单位筹资、投资等相关资金情况进行安排。在计量核算的过程中,如果同时包含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方面的内容,医疗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人员应以“双分录”的方式对各项内容进行计量,为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2.3执行和控制全面预算。实际上,全面预算的实施不仅要定期监督与预算过程,还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预算效用的充分发挥。通常情况下,医疗事业单位要重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各项事宜。(1)事前控制,在事前阶段的预算工作中,医疗事业单位应将预算审批和控制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结合单位预算实际,规划专门的审批流程。开展各项业务活动前,需要对预算执行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影响进行分析,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确保后续预算工作的有序推进[3]。(2)事中控制,从根本上来看,全面预算是一个长期的、呈现动态发展的工作,基于这一特征,医疗事业单位事中的预算控制也应该呈现动态化发展。因此,在单位预算管理过程中,可以构建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抓住预算控制点,挖掘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差异化问题,积极纠正偏差。在事中控制阶段,应对单位内部的现金流和业务量进行特别的关注,控制好这些对财务安全和支付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为医疗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3)事后控制,当完成预算业务活动后,应对预算目标和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查看预算和实际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还要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分析,确保后期预算编制的有效性。事实上,事后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预算的事后控制是整个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事业单位不仅要做好预算控制工作,还要构建完整、高效的预算反馈机制。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储存各种与预算相关的数据信息,及时查找预算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及时调整偏差,提出可行建议。

2.4重视预算绩效考核。预算绩效考核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医疗事业单位必须将其重视起来。(1)收集预算绩效考核信息,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A医疗事业单位应定期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双报告”,以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医疗事业单位的施政成本,科学反映医疗事业单位的施政成果。在“双报告”中,不仅要包含基本的财务数据信息,科室成本、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病种成本也应包含在其中,结合年初制定的预算考核指标,有针对性地对医院的各项情况进行考核。(2)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收集预算信息后,医疗事业单位需要以全面预算管理内容和预算实施过程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A医疗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其应在考虑预算总指标、不同科室部门预算等层次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明确考核人员的职责和具体考核内容,切实保障预算的执行力度。具体来说,医疗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政治建设、深化医改、医疗水平、社会效益、科研人才、经济运行等。根据其在单位发挥的作用,赋予不同的权重,实现综合性的考核,为绩效考核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3)强化绩效考核结果应用,在绩效考核中,医疗事业单位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在综合考虑当前绩效结果的基础上,对各部门进行科学的奖惩,表彰结果优异的群体,可在薪酬和奖金上予以提升;而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部门,责令其进行整改,及时处理。在此过程中,医疗事业单位的领导应重视预算考核指标体系改革的完善,结合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与实际情况相符,为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会计制度指导下,医疗事业单位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预算管理工作做好及时地调整,健全组织体系,做好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完善全面预算控制和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促使医疗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能力,为其持续性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慧英.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优化医院财务管理研究[J].商讯,2020(34):47-48.

[2]张雯.政府会计制度下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J].经济管理文摘,2020(22):128-129.

[3]李涵博.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财富生活,2020(22):97-98.

作者:黄燕雪 单位:厦门市仙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