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析

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析

摘要:固定资产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分析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当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固定资产;新会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

一、引言

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于保障行政事业单位日常业务以及项目的顺利运行,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该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配套的法律法规也在同时更新和修改。财政部于2017年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下文简称新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开始执行。与之前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相比,新政府会计制度有两方面的创新。一是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这主要体现在对现金收支的平行记账以及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之间相互勾稽这两个方面。二是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台,改变了现行政府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种种缺陷,在科目设置、业务处理以及报告编制格式方面都存在重大差异。新会计准则的上述差异势必会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变化

(1)固定资产定义以及确认条件的差异。新政府会计制度明确提出要求,固定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为满足自身开展其他业务活动需要而持有的,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设备、建筑物等。新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应该在1000元以上,对于专业设备而言,单位价值应超过1500元才能确认为固定资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原来较低金额的固定资产确认标准难以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需要。(2)改固定资产“虚提折旧”为“实提折旧”。在旧会计准则下,除去医院等少数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采取“实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核算之外。大多数事业单位采用的是“虚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核算。即,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借方记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账户,贷方计入“累计折旧”账户。这样的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式后果是从整张报表来看,总资产的价值并没有减少,未能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情况。新准则规定对固定资产采用“实提折旧”的方式,对于在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的会计分录为:借:管理费用/经营成本;贷: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从上述分录可见主要是借方账户发生了重要变化,将固定资产损耗折旧金额计入了相关的费用和成本账户,从而更能客观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减损情况。这一变化背后基础是将固定资产核算的“收付实现制”更改为“权责发生制”。反映了新准则下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衔接的改革原则。(3)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核算方式差异。在旧政府会计制度下,对于固定资产的出售、毁损、报废等终止使用行为,借方计入“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贷方则要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这种核算方式未能反映出固定资产处置的实际损益状况。新准则则规定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通过“资产处置费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将价格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差异计入了当期损益,这样的做法符合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要求,也更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当期运行效率和效果。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在资产的购置方面,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购置前没有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经常出现盲目购置资产的情况。具体体现在:需求与采购不协调,通常等到资产报废时才联系采购商购置资产,导致资产购置价格不合理;或者是盲目购置很多资产,结果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再者,大多数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的购置流程缺少适当的规划,存在采购人员管理混乱,供应商资格审核不完善,导致资产滥竽充数的情况。在资产的管理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后续管理工作不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缺少对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和价值评估。尤其在信息化办公的时代,类似电脑之类的电子设备是单位的主要固定资产,而这些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如果不对这些资产进行定期的价值评估,可能导致资产的虚增。同时,单位未能对一些陈旧过时的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将导致这些资产占用过多的库存,增加单位日常运行维护成本。另外,许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责任划分不明确,当资产出现遗失时缺少追责机制,难以遏制资产遗失现象的发生。(2)固定资产处置程序不合理。当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届满,或者出现毁损、灭失以及出售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的会计处理。而目前我国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程序上流程不规范。比如,很多单位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对于资产的实际状况缺少实时的更新。有些资产已经报废,但还长期停留在账面上。此外,很多单位在固定资产清理的会计处理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报废产生的损益没有计入正确的会计科目,影响当期损益的核算。也未对资产进行准确全面的分类管理,导致账面留存的资产质量良莠不齐。(3)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下。一方面,有些单位缺少资金,未能及时购进最新的设备,从而拖累日常经营。另一方面,许多单位在资产的购置方面没有结合自身的业务状况和实际需要来进行资产的购置,导致资产出现大量的闲置,压缩了其余资源可发挥效用的实际空间。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不注重资产的日常维护和保养,造成资产磨损,价值贬损的速度加快。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造成了固定资产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出现。(4)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机制欠缺。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与固定资产管理配套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够健全。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为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涉及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不相容职位没有相互分离,固定资产核算和监督责任重叠。很多单位为了节省人力物力,直接将固定资产控制监督的职责划分到财务部门,这样做存在的问题是忽略了财务部门同时也是负责固定资产核算的主要部门,从而导致内控失效。同时,在固定资产台账登记、实物监督方面也有单位存在问题。台证登记与实物保管被划分到一人职责之上,容易出现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另外,有些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账目记录不够及时和完善,总账金额常常与固定资产明细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使得上级审计监督部门也难以发现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新会计准则下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比最高的一类资产,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级审计监督部门对该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绩效的考核与评价的结果。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的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结合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加强自身管理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同时,还要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单位领导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熟悉固定资产管理业务,明确职责权限。各个事业单位还可以在内部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团队或者工作小组,该工作小组独立运行,直接对单位高层领导负责。“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多方的努力,共同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控制工作。(2)建立更加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核算系统。首先,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文档,作为管理工作的相关指引,分发给单位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学习。在管理核算系统的设置方面,需要对固定资产采购、日常维护、实地盘存以及固定资产清理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需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准确划分相应人员的职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再者,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固定资产清查、实地盘存以及日常的监督检查工作。最后,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的报废清查制度,及时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化情况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更加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当期的实际运行管理情况。(3)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管理技能的培训。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对于单位现有会计人员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单位需要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升在岗人员的财务会计管理技能。新会计准则要求在单位内部施行预算会计与管理会计并行的制度,这要求单位财务人员既有财务会计核算的知识背景,有需要他们熟悉预算会计核算的思路与流程。建议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积极广泛组织培训和讲座,或者采用业绩奖励的形式调动在岗财务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事业单位在组织招聘时,应当以是否具备固定资产管理技能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从人员保障方面提升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董因友,安国祥.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关问题研究.经济师,2019(12).

2.张钟海.新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财会学习,2019(26).

3.张惠玲.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的探讨.交通财会,2014(11).

作者:甄曰英 单位:聊城市茌平区博平镇人民政府财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