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浅析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浅析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组织形态,对于市场经济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实施,其预算绩效管理也需要紧密结合内部控制要求作出相应完善。然而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便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希望通过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风险

引言

自2014年1月1日起,财政部颁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正式开始施行。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希望通过构建内控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经济活动都符合法律法规,实现风险可控且单位资产安全的目的。其中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改革中的关键内容,同样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作出进一步地完善。基于此,本文将站在内部控制的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展开全面分析。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内部资金利用率,其与财政部门同属于公共资金使用的主要责任人,更是绩效评价的主体,所以公共资金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受到主体工作执行情况的影响[1]。绩效评价的对象是公共资金,维持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资金来源是人民税收,也即属于公共资金。预算绩效考核有着健全的管理系统,为了避免出错需要严格按照既定程序予以执行。而对于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一定要将内控系统与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资金利用率的最大化。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对预算绩效管理存在认识偏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主要针对的是单位经济活动项目中暗存的风险,所以预算绩效管理自然也属于内控管理范围。然而,目前仍然有部分单位完全将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分开而论,不少人员抱怨预算与财务管理工作量太大,每年预算执行完之后还要做绩效评价,如今又提出内部控制规范,在这种情绪下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自然也就应付了事,很多工作流于表面。此外,还有部分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价值性认识不清,觉得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应用更应看重社会效益,不能与社会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所以认为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不重要。正是因为这些认知误区的存在,导致预算绩效管理难以全面推进。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内部控制规范要求不符。内部控制规范的施行,对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开展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提供了具体可行的防控措施,所以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也需要从细节之处凸显出内控的要求。历经多年来的探究,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然建立,且详细具体地划分了绩效评价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绩效管理渗透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要求,但是问题在于很多指标的解释太过宽泛。并未全面凸显出内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要求。比如在现有的绩效评价指标当中,对于“项目决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的规定解释为“项目决策、申报与批复的程序应当符合相关管理办法,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同时项目调整需要履行相关手续”,在这一内容中并没有看到“内部控制”的身影,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决策方面[2]。从这一规定能够看出,即便是行政单位的项目申报、批复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难以将风险有效降低,但只要按照有关办法予以履行,便能符合绩效评价中有关于项目决策方面的要求,所以会对绩效评价结果形成负面影响。

(三)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评估控制衔接不够。根据内控规范的要求,行政单位必须针对自身经济活动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对所有经济项目暗藏的风险展开科学评估[3]。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基于对绩效目标的动态化管理,能够对绩效数据进行统计,并且对预算执行进展进行分析,第一时间找到行政事业单位相关项目中的风险所在,如此一来定期开展的风险评估便能成为完善内控的有力依据。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更多是为了响应财政部门的要求,而在财政资金项目的事后绩效评价方面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而且也没有开展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自然谈不上风险控制的落实,内控规范执行效果也就无法达到预期。

(四)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有待加强。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内部控制规范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明确要求,并且倡导将单位经济活动与内部控制流程融入自有信息系统中,尽量减少人为操控可能,确保信息安全无疏漏。但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手段依旧较为低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待重视,尤其是在项目决策、管理以及绩效资料当中,还能看到大部分人员手写填资料以及复印纸质资料,即便是在财政专网已有项目申报书、绩效目标申报表、可行性报告等资料,也难以实时对接,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对策

在内部控制规范全面施行的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理念与方式予以创新,针对上述提到的各项问题找准完善对策,进而提高公共资金利用率。

(一)加强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改变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认知偏差的现象。首先,要提高对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的重视度,要求所有内部人员提高思想认识,意识到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经济活动的密切关系,所以一定要严格执行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要求;其次,通过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去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决策层素质与能力,确保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得到更好执行,同时培训也要保证全员覆盖,不仅要针对财务部门、内控部门,还需要其他部门领导干部对预算绩效管理与内控基本知识有相应了解;最后,要对内部资源统筹规划,合理执行方案,认识到内部控制并非独立存在,而需要各方力量积极配合,同时将内控理念与预算绩效管理融合,实现两者同步推进。

(二)结合内控要求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对涉及的绩效评价指标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进行判断,能够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最终成效,而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逐渐规范,对于其预算绩效管理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具体来讲,在预算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暗存的内外部风险精准识别,对绩效评价体系作出完善修改。一方面,在项目决策过程中,目标设定的增加是相关部门职责所在,所以要建立且落实决策议事机制,通过集体研究与专家论证的方式进行集体决策;另一方面,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还要完善采购执行制度,保证与采购标准相符,同时要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展开分析。此外,在项目绩效当中,为了实现对预算的动态化监控,建议增设全预算执行考核制度。

(三)做好预算执行管理与预算业务风险控制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需要自始至终贯穿预算管理,针对这一要求则要改变以往“重分配、轻过程、轻产出”的理念与做法,意味着预算执行环节的管控工作需要提高重视,严格把关。首先,要构建预算执行跟踪制度。对于具体项目实施单位的预算执行状况,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展开跟踪,定期汇总并分析预算信息;其次,构建预算执行通报制度。通过汇总预算执行进度信息与项目绩效现状,及时向上通报,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共享[5];最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果察觉预算执行中出现与绩效目标有明显偏差的情况,要及时发出通知纠正偏差,至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预算调整问题,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应流程办事。

(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较高,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明显提高工作效率。鉴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大量复杂的财务管理数据,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能够实现数据的快速汇总与分享,既能保证工作效率与精准性,也能让各部门工作人员工作第一时间得到衔接。具体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应当设计开发出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求相符的子系统,同时发挥出信息技术在信息收集、分析、比较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获取效益的关键基础在于预算绩效管理,尤其是从内部控制的视角来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则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摆置首位,既要加强对内控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同时也要结合内部控制要求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做好预算业务的风险管控以及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20(18):102–103.

[2]骆君芬.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几点思考[J].商讯,2019(29):164+166.

[3]丁薇.关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8(07):72–73.

[4]夏敏.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J].中国市场,2018(05):228–229+235.

[5]钟友鹏.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分析——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中外企业家,2017(26):198+200.

作者:杨帅 单位:淄博市人民防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