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下网络直播泛娱乐化治理

互联网经济下网络直播泛娱乐化治理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直播行业的繁荣,网络直播在市场、观众、技术等要素推动下已然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互联网行业。“直播热”的背后,网络直播泛娱乐化态势也在影响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直播内容低俗,宣传物欲思想,挑战公序良俗,万物皆可娱乐,本文意图从观众加强网络自我约束,提升网络道德素质;直播平台优化整治直播内容,用技术填补管理漏洞;政府健全直播法律法规,完善直播平台管理规范等方面治理当前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营造健康、有序、清朗的网络直播环境。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意识形态也是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反映。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也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关注重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保持高度重视,指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总体安全,我们党必须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能力建设,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变为提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增量”[1]。2021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6.17亿,较之前3月增长5703万,占总体网民的62.4%[2]。随着互联网及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直播低门槛,全民直播时代到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网络直播乱象。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有待管理解决。

1网络直播泛娱乐化

网络直播即互联网直播,当前的网络直播的运行模式主要是网络主播通过互联网直播平台与正在观看节目的用户进行实时互动,并通过弹幕和观众进行即时交流,观众利用虚拟道具等为主播打赏。关于泛娱乐化,尼尔•波兹曼在他的《娱乐至死》中为泛娱乐化做了一个形象的描述,“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3]当前许多网络直播以娱乐为导向,向流量热度看齐,追求感官刺激,形式内容恶俗搞笑,迎合大众享乐的精神需求,造成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甚至部分观众在泛娱乐化的氛围中弥足深陷,并主动成为制造、传播泛娱乐化的信息源,进一步加剧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

2网络直播泛娱乐化的表现

2.1直播内容低俗

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市场影响文化发展方向,部分网络直播为了迎合满足部分观众的低俗恶趣味,增加热度,收获点击量,赚取粉丝打赏,直播平台、主播直播内容低俗的事件屡见不鲜。例如发生在斗鱼TV轰动一时的放纵不羁123“直播造娃娃”恶性直播事件,一男一女赤身裸体,做着不雅动作,直播观看人数达上千人,影响非常恶劣。事后相关直播间被封禁,斗鱼TV直播平台也因频繁出现影响恶劣的直播内容,被相关部门谈话批评警告,但收效甚微,类似低俗没下线直播内容在一些直播平台仍屡禁不止。在热度高、收益大的利益诱惑下,直播低俗内容已然成为部分网络主播一种搏出位的高效方式。

2.2宣传物欲思想

网络直播中极力向其观众宣传“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一方面是物化个体,个人价值被物化贬低,突出表现为以秀场直播味道,通过“出卖”身体获得观众打赏身体消费文化。网络主播主要以身体为依托,利用身体符号吸引观众,获得观众打赏,这类主播大都面容姣好,身材火爆,衣着暴露,举止轻浮,打色情表演的擦边球,给观众带来短暂精神抚慰甚至还可以满足其窥私欲望。另一方面是物质崇拜与享乐主义。在网络直播中,衡量事物价值的唯一标准就是金钱,观众通过在直播间充值打赏,获得各种特权称号、虚拟身份,显示在公屏上,接受主播示好和其他观众的羡慕,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时,网络直播晒豪车豪宅、购物等行为也在诱导观众对奢侈生活的追逐。

2.3挑战公序良俗

网络直播形式内容多样,一些网络主播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直播各种失范行为,捏造虚假消息,破坏公共财产,扰乱公共秩序,借以获取关注。更有甚者为了吸引眼球,冒着违反法律的风险,钻制度漏洞,公然挑战国家权威,进行涉嫌黄、赌、毒、暴力等违法犯罪表演。例如,网络上流传的直播虐猫过程,扫码付费观看,满足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一方面违反了公序良俗,同时也违反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的相关规定,挑战国家法律法规权威。

2.4万物皆可娱乐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传播方式,将娱乐价值推至前台,使万物皆可娱乐。网络直播泛娱乐化是用娱乐化的语言或形式迎合部分观众喜好,甚至连色情、暴力、死亡的因素也通过直播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本该严肃的事物被大肆娱乐消遣调侃。在泛娱乐化的直播环境中,那些娱乐性不强或不具娱乐性的项目为了在网络直播中谋得一席之地,不得不“被娱乐化”。如一些运动员和艺术家凭借帅气的外表或者夸张搞笑的言行在直播平台广受追捧,反而他们的实力和代表的艺术形式却成为可有可无的附加因素。甚至生活中那些琐碎无聊吃饭,睡觉,化妆、购物等毫无意义的直播内容异军突起,成为网络直播的新兴力量。

3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治理

3.1观众:加强网络自我约束,提升网络道德素质

罗素在《快乐哲学》中提出:“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力。”[4]网络直播的娱乐文化为大众营造了完美的“乌托邦”。在生活遇到困难、压力时,人们本能的想远离困境,通过寻求短暂、虚拟的快乐来分散注意力、逃避现实,网络虚拟空间就成为大众狂欢释放的场所。另一层面来说,观众的自我疯狂、自我满足也助长了网络直播的泛娱乐化浪潮。首先,观众要加强网络自制力。网络直播从无序到有序,从低俗到高雅,不仅需要《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和《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等顶层设计的约束,观众也要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律和他律的合力,培养良好私德,遵守社会公德。其次,观众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这是观众抵制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侵蚀的关键。互联网并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直播同样也不能为所欲为。观众要明确网络道德底线,文明参与网络直播。对于网络直播中的意见相左,理性交流。在网络直播中观看到泛娱乐化的内容时,不采取谩骂、暴力等极端方式解决,自觉抵制并向相关监督部门举报。

3.2直播平台:优化整治直播内容,技术填补管理漏洞

新时代互联网发展进入“红利期”,随之而来的还有网络直播行业越来越激烈的恶性竞争。一些直播平台缺乏社会责任感,盲目追求资本与流量,放任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肆意传播。另外网络直播平台中存在明显管理漏洞,缺乏严格的准入管理机制,直播参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大量泛娱乐化信息在网络直播中蔓延。网络直播平台要优化整治直播内容,网络直播平台要承担起自身社会责任,不盲目追求点击率、粉丝量,成为弘扬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平台。合理规划直播分类与比例,减少娱乐性直播宣传;实时跟踪主播、弹幕、留言,对过分娱乐化的直播内容实时过滤和清理,特别是一些不良的“祖安文化”“粉圈文化”必须依法屏蔽或查封。另外,建构完善直播账号信用评价体系,激励主播在直播间内传播高质量有内涵的网络信息内容,让正能量、主流价值观成为网络直播间的主旋律,形成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网络直播平台要用技术填补管理漏洞。随着直播行业的火热发展,越来越多观众参与其中,泛娱乐化的网络直播对观众的影响不可忽视。部分直播平台推出“青少年模式”,该模式下平台在对青少年直播内容时,后台筛选更加严格,同时严格控制青少年使用时间、使用时段、充值金额等,防止青少年沉迷和不合理消费。另外,在有关部门监督下,已有数十家网络直播平台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同时也在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精准识别度,使青少年模式充分发挥其功能。

3.3政府:健全网络直播法律监管,完善直播平台管理规范

我国网络直播基本采取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用户的监管模式,但目前网络直播的相关法律都是一些权威性较低的规章制度,且部分直播平台存在阳奉阴违现象。因此,监管部门对网络直播空间存在监管漏洞,对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应对不力是造成网络直播泛娱乐化乱象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存在监管漏洞的问题,政府要坚持依法治理,健全网络直播相关法律法规。必须要着力加强网络监管,缩小直播空间监管盲区,制定形成一套对网络直播乱象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监管制度和惩戒制度,强化依法治理直播乱象。全面清除恶俗失范直播内容,全链条打击网络直播违法犯罪行为,对全网形成强力震慑。同时强化部门协同,依法办网,发挥部门职能优势,进一步形成治理合力,聚焦解决网络直播乱象中的突出问题,构建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其次,政府完善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管理规范。对于那些未获得准入资质或未履行ICP备案及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直播平台进行全面排查处理。针对当前网络主播准入门槛低这个共性问题,政府要研究制定严格的网络主播准入标准原则,建议实行分级分类账号管理。同时规范直播平台运营及内容生产等行为准则,优化直播平台运行规则;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引导鼓励网络直播平台及主播生产高质量有营养的信息内容[5]。

4结语

我们必须认识到,观众自身、平台和制度层面的措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网络直播的泛娱乐化倾向。但是观众“娱乐至死”的状态来源于他们精神层面的匮乏。泛娱乐化对观众审美的扭曲、对普遍价值的解构以及对理性的排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也应该作为主导力量,成为价值共识。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持久的引导力,在全社会中形成内涵丰富、立场正确的文化氛围,有效破解观众的精神缺钙问题,遏制网络直播中泛娱乐化态势。

作者:张蕾 单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