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快递末端配送体系建设思考

农村快递末端配送体系建设思考

[提要]近年来,城乡共同富裕迈向新征程,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消费”作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消费力越来越强劲,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快递配送时效、服务体验以及快递费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解决农村快递“最后一公里”末端配送供需矛盾和优化配送设想,本文基于快递站、农村、公共设施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组成的社会网络,研究社会网络中所形成的结构洞,并通过对结构洞的封闭网络与开放网络分析研究,达到优化结构洞的网络形态的目的,填补“结构洞”及其接点结构。快递站也实现与农村各科层结构的内外联结,将快递物流行为嵌入社会网络和嵌入网络机制信任机制,为农村末端配送提供理论性指导。

关键词:快递行业;多方即时配送;结构洞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完成833亿件和8,7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2%和17.3%。快递的业务量正在逐年上升,开启了新的时代,但是农村快递末端配送服务也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尽管在“即时物流”“共享经济”的推动下,末端配送仍旧遇到了瓶颈期。首先,末端配送的维护成本高,导致快递公司投资末端费用较少;其次,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引发的资源浪费,最终导致物流配送客户体验较差、过程混乱,这些普遍性问题亟须解决。在危中转机,快递行业更是迎来了新的机遇,通过一系列措施打破企业原有的界限和商业活动边界,寻找一种高质量发展商业模式。对于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的发展、保障物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以及助力疫情防控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综述

(一)结构洞。结构洞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是专家研究人际网络所借助的工具,初始阶段论证了人际网络关系中的结构洞可以为处在该位置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其独有的竞争资源优势,研究团队在研究社会网络的空隙中发现,即某个部分和有些部分会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从而形成洞穴差,洞穴差不仅为处在该位置的第三方谋取信息、资源、控制,也为其获取非重复资源,在组接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在战略上也进行了定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网络都有结构洞以及其结构洞所附有的优势,必须具备某些特质的社会网络,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结构洞是某些部分与纵向部分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横向的直接联系或者无联系,从网络整体来看,出现了“断桥”的现象,是非冗余关系。有两个标准可以判定是否存在结构洞:凝聚标准与结构对等。只要符合二者之一即不存在结构洞。凝聚模型对于每个社会成员来说,若都存在着冗余的强关系,那对于第三方来说没有任何利益可图。而结构对等来看,结构地位上他们都处于同等地位,能获得相同的信息,通向同样的信息来源,那么第三者也无意义。

(二)末端物流。末端物流是指送达到消费者手上的快递,是满足终端配送环节为目的的物流活动。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用户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若想在物流市场有所成就,需在末端配送方面有所改进,伴随着农村消费的提升,物流质量、物流时效在应对经济市场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很多物流公司深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困扰,虽然物流网络构造完善,但末端的结构洞也存在较多,导致物流末端的效率提升不上去,因此末端配送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共享单车一样,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物流,成为了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重中之重环节。在末端配送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在大数据时代,掌握消费者的数据信息,就等于掌握了战略方向,根据消费者数据信息,一方面构造智能化最优站点进行取件;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根据这些数据对消费者群体进行分析,得出产品细分、消费习惯细分、渠道细分等方面的重要标志,从而既能对消费者的未来消费趋势以及客户的满意度做出预测,又能对“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提出最优解。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后疫情下快递行业暴露的问题为出发点,事件及其成因为研究案例,深入探索农村快递末端配送的方式,以对将来类似背景下的应对措施有借鉴意义。其合理性在于:1、从研究问题的角度,案例研究的方法适合于展开对农村末端配送过程的研究。2、基于当前配送成本高、效率低、配送不规范等现状及其一系列相关实证研究,对行业自身经济恢复发展对策探寻的研究十分局限,需要运用更具探索性、利于构建理论模型的案例研究方法。3、本案例研究的研究步骤按照多案例研究的基本步骤,这样的普适性社会现象,采用原样复制,从而产生差别复制,即产生与其他研究不同的结果,这为横向案例研究的复现逻辑提供了有效保障,增强了案例研究的稳健性。

(二)研究对象。案例研究中,关乎研究成功与否最关键的要素就是选择案例,被选择的案例需要包含丰富信息,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选取农村物流配送问题的现象,是主要基于以下原则:1、所选取的配送方式是社会已经建立物流配送体系的基础上,并持续探索和推进相关体系的发展,保持持续创新的势头。

2、所选取的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研究步骤。本案例研究的研究步骤采用多案例研究的基本步骤。1、研究主题的界定和研究设计。(1)理论构建:梳理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相关文献,提炼本文理论框架,确定本文研究主题———农村快递末端配送优化路径研究;(2)研究设计,选择合适案例,探讨其产生原因及优化路径。2、对案例资料分析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将相关案例结果进行总结和对比得出本文研究结果,并用以验证原先设定的理论框架,确保理论-数据-模型的一致。

三、研究过程以农村物流现状解释结构洞理论合理性:

(一)配送和维护成本高。根据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的快递服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为96.6%,农村揽派快递量达到150亿件,各物流快递企业的城镇覆盖率也在提升,农村家庭住址的分布和城市有着天壤之别,小聚居、高频次分散的农村地理条件增大了物流公司的配送成本压力。企业在进行配送的路径规划时,较难做到物流车辆与配送点高匹配、高利用率,带来运输效率低,增加企业运输成本与机会成本。据调研,发现有些乡村甚至不存在末端配送,而消费者在网上购物之后,“最后一公里”的末端配送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最关键一环,该环节的体验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若在该环节有任何问题,无疑会引导消费者将物流的原因责怪到商家,增加商铺的差评率,间接增加商铺的维护成本。

(二)资源浪费、基础设施不完善。尽管网络购物的势头在农村势不可挡,但其总体态势规模与密度远远不及城镇,服务的体系也远不及城镇,很难在所有村庄设立配送点。因此,从结构洞的效率来看,所有初级联系人接触的总人数最多,在整个网络中具有较大规模,并且关系多样,乡镇快递配送站作为初级联系人,虽与各个乡村之间接触,但只局限于站对站的对接,表面效率高,但面对各个乡村村民来说,末端配送的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路建设落后,俗话说“路通财通”,但作为“最后一公里”配送公路网络不完善,供小轿车行驶,对于装运快递的大货车,大大加剧了路面的压力;二是物流配送工具落后,主要运输工具为电动三轮车、面包车等,会造成调度不便利,大件物品难以配送的问题;三是快递站点的设置,快递站点位于城镇中心,虽符合设站标准,但其辐射范围小,加上各地村民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居住,快递公司想要将快递送到每个村民的手上,成本过高。但村民一般在赶集市的时候顺路领取,快递周转率低,给原本稀缺的快递站增加了快递堆积压力。

(三)物流配送客户体验较差。物流是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纽带,把生产与消费紧密相连,但在“最后一公里”配送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为在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包括厂商发出、快递站配送、快递站揽件等等,都是消费者接触不到的领域,作为末端的配送,将会直接影响客户的整个购物体验。消费者不满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配送人员较为陌生,虽存在于社会网络中,但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开设了农村淘宝等农村快递站点,但很难作为配送站点,再加上农村物流经济发展缓慢,起步较晚,作为末端服务,更需要扎根农村,了解现代化农村配送模式,也需要了解农村,了解相关物流管理的人才,作为结构网络中的初级联系人的骑手,农村快递员属于劳动密集型职业,熟悉现代农村物流特点的专业物流人员却是十分稀少,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到偏远的乡下工作。快递站需要会数据分析,物流管理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一般不了解当地的实地情况,因此真正能够参与到农村物流转型中的人才十分紧缺。由于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巨大差异,农村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物流企业和优质的人才。本该去作为桥梁去弥补结构洞的快递员,可能会起到相反的结果。

四、研究对策

(一)农村物流“多向配送”专业化。自2018年起,许多快递公司共同打造共享配送领域,将城市用户下沉到农村,布局同村物流运营体制,来激发市场的消费动力稳步提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降低配送成本、完善基础设施、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将成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快递企业与实时共享物流企业合作,解决企业运力问题,解决了产运不平衡的局面。结构洞显示非冗余的联系,现存的取件机制从微观来看,是各村村民与快递公司之间的对接,快递公司作为“自我”,与各个村庄都有联系,但是各个村庄的村民之间可以说无直接联系,因此任意两个村民之间的关系结构都可以称为一个结构洞。因此,给这些结构洞进行“搭桥”就是解决末端配送的首要问题,而“多向配送”就是给末端配送搭建“桥梁”。“多向配送”其实质解决的是人力、物力以及需求的问题。首先是人力资源,原本的配送是单向配送,由骑手将快递站中的快递送往各个城镇上的家庭,但农村村民需到镇自取,十分不便,况且农村有许多闲散人员会去往城镇购买生活用品,因此可以开发一个众包平台,与其签订短期服务合同,通过物流平台与物流信息合并,在平台随时抛出抢单,这些单子无时间无空间限制,将任务可分配给社会上闲散运力,将不同地区的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并用系统对运力进行扁平化管理。即,村民A与快递补给站有联系,村民B与补给站也有联系,都需要到镇自取快递,但有了这个平台之后,A如果去镇上,可以顺路将B的快递带回家。实现闲散人员的充分利用,并且省去了不少手续费与成本,保证了配送的时效性,打造物流横向一体化发展,较好地解决快递物流末端配送成本问题。

(二)农村物流“站点选择”科学化。全方位多角度打通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的建设在现代化物流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的维修与养护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公路网的建设,借助乡村振兴以及新农村建设,打造适合物流末端配送的交通网络,引导当地的交通物流园区朝着集约化方向开展,支持物流配送企业与村委会合作,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单位,改变农村物流配送的经营策略,创新物流体系机制,多方合一,打造农企综合性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发挥企业的信息、资金等资源,又可以弥补物流配送企业所弥补不了的人文情怀,使冷冰冰的末端配送服务增加了情怀。重视互联网市场,提高农村社会网络的利用率,使原本的快递物流辐射范围由城镇,到如今的辐射到村庄,利用村与村之间的距离,在云平台中进行建模运算,设定最为合适的补给站位置,在平台上进行智能评估,平台替自己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节省了能源损耗,将村民的交通工具赋能带动物流配送。该补给站位置作为“桥梁”,弥补了结构洞的空缺。

(三)农村物流“建设运营”规范化。多向配送所实现的“即时共享”末端配送概念较新,需要农村物流市场的高度规范。因此,需要结合村庄实际发展情况与物流企业的运营,制定出法律法规,弥补该方面的空白,限制农村物流陷入无序竞争,以及限制垄断现象的发生。另外,从人才培养方面出发,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鼓励农村物流配送的发展,吸引更多的高质量人才返乡创业,引导他们认可农村物流配送,也鼓励专业人才整合消费者消费习惯,挖掘新的消费领域,积极投身于农村物流的建设,为农村物流建设和提升服务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种家欣,黄俊杰,张铎.快递企业配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09).

[2]王宁.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物流末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农业经济,2019(08).

[3]苗娜娜.我国农村物流末端配送的机遇、挑战及优化[J].农业经济,2020(02).

[4]王楚丰,王后峰,陈韶君.基于供需矛盾的快递物流末端配送创新模式构想[J].经济研究导刊,2021(18).

作者:潘佳慧 胡永铨 苏秋红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