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探析

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陇西县为了提高陇西道地中药材质量管理,围绕中药材栽培、初加工、仓储、交易、追溯等生产过程,建立质量和责任可溯源链条,使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加强责任意识,提高中药材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道地中药材;质量管理;溯源系统

一、陇西县道地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技术路线

(一)溯源系统建设

首先,组织业务人员调研西安溯源系统建设示范点,学习成熟的建设与推广经验;组织相关业务人员调查全县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合作社生产和溯源情况;动员中药材种植及加工企业、合作社主动加入中药材的溯源管理体系。其次,通过调查、学习之后,制定《陇西县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溯源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确定相关人员工作职责,统筹溯源系统建设和各项基础性工作。再次,选择管理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发展潜力大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试点推广,为全面开展溯源工作探索模式、积累经验。各相关技术人员按照各自职责和实施方案要求,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做好试点工作,通过建立相关企业准入条件及相关政策资金支持,减少企业追溯成本,提高参与追溯的积极性,不断完善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认真梳理、汇总各项工作,撰写验收报告,报县卫生健康局验收。

(二)溯源体系平台建设

1.加快生产经营主体添加进度。生产经营账号由县级管理平台统一分配权限,主要包括企业账号添加和基础信息设置。企业账号添加:由县级平台直接新增,需填报企业相关证件等。基础信息设置:由生产经营主体录入,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主体基本信息、员工信息、质检配置、仓库管理、农户档案、扶贫信息等。

2.完善溯源系统信息采集。进一步规范道地中药材种植管理(基源管理、种源管理、基地管理、种植任务管理、田间农事管理等)、初加工管理(采收、清洗、烘干等)、仓储管理(加工入库、养护、销售出库等)等。

(1)基源管理。以陇西道地中药材黄芪、党参、黄芩、柴胡、甘草、款冬花、红花、秦艽为试点品种。

(2)种源管理。建设种子种苗标准化繁育基地190.67hm2,推广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量和质量。同时,将种子种苗运营企业繁育基地和仓库、设备、质检员等信息录入溯源系统信息库。

(3)基地管理。扶持引导试点企业(合作社)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确定基地建设范围、土地流转、农户信息、扶贫信息等,上报县级溯源系统管理平台审核,符合条件的基地录入系统,逐渐建立健全生产档案。

(4)种植管理。结合陇西县道地中药材种植分布情况,科学管理中药材种植过程,严格按照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和初加工技术标准,规范使用化肥、农药,提高陇西县道地中药材种植质量管理。一是引导扶持试点企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或订单形式建立中药材标准化药源基地,形成与农户合作经营的模式。二是督促指导从事中药材生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建立生产资料采购档案,详细记录外来生产资料的有关情况,并统信息录入企业管理系,通过模块链接,实现查询和追溯。三是以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审颁的操作规程为标准,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积极指导建立药源基地的企业、中药材种植农户按照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种植、采收、加工,从源头上建立追溯机制。

(5)田间农事管理。指导企业、合作社建立生产档案,如实记载农事操作过程,包括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基地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等情况,药用部分的采收日期、储存方式和初加工方法等,保证道地中药材质量可追溯。

(6)加工管理。围绕全县中药材初加工户,结合道地中药材特性,统一质量标准,逐步实现加工集中化、规范化、产业化,提高道地中药材初加工水平。严禁滥用硫磺熏蒸等方法,确保各类农残符合国家规定。遴选通源药业、正德成中药材销售公司、服农农机合作社、福星镇庞家岔村中药材初级加工厂、博鑫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参森来金银花种植合作社等10家生产企业(合作社)进行产地初加工改造提升,主要对场地和环境卫生进行改造,设置了功能区(前处理区、净置区、清洗区、切片区、烘干区、晾晒区),制作生产技术规程和制度牌60个,销售外包装2000个;补贴中药材烘干房10座,实现以标准化的烘干设备代替烤床等作坊式设备,每家年生产能力达到200t以上。

(7)仓储管理。及时更新入库信息、养护记录、养护方法、销售信息,在网络平台上随时掌握产品流向信息,确保中药材溯源链条完整可查。

(8)质量检测。充分利用县级中药材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确定专人配合溯源系统管理工作,加大对试点企业(合作社)外销中药材的抽检力度,根据检测报告,对建立药源基地的企业出具产地准出证明,并将检测信息录入追溯系统相应模块。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自检、委托检验等取得检测报告。加强监督检测,及时检测信息,并将检测信息录入溯源系统相应模块。

(9)赋码管理。通过运用国际通用的编码、条码、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等途径,实现对中药材生产过程的赋码管理,记录栽培、生产、交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

(10)“两证一标识”管理。不定期对各个试点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并督促检查,试推行中药材“两证一标识”。截至目前,试点企业(合作社)共开具合格证696张,开具产地准出证158份。

(三)生产环节溯源体系平台

一是县级溯源平台建设。有效整合资源,运用县级道地中药材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做好溯源管理和综合监管。二是溯源试点企业平台建设。拟纳入生产经营经营主体11家,其中:9家为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系统生产经营主体,共用溯源设备;2家为新建,需采购设备。道地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车间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道地中药材饮片加工实行实时视频采集,实现加工过程视频可追溯。企业通过管理系统,建立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台账,实现生产经营内部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四)有效整合先行试点

将甘肃省道地中药材追溯系统上原有的甘肃普尔康药业有限公司、甘肃明治药业有限公司、陇西县奇正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陇西保和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陇西县通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陇西千金药材有限公司、陇西县百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陇西县强民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陇西弈博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甘肃新风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陇西冯了性药材饮片有限公司、陇西县乐佳家庭农场、陇西县服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陇西县龙泽红原种业有限公司等16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溯源系统。同时,选择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和甘肃参宝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溯源系统建设主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目前药品安全与追溯系统的建立多是独立的,每个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药品数据库,下游企业或个人查询源头信息时需要到上游供应商的数据库中查找,通过整合中药材溯源系统,建立统一标准,解决数据库建设和管理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五)开展宣传培训指导,增强溯源企业主动性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微信等新闻媒体和宣传彩页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使道地中药材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等各环节的责任人充分了解中药材质量安全溯源要求和做法,组织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开展集中培训5场(1000多人次),邀请省、市领导专家详细讲解纳入溯源系统的重要性和企业信息录入流程,确保每个生产经营主体有专人负责溯源系统,并发放资料1500本,宣传册页12000张。同时,成立技术服务指导小组,深入生产经营主体全程培训指导,确保溯源系统高效有序运行。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溯源系统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溯源系统建设的监督管理和统筹协调工作。

(二)加大扶持力度

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把溯源系统建设与中药材以奖代补项目相结合,在政策性项目方面予以倾斜。同时,积极衔接县财政部门,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参与中药材溯源系统建设和建立药源基地的龙头企业给予支持,确保陇西县中药材溯源系统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已筹措资金6万元,用于县级平台工作管理,主要用于县级、生产经营主体等从事中药材产业溯源系统的工作人员的培训,溯源试点企业中药材样品检测,追溯标识印刷等费用。

(三)大力开展宣传和技能培训

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集中培训,邀请国家中药材供应保障溯源系统维护工程师现场演示讲解系统平台操作。在醒目位置设立宣传展板,开展项目宣传和政策技术咨询服务。

(四)严格监督检查

加强县域内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在种植及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指导药农严格按照种植及生产标准操作,合理适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提高对陇西道地中药材在权威检测机构的质量检测频次,确保检测结论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严格道地中药材产地准出,保证中药材产地准出证在溯源系统中的有效性。强化道地中药材种植至加工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督促中药材生产和经营者建立整个中药材生产链条生产档案。在市场上,严格监督追溯码和准出证的使用情况,采取倒逼式管理模式,提高溯源系统中准出证明的有效性和生产经营主体的行业自律。

三、大力发展道地中药材溯源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陇西县道地中药材溯源体系是一套科学、实用、可行的建设方法,充分运用中药材溯源系统,把中药材的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数据化,建立质量和责任可溯源链条,树立了行业标杆和影响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消费者可全面了解中药材的详细信息,增强消费者对生产经营主体的信任。同时,实现了陇西道地中药材从田地到消费者的全程跟踪溯源,实现了陇西道地中药材来源能知、去向能查、质量能控、责任能究。

作者:唐正兴 单位: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