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建设探究

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建设探究

摘要: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该文通过论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文化内涵以及当前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建立基于培养质量的过程体系中,高校应采取以下措施: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质量建设,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导师责任制,提高导师培养质量;建立标准的研究生评价监督体系,重视学术严谨性;同时要建立灵活多变的培养机制,加强同其他科研机构、校外实践单位的合作,以期形成长期的良性培养机制。

关键词:培养质量;研究生;体系建设

我国教育部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明确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强调指出,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要统筹建构质量保证体系,寻找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以后的充分就业打下良好基础[1]。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相继印发了关于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系列质量保障和监督措施,逐渐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高校质量保障内生动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将通过讨论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的建设策略,希望对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内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已经迈上了新台阶,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框架内,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将质量文化纳入高校建设中,旨在培养师生追求卓越文化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其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认同感,促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的大学质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高校自觉营造高标准质量文化氛围,从组织层面研究质量实践活动,让师生认同“以质量为中心”的理念[2]。另一方面,高校承载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学术和科研充满敬畏和尊重,培养师生崇尚学术、自由探索以及为了学术甘于默默奉献的精神,进而形成关系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高校、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自我实践活动深化质量文化内涵,使质量文化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元素,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体系中,导师要始终将质量文化放在培养的第一位,树立起“质量为先”的培养理念和“以生为本”的责任意识,将质量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以质量为准绳,追求卓越的培养质量。

2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导师指导的专注度不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第一责任人,对研究生培养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导师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责任意识不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较少,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迫于科研项目申请、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压力,导师很难将注意力专注于培养研究生的道德素养、人格品行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3]。

2.2研究生缺乏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壮大,在校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高。受到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毕业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在学术研究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学习风气较为浮躁,出现了为了学位而学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内容、无法将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两大学习目标相统一的问题。此外,很多研究生的自我主义较强,缺乏自主研究的独立意识,对于自身专业了解程度不足,就业后存在就业预期与工作实际差距较大等问题。

2.3学术氛围不浓,高校学术文化建设力度不足。在研究生培养中,许多高校存在培养形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学术功利主义兴起于大学校园,研究生学术论文缺乏严谨性,缺少原创性和创新性,在学位论文监督管理过程中,大多将注意力放在追求论文的数量上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4]。在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中,很多高校无法建立以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缺乏与校外实践单位合作的多元化培养意识,在类型结构、发展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的问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术文化建设的氛围。

3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建设策略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建设中,要结合学校的特色专业,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用的招生选拔制度,鼓励专业特长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构建以科研为中心的目标培养机制;强化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权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要与校外实践单位进行深入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让研究生到实践基地进行锻炼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科研能力[5];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此外,双师型导师要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带领研究生在校期间申请省级或部级科研课题,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支撑研究生的培养。

3.2健全导师指导责任机制。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高校应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建设,最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强化导师的责任:一是高校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的做法,将招生培养制度与岗位责任制纳入导师评定中,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在导师评定中,要按照专业需求,结合学科特点、学术水平、科研要求和培养质量,确定导师及其研究生的名额,同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导师,摒除过去的导师决定制。二是高校要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将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融入导师综合评估中,全面落实导师道德规范建设,发挥出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如果发现学生有学术不端问题,导师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会提升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力度[6]。三是要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高校要定期对导师展开培训,从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实践实训方面强化对导师的培训,支持导师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鼓励导师深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定岗锻炼,了解企业最新的管理方法和产品工艺路线,将科研新思路和新方法应用于研究生培养中。与此同时,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职业优势,鼓励校外实践单位中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到校内兼职,成为双师型导师,从而全方位地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3强化研究生评价监督机制。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高校应尝试改革质量评价机制,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规范。可以从以下几点改革评价监督机制:一是学校按照自身的学科类别分布制定相应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要求。学术型培养方向注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在培养中以提高其理论研究和学术研究水平为主;专业型培养方向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的评价,在培养中以提高其技术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二是将质量评价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强化质量文化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引导研究生在进行研究和实践中养成严谨的科研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品德修养[7]。三是高校要高度重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以学科点为单位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自我评价制度。应根据学科特点组成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由其进行定期的校内自评和抽评,从而建立起评价监督的良性上升循环机制。四是应加强质量监督体系大环境建设,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成同地区高校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小组,参与研究生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加大学术论文的抽检力度[8]。针对监督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高校,通过质量约谈、减少招生计划或者取消招生资格的方法,提高各高校对学术论文的重视程度,做到知行统一。

3.4建立灵活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尽管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很多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硬件和软件上却尚未实现同步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高校在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上,应本着“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的理念,利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孵化基地等多种途径,帮助研究生将课程知识的学习落实到社会实践的具体实处[9]。此外,高校可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研究生开放重要科研项目设备和平台,从而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广度。导师仍应高度重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安排与实训的紧密结合,从而为研究生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石。

4结语

基于培养质量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体系对于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应该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灵活运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培养过程的质量体系建设,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区域联动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王蕾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