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设对巢湖防洪体系影响分析

数字建设对巢湖防洪体系影响分析

摘要:数字化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数字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提高对流域水环境信息获取速度,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提升防洪减灾能力。通过建设“数字巢湖”,可满足巢湖流域防洪减灾和防洪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等核心业务,满足对数据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科学性的迫切需求,推动巢湖水安全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现代化。

关键词:数字水利;巢湖;防洪体系

巢湖流域洪水出路不畅,长期饱受长江洪水顶托之害,为统筹水安全保障,依托物联网、网络和多媒体、现代通信等高科技手段,以巢湖流域整体为研究对象,面向巢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水雨情信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要素,建立一体化数字集成平台,通过综合学科的数字模拟系统对相关治巢方案进行模拟和研究分析,将可视化结果为决策提供支持。“数字巢湖”工程通过对流域实体信息化,利用智能感知设备感知巢湖实体,建立流域信息数据库,为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流域防洪减灾提供科学性和预见性依据。数字化的大数据关联分析,不仅能够提高开发利用水平,还可为资源生态环境作有力支撑。

1巢湖流域特点及防洪体系现状

巢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左岸,安徽省中部,流域面积1.35万km2。流域地势总体是东西长、南北短,西高东低、中间低洼,湖区形似鸟巢。流域西南部大别山余脉,南部和东部为沿巢及沿江圩区,西部和北部是江淮丘陵。按地形划分,全流域包括9403km2山丘区,约占流域面积70%;圩区面积3275km2,约占24%;湖泊水域面积820km2,约占6%。流域洪水问题不仅发生暴雨山洪,更体现在环巢湖流域中下游地区,因地势平坦,上游快速汇集的雨水易在环巢湖周边滞留,形成滞涝等问题。巢湖流域可分为巢湖闸上和闸下部分。巢湖闸上流域面积为9153km2,入湖河流共有39条,其中来水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有南淝河、派河、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兆河、柘皋河等6条。巢湖闸下流域面积4333km2,主要河流为裕溪河、西河、牛屯河等。流域水资源量较丰富,年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53.6亿m3,其中巢湖闸上年均入湖水量34.9亿m3,年均出湖水量30亿m3。由于受地形、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巢湖洪水若遇长江干流洪水顶托,不能自排入江,若遇到流域大量降水,极易引起洪水问题。为蓄滞洪水,利用洪水,巢湖闸上河流多建有水库沟塘,重点的大型水库有杭埠河的龙河口水库、南淝河的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等。下游平原区通过兴建圩堤,形成圩区保护区域内的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巢湖闸下流域则起着排除区域滞涝和闸上游巢湖洪水的任务。为排泄巢湖洪水,兴建有裕溪河排江通道,通过裕溪河河口裕溪闸控制洪水外排及江水倒灌。同时,通过裕溪河支流后河开挖排泄巢湖洪水的牛屯河分洪道。西河建设有抽排西河洪水的凤凰颈排灌站,设计机排流量为240m3/s,机灌流量为200m3/s,自流排灌流量均为380m3/s,承担着巢湖流域防洪、排涝,水资源合理配置、水环境改善、航运等任务;同时,通过加固防御长江洪水的和县江堤、无为大堤;以及南淝河、裕溪河、西河、兆河等干支流河道的堤防,初步形成了巢湖流域较为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

2面向巢湖防洪的数字化建设

2.1必要性。“数字巢湖”工程建设可有效推进流域治理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流域防洪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提升巢湖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工程建设按照“一网一图一中心三体系N应用”框架,实现了流域地理、水环境、气象、水文等基础信息共享,数据库迁移上云。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巢湖流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水质、水文、气象、生态、用排水、污染源、湖盆地形、湖区流场等数据收集及补充监测;流域资源生态环境大数据集成、综合处理、关联分析平台;流域资源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和综合服务平台。

2.2共享性。建立各专业数据互联互通互享,组合各种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数字巢湖平台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数据、语音、动态图像、视频等水安全相关信息的快速传输,使全流域各部门共通共享,破除数据“孤岛”问题。通过工程建设,达到基本满足下游防汛、水调等核心业务。能够极大充实区域内河湖水库水情、闸站水情工情,流域实时水雨情、流域水量防洪工程等数据库;可利用数字平台实现河湖水库水情、流域水雨情、工情险情等数据库的协调统一管理,建立多源、异构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

2.3智慧性。数字水利工程的建设标志着治水的信息化、智慧性在日益增强。数字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感知水情、沙情的能力不断提高,数据通过网络直接传输,采集也更加便捷;可围绕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保护、管理与调度,水土监测,水文数据预报等关键环节开发出多元的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模式建立,为提高防御洪涝干旱能力,支撑流域和相关地区的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奠定基础。数字水利工程强大的数据整合能力,可确保生态调水,解决了流域内自身行洪问题,周边湿地及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生物多样性得以良性维持。

3“数字巢湖”在巢湖防洪体系中的作用

3.1实现全流域防洪态势一张图。通过“数字巢湖”建设,水文、气象、水质等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构建“控山洪、挡江洪、防湖洪、排内洪”的巢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

3.2构建“数字巢湖”大数据平台。通过巢湖水雨情信息的即时采集、查询与分析,依托生态环境监测、水资源监控、环境监管和应急等网络体系,补充运用高分辨率卫片、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采集手段,充分利用“云”技术,将水质、水文、气象、生态、用排水、污染源、湖盆地形、湖区流场等大数据集成,构建“数字巢湖”大数据平台,开展防洪、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蓝藻水华等模拟预测预警和污染释放迁移、水质水量响应、河湖污染通量等机理研究。

3.3加强防洪决策能力。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时预测预报巢湖水雨情的变化,提高巢湖水情预测精度,从水雨情信息釆集、引水监控、水量调度业务处理与综合监视、水量调度方案管理、水量调度模型等方面对优化配置巢湖水资源、确保巢湖不断流、提高巢湖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决策支持。“数字巢湖”平台的建立极大地增强了防洪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能力,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时效性,整体可提高巢湖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4结语

建设“数字巢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数字巢湖”建成的数据库不仅能够便捷地将各种巢湖信息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而且可以对巢湖流域的环境进行有效的地图展示、查询、分析、统计,此外为巢湖污染源普查,环境监测,自然生态保护以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安全监管等提供一个科学、高效、多元、便捷的应用基础。“数字巢湖”实现了水文信息现代化的全面升级,完成了水情监测中心的建设,极大完善了巢湖测验网络系统,为巢湖防洪体系的完善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富宝,王国汉.巢湖流域防洪形势与治理对策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7):33-36.

[2]李国英.“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实践与效果[J].江河治理,2008(7):30-32.

[3]石正宝.安徽省巢湖市城市防洪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9):1-5.

[4]寇怀忠.漫谈“数字黄河”[J].黄河报,2013(3):1-2.

[5]寇怀忠.水利现代化与黄河治理[J].黄河报,2013(2):1-3.

作者:韩琦 宋迪 单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湖泊生态环境研究院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