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在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应用

大数据分析在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应用

摘要:与一般美术馆相比,高校美术馆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该文作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当前部分高校美术馆在公共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发挥提升受众审美能力的作用。基于此,该文研究如何优化高校美术馆校内外服务功能,探索高校校内专业资源与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深入结合的途径,从而为高校美术馆微信小程序的创新实践提出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微信小程序;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的反馈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微信小程序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自媒体平台,在互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共教育活动与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联系紧密,也会对高校美术馆履行美育的社会职责有较为直观的反馈。笔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度公共教育活动相关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在反馈机制上的不足,为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创新实践提供新思路,以创建美术馆微信小程序的方式优化、完善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

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度公共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数据分析显示,前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参观的观众,在2015年全年有10万余人次,其中学生和市民各半;之后人数逐年增加,2019年全年有35万人次前往参观,其中,学生约占47%,市民约占53%。南京艺术学院的艺术专业教学资源丰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每学期都会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为平台,举办“结课展”展示学生作品。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而且为校内外观众提供了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将独具特色的艺术课程与活动带到社区、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等,针对广大市民开展美育,组织高质量的公共教育活动,以推动城市艺术审美提升,进一步将校内专业资源与美术馆公共教育功能深入结合。基于此,为了提出更有建设性的意见,笔者根据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2019年度公共教育活动相关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教育活动受众面有限

2019年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周一至周五安排的公共教育活动约占37%(图1)。南京艺术学院教务处通常在周五当天安排较少的课程,并且给一些讲座活动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满足了在校生参与美育与修学分的双重需要。周六、周日安排的公共教育活动分别约占52%和11%,为广大的市民提供了参与美育的机会,这样的时间安排是比较合理的。2019年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展的57项89次公共教育活动中,有5个项目10次活动是针对少儿展开的,其余52项79次活动是针对成人的(图2)。由此可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目标受众包含了全年龄层次。然而,在2019年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57项公共教育项目中,参与的受众中市民仅占约17%,其余均为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宣传工作不到位。除了每年毕业季的520嘉年华大型演出展览项目,市民接收到的公共教育活动信息相对有限,平时参与的人往往是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AMNUA视野”或官网上获取公共教育活动的相关信息。同时,市民报名参与活动的通道较少。在57项公共教育项目中,以南京艺术学院师生为主导开展的有15项。优质的导师资源虽然保证了美育活动的高质量,但是公共教育活动专业性太强,往往会影响大部分观众的理解,而相关专业的学生能从美育活动中收获颇丰。因此,高校美术馆要合理把握项目的专业性与受众接受度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优势,传播艺术资源,拓展受众面,更好地提高市民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

2.开展公共活动的渠道单一

在57个项目中,开展地点在美术馆之外的项目有2项,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项目有7项。为了保证每一次的公共教育活动的质量,规定的参与人数是有限的。为了美育的普及,现场直播是一种较为适当的方式,能够给予每位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参与活动的机会。然而,在2019年度的57项公共教育活动中,仅有4项进行了直播,其中3次在“在艺”艺术平台,1次在哔哩哔哩视频弹幕网站,直播平台不固定且次数有限。从公共教育活动的类型设置上看,讲座、对谈和分享会总共有27个,约占总活动数量的47%(图2)。这些座谈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动具备直播的条件,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在线上公共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缺乏受众互动

在自媒体时代,便利的互动会大大提升受众的参与感。然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上没有设置互动体验反馈的部分,观众即使想要反馈并给予意见,一时也难以找到直接的途径,影响了其参与互动。由此可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反馈机制存在一定缺陷。高校美术馆不能将公共教育活动视作一个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应避免美术馆与观众之间缺乏交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应及时关注观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分析、总结观众的反馈信息,以形成美术馆与观众的“馆内馆外信息流动圈”,进一步优化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

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小程序的建设实践

1.注重个性化设置

微信小程序较高的自由度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个性化选择。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可利用微信小程序的自定义菜单功能,先对用户进行兴趣测试,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用户从学历、地域、职业、兴趣等多方面进行分类别、分层次的划分,从而针对用户不同的特点设置不同的个性化推荐。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针对性,而且有利于明确不同受众的爱好取向。在设计美术馆微信小程序的过程中,美术馆需要深入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展览信息、个性化推荐、专业知识介绍等服务,在微信小程序上设置自定义菜单“我的美术馆”,然后在该菜单中进行个性化测试,生成个人标签,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更具针对性的美育,并为用户推荐相应的公共教育活动。

2.构建互动平台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AMNUA视野”有6.3万人关注,拥有这样的活跃观众基数对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创新发展十分有利。这些关注公众号的人往往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即时消息有需求,是参加公共教育活动的主要人群,对展览有一定的兴趣。公众号虽然会推送一些艺术科普的文章,但是更新频率低,因此,公众号订阅人群的主要需求是接收即时的美术馆活动信息。为了进一步激发用户的积极性,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不仅需要推送消息,而且需要增强线上平台的互动性。此微信小程序不仅可用于推送信息,而且可用于与用户互动、交流。美术馆可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平台具有的即时交流的优势,解决以往信息传递中存在的问题,改变当前展览信息不健全、反馈渠道不畅通的状况,促进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与观众沟通效率的提高。这是创新发展高校美术馆的有效途径。为了促进艺术品创作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应在美术馆微信小程序的设计中设置交流互动环节,在应用中设置“作品解读”“观感交流”“云座谈会”三个模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为在校生提供了配备专业资源的实践平台,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在将来也会带着自己的艺术作品步入社会。在此之前,学生在学校美术馆应积累展出作品的经验,这对于其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即时的观众反馈有利于在校生了解大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创作。“作品解读”模块让艺术品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再脱节,艺术品创作者可以在线直接解答观众的疑问,并为观者讲述自己创作时的心境、作品的内涵等,拉近艺术与人的距离。“观感交流”模块为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平台,相似的观感体验往往会拉近人与人的距离,有利于培养更多的艺术爱好者。“云座谈会”模块作为公共教育活动直播的固定窗口,可以推动高校美术馆美育的传播,避免观众因信息不对称难以参与活动的情况出现,有利于将专业的艺术资源结合美育,将公共教育功能落实到每一位用户身上。

3.丰富艺术相关的多元化信息

高校美术馆需要为受众提供多元化的艺术信息。通过微信小程序,艺术信息的传达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微信小程序不仅加入了图文信息,而且加入了视频、语音解读等方式,以更好地传达不同形式的艺术信息。这样可以使受众在参观过程中体会到高校美术馆生动有趣的多样化美育形式,从而激发受众对于高校美术馆的兴趣,促进高校美术馆公共教育职能的发挥。同时,微信小程序内设置“我的美术馆”功能模块,此模块包含两个部分,即“我的视野”与“我的收藏”。“我的视野”中是用户订阅的艺术信息,内容包括美术馆收藏的艺术品与展览的基本信息、相关的艺术资料与艺术品赏析以及类似艺术品与展览的延伸介绍;同时会通过个性化测试,针对用户的喜好筛选出相关信息呈现给用户。“我的收藏”里,用户可以上传参观高校艺术馆过程中心仪的艺术品的照片。用户既可以按照艺术品的形式分类,又可以按照美术馆分类,记录自己的艺术之旅。这个模块在用户之间是互相透明化的,充分展现了应用平台的开放性。

三、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2019年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的相关数据,发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公共教育活动存在受众面有限、活动渠道单一、互动性不强、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面对当前的艺术发展,越来越多的受众渴望提高艺术素养,而参与高校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是较为便捷、有效的方式。制作高校美术馆微信小程序,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增强公共教育活动的互动性,为艺术创作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提供在线即时交流的途径,获得更加准确、真实的信息反馈,满足受众对于多元化信息的需求,促进受众对艺术品的理解,使原本受众单向接受艺术教育的形式发展为多渠道的交流形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受众的艺术素养与审美热情。

参考文献:

[1]罗顺意,张朝红.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实践.中国市场,2018(1).

[2]尹娟.艺术类高校美术馆的教育实践模式——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6).

作者:陈昱君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