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困境探析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困境探析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金融业务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金融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国际贸易经验不足、未建立相关业务的法律体系以及缺乏风险意识等多种不足。为实现其长远稳健发展,商业银行应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积极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内控管理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困境;对策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对外贸易成交数量直线上升,但与此同时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产生了较多新的困难与风险,致使该业务在我国国内市场难以得到稳定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金融业务面临的困境已成为重点问题。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作用及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具有资金周转速度快、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且其融资方式多样、融资手段灵活,已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业务之一。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仅可帮助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版图,及时高效地筹集资金,同时在帮助解决国际贸易融资困难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该业务在缓解国内市场运行困境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同样意义重大。随着各类贸易活动的不断开展,贸易企业开始对融资的方式与手段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促使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及相关服务不断进行更新升级。与此同时,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较为简单灵活,且有助于增加表外收入,因此,该业务赢得了各大商业银行广泛的重视,并开始不断推出全新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产品与服务,为用户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主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首先,产品服务逐渐由单一过渡到更具灵活性及针对性。尽管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且风险低收益高,但其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融资服务不相匹配,因此导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业务模式由进出口融资转变为结构性融资。传统的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通过进出口进行融资,但传统的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跨国贸易项目的资金需求。因此,结构性融资方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要融资方式。结构性融资不仅可将各种融资方式结合,且有助于对整体流程进行总体把握。此外,结构性融资尤其可满足大型跨国贸易项目的庞大资金需求,并为整个项目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持,包括一次性结算业务以及融资服务等[1]。从进出口融资到结构性融资的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能力以及经营管理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融资服务对象由单一企业转变为整条供应链。随着供应链金融理念的出现及不断普及,商业银行开始将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与供应链金融融资服务结合,将传统的贸易融资业务转变为供应链融资服务。因此,当下的融资业务不仅可发生在企业运营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同时可实现上下游企业的联合。该融资模式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扩大其经营范围,同时有助于整体把握融资项目中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及时准确地监控风险,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困境

(一)导致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困境的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对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国际贸易经验不足。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国际贸易对贸易主体具有更高的要求,在国际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要求贸易主体充分了解贸易对手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进出口贸易的利率外汇具有独立的分析能力。此外,要求贸易主体需充分了解贸易对手国家的市场行情。由于进出口商的规模大小不一,且自身经营水平能力不等,若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出现市场预测失误等问题,将导致收益无法满足预期或出现亏损,最终导致进出口商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对商业银行造成资金困扰。而进出口贸易经验的不足以及对贸易对手国家法律法规的不了解,通常将导致进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导致钱货两空的情况。例如,印度进出口商常利用印度海关对港口滞留货物的相关规定进行投机行为,在我国出口商按照条约将货物运送至印度港口时,印度进口商拒不付款,待商品超过滞留期后,又以低于平均水平的价格从印度海关手中经拍卖的方式拍得该批商品。此类情况的发生除对进出口商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外,商业银行往往成为最大的损失方[2]。2.部分客户缺乏信用意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短期的融资服务,帮助客户解决临时性的资金短缺问题。但目前部分客户恶意拖欠还款的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垫付资金,增加了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3.我国尚未建立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体系。目前,按照国际贸易融资惯例已成为解决国际贸易纠纷的重要手段。我国尚未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各类详细项目进行法律层面的规定,且尚未对担保措施以及责任划分等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由于其他国家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规定存在一定的漏洞与问题,同样将对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增加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4.诈骗行为盛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领域出现的诈骗案例屡见不鲜,由于各个国家法律制度的不同,因此有效规避诈骗行为极为困难。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结算难以实现跨境追查,不法分子便充分利用该特点相互勾结,通过伪造国际背景的手段进行诈骗。此外,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更新,且科技含量不断提高,防范诈骗行为的难度同样进一步加大。

(二)导致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困境的内部因素。1.缺乏风险意识以及风险管理水平不足。由于贸易融资业务自身的特点,导致商业银行普遍认为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较低。因此,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通常将其与国际结算量直接挂钩,导致近年来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指标以及国际结算指标持续上升,使得商业银行愈发重视国际结算量以及国际贸易融资量,从而忽视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服务质量[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包含了多个环节,如若由于缺乏风险意识导致某个环节出现差错,将对整个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造成极大的损失。2.尚未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制衡机制。由于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并未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监控管理。尽管部分商业银行开始有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意识,并设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但由于设置的审批流程较为简易,并不适用于具有超强时效性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且相关审核业务均由单一部门进行审核,缺少风险管理制衡意识。此外,由于风险识别机制尚未完善,无法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且风险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当面临复杂的金融风险时,无法发挥作用,极易导致银行资金损失。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及服务经验不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包含众多环节,因此,对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服务人员大多为原先的商业银行转岗或者新聘用人员。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要求从业人员了解国际法律,能够清晰地向用户解释特项条款,且需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及大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办理经验。上述两点原因导致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相关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与此同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猎较广,在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事件处理时,难以从先前的经验中获得借鉴,导致商业银行的整体利益极易受到损害[4]。

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困境的破解路径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外部困境破解。1.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商业银行应扩大自身经营范围,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交流。例如,商业银行可与其他保险机构共同推出新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要求进出口商在进行国际贸易前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购买出口信用险,由保险公司为其承担风险及提供货款收回担保。最后,出口商凭借保险公司保单申请借款。此外,应鼓励包买商开展福费廷业务,以缓解票据到期兑付的风险。再者,由于我国当前正实行分业监管的管理模式,因此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保险业展开合作,联合创办票据包买公司,以加快福费廷业务的发展。2.改进信贷审批体系。第一,商业银行应升级转变国际贸易融资贷款方式,改进原有贷款方式中的落后部分,完善升级企业客户的信用评分准则,加强与专业担保公司的合作,要求客户自觉提供担保材料,提高商业银行准入门槛,从根本上提高银行抵抗信用风险的能力。第二,商业银行应做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贷款相关的审查工作,包括贷款前以及贷款后的审查。在贷款发放前的审查中,应对企业的资金状况、运行情况等进行综合审查,评估企业实力,从而降低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应聘请专业的担保机构或部门对该企业进行专业的信用评级,以便商业银行准确把握该公司的整体实力,进一步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此外,商业银行应明确贷款之后的具体工作,例如密切观测客户所处市场的运行情况,并对该项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做相应的预测,与此同时,应严格审查企业的准入资格。3.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首先,监管部门应将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分类,尽量做到协调统一,例如将银行法与合同法等相关规定进行总结整理,为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其次,应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进行修改增订,将典型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纳入法律允许的经营范围,在国际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实情,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明确具体操作要求。再者,在银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应督促金融机构及时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及操作办法,避免出现由于法律知识缺失而为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最后,应规范转账操作,严格审查账款转让情况。例如,应建立并完善融资登记制度,仔细研究某项应收账款能否转让、附带有禁止转让条款的应收账款账单是否具有相关效力。4.建立信用风险评估体系。首先,应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建立特定的风险评估体系,主要用于考察贸易往来记录的真实性以及监管控制资金回笼过程的各个环节。其次,应根据客户的信用水平、资金实力、业务规模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实现差别化管理。信用等级高且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客户的违约风险较小,其贸易往来相对稳定,针对该类客户应采用授信额度管理办法。对于信用水平一般且资金来源并不稳定的客户,则应采取逐笔审批法。再者,应严格监管资金使用环节,加强对该环节的风险评估。对融通资金的使用范围加以限制,并要求每项融通记录应以单据为准,方便银行进行业务处理。在进行风险较高的进出口融资时,应注意购买信用保险作为担保。最后,应充分发挥金融工具规避风险的作用,我国与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均签订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帮助商业银行规避由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灵活运用远期外汇等金融工具实现风险对冲,从而降低自身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内部困境破解。1.加强风险识别能力。融资项目的风险性将直接决定该企业能否履约,若该融资项目运行情况及资金流入情况均较为稳定,则该企业为银行带来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反之,若该企业运营情况不稳,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则该企业极有可能出现违约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对公司提供融资服务前应深入了解该融资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公司的资金实力与运营状况,以便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企业的财务数据可最为直观地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应事先要求企业出示相关财务数据,并根据该数据评估企业风险。对于财务数据的分析应从如下方面出发:首先,应重点关注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数据,尤其观察其中可反映利润率的数据,再对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判断该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性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大小。其次,应仔细研究该企业的现金流情况,重点审查该企业现金流向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对该企业资金使用的风险情况作出判断,为该企业的偿债能力判断提供参考。最后,对于企业的营业周期以及账款回收周期同样应重点关注,若出现账款回收周期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展开深入调研。2.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应在银行内部专门成立专门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小组,专门负责融资业务模板以及客户偿债能力与信用水平的审核。商业银行应根据该小组的审核结果判断该客户是否具有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资格。与此同时,应实行责任负责制,明确各方职责,哪一环节出现的问题由该环节的负责人承担责任,以督促员工认真履行职责,降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此外,应将决策、执行、监管职能分别划分给不同的副行长,促使每位副行长做好份内事,为员工树立好榜样,从而实现良性循环,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在进行融资服务时,首先应通过检查小组对该客户进行审核,判断该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后,对该客户的信用水平及经济水平进行审核。在完成上述步骤后,再考虑该客户能否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监管机构同样应对审查小组的审查结果进行二度审核,在确认检查小组未出现徇私舞弊问题后,再为该客户提供融资服务。3.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首先,为更好地招揽高素质专业人才,银行不仅应招聘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同时应不断吸纳具有较多经验的优势社会人才,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人才体系。其次,在招聘到高质量优秀人才之后,应帮助其快速熟悉工作环境,注意观察人才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将员工合理分配至适宜的岗位,充分发挥每位人才的优势,以保证整个人才体系在国际贸易融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三,应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薪随岗移、岗变薪动”的原则。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激励先进、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应扩大考核范围,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将个人业绩与其收入相挂钩,充分发挥个人业绩对其收入的主导作用。对于重点岗位应加强激励力度,例如为员工提供车费、电话费补贴等,为营销人员设立专项奖金,对优秀的营销人员进行嘉奖等。

四、结论

国际贸易背景繁冗复杂,交易结构及结算方式多样化,导致贸易融资风险与日俱增。因此,商业银行需不断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提供新型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加快实现各个行业间的高效协同合作。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势必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升级转型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者:杨娜娜 单位: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