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才发展对“1+X”证书制度的促进

企业人才发展对“1+X”证书制度的促进

摘要:日前,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提升工业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人才。职业教育要全面践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有关要求,从而能尽早、尽好、尽全地提供企业迫切需求的技术人才。落实《职教20条》关于“1+X”证书制度,需要适度融通现代企业人才培育制度,以促进学生专业技术和自适应发展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发展通道;1+X证书制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现代工业企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而人才又是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第一要素。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不仅要体现在“三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还需要体现在人才发展模式上互为融通,要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专业发展途径和要求,能结合自身职业规划,尽早培育定向定标的发展能力。

1现代工业企业的人才发展通道

现代工业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企业要能“引得来、培的好、留得住”人才,就需要在企业文化、薪资福利、前景发展、价值体现等各个方面提升竞争力。传统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分“蓝领”和“白领”。“蓝领”就是俗称的技术工人,从低到高,分为初级工(五级)、中级工(四级)、高级工(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白领”就是专业技术人员,从低到高,分为助理工程师(初级)、工程师(中级)、高级工程师(副高级)、研究员级工程师(正高级)。现代工业企业绩效评价强调的是能力和贡献,已经逐渐淡化“蓝白领”之严格区分,通常是把“蓝白领”进行互通对接。企业要求技术人员要有“蓝白领”技能技术素养的同时,还要有项目实施与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更高。适应企业学习环境从而胜任有关技术使命,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企业注重工程产品项目的全寿命精细管理和技术先进化,人才培育主要形式有“师徒制”“培训制”“任务制”等。员工的能力提升主要靠本人的主动需求和责任担当。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师傅带入门,修行靠自身”。因此,职业学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接触甚至是介入企业的技术人员发展模式。

2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旨在加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1+X”证书是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1落实“1+X”证书制度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1+X”证书制度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需要融合既定培养目标和产业岗位的动态需求、需要修正相关专业课程标准。学校要不断验证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和匹配度,规范管理机制,加强考核评价、促进深度融合的实训基地建设。将产业工人岗位技能要求、技能学业水平测试、技能等级考试等考核纲要糅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要做到“又稳又新”,稳的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调整的方法,新的是技能技术的发展动态更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要做到“人才规格的多样性与人才评价的多元性”。由工程师、技师和讲师组成的“多师团队”,在教室、实验室、车间、工地等切换的“教学工场”,开展信息化、实例化、情景化、岗位化、模块化的教学,注重过程评价、理论考核、以证代评、自我提升和解决任务等多方面“综合评价”。

2.2落实“1+X”证书制度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1+X”证书制度的实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职阶段教育需要精化学历教育的内容,构建专业方向的“X”选择体系,创新职业教育办学形态,以及构建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梳理“X”证书标准中知识点;厘清“X”证书与专业、与课程、与学分的关系;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技能鉴定与“书证”互通。需要解决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冒”出来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1+X”证书制度在加工制造类专业可以实施的路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主要有: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学分银行实践、思路与举措等方面[2]。通过落实“1+X”证书制度来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需要通过PDCA动态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方式、评价标准、证书映射的技术素养等方面的调不断调研与实践。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落实制度、创新实践、闭环反馈、全面检验、促进成果”的过程。在时间轴上,“调研—实践—评价—优化—再调研”的螺旋前进过程;在空间轴上,多项研究内容采用同时不同步的“计划—实施—检查—调整(PDCA)”动态实践过程。

2.3践行“1+X”证书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实践

2.3.1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要把行业企业的标准、工艺、流程等引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采取分层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减少理论课时,推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所需岗位任职能力要求的通用型人才。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将培训证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供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学习,同时兼顾社会学习者提高技能等级的需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习成果互认。建立学分银行,推行弹性学制与学分制,加快建设与学分银行相配套的职业院校毕业标准体系,为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

2.3.2落实制度的方法创新

尝试与工作室相关工作相结合开展教学。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的技术革新和项目研发,促进团队综合技术能力的提升,逐步推广展开多种复合技术的“X”证书教学。通教学名师工作室核心课程的磨课研课,带动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与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注重学生专业拓展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培养,促进自觉多能的学习。比如:前置性开展工程注册类证书相关内容的学习指导、结合职业规划提升自适应学习发展能力、新技术工程的项目管理等。创新实践需要着眼有利于学生未来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指引性学习机会。

3对标企业发展通道,发展和丰富“1+X”证书制度的实践内容

实施“1+X”证书制度中课程改革的策略,希望我国的职业教育能够以高质量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服务[3]。“1+X”证书制度的实质,并不是简单地多考几张证而已,而是对照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加强过程性能力培养,促进复合型人才核心素养的形成。就证书而言,各种活动比赛证书也是技术等级证书的一种补充形式。因此,以活动和比赛为载体的能力培养也是“1+X”证书制度的实践内涵。以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为例,行业企业普遍认为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核心技能素养包括:低压电器与使用、各类电机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工业控制网络技术、数控机床电路检修、电气工程绘图读图、HMI人机界面设计、嵌入开发技术等。这些核心技能素养也是有相应的电工国家职业标准(6-31-01-03)。每个企业生产相关的专项技术是在这部分技术的深入与延申。电气工程技术人员需要的专业核心素养主要内容见图1。如何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企业预期?需要在诸多方面结合职教改革开展实质性的实践。

3.1加强思政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任何人才的培养,需要坚持德育为首。思政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党爱国爱企业的精神、不辞艰辛不忘初心的革命拼搏精神和艰苦创业建设精神、集体主义和责任心。要把这些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中去,更要融入专业技能操作训练中。思政理念和优良精神将深深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业绩获得。也可以基于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与“1+X”教育模式的教学途径,希望能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质量、实现塑造高素质人才的目标[4]。具体的途径有:学四史、知识竞答、辩论会、祭扫烈士陵墓、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团体竞技等。要挖掘身边的大国工匠,聘请他们做学校的兼职思政教师,进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宣讲教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从大国工匠到学校优秀毕业生,都可以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和典范。比如:我们请大国工匠陈亮对学生进行视频寄语和网络授课,同时我们也制作了优秀毕业生光荣墙供学生浸思学习,其中“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工匠”等荣誉获得者,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陈亮,是一名职业学校毕业的技术工人。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不辞艰辛、攻坚克难、乐于奉献,到最后掌握了磨具精度控制在微米之间的绝活,突破了多项国家重大自主创新项目的“卡脖子”技术。

3.2自我能力认识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校期间,可以通过disc性格测试、能力测评、逻辑能力测试等途径,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为今后更好的专业发展做科学和合理的调整和利用。通过集体活动、拓展活动、时间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可以通过创新发明与作品制作、创业路演、技能大赛、职教文明风采等途径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提升综合能力。比如:技能大赛的团队项目,在比赛中选手需要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合理分工合作,实现学术有专攻的“流水作业”,注重“人机料法环”的全要素项目科学管理与实践。学会用鱼刺图法、直方图法寻找某种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波动规律。

3.3职业化技能训练与信息化资源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

很多内在素养和能力,无证可考却无比重要。比如:企业要求员工能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以及具备高效沟通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场景模拟、见习实习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认识与自我调整的意识。企业的技能提升主要有岗前培训、师徒搭班岗位培训、轮岗培训、导师培训等。学校应提前对接职业岗位训练,实践“课岗赛证融通”、注重对接生产岗位的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互联网+”教材的开发与应用。遇到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能够熟练掌握读析产品数据手册、开发与应用官网例程、专业学术平台交流等各种信息化资源应用能力。比如:在具体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鉴于技术和造价等原因,企业对器件和设备的选用并不指定品牌型号。技术人员要会选用满足功能需求、价格便宜、质量和供货有保障的器件。

3.4加强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及其外延能力的培养

“1+X”制度对于培养新时期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实施者,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5]。有些技能素养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来培养的,而有些内容是学校教学难以涉及的。这就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来促成。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有哪些?主要有毕业设计制作与答辩、课程设计与制作、创新创作设计与制作、专利申请与审辩等各种形式。

3.4.1以毕业设计为载体的综合能力培养

需要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和管理、增强校企合作、严格把控毕业答辩环节等角度,提出了解决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办法[6]。毕业设计的选题可以是源于生产一线的技术革新任务与专业实践项目。企业工匠和学校导师需要将这些任务或项目分解成与毕业设计体量相当的若干“小工程”,参照招标投标法进行“招标式”任务布置。组织师生参与标书的编写,“商务标”内容是论文质量、可用资源、完成日期等,“技术标”内容就是具体的设计作品的技术指标。校企范围内组织师、匠、生组队联合招标。校企双导制任务驱动的毕业设计可以大大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让企业“用最低的成本解决实际问题”。

3.4.2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兴趣专长培养

为了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组建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常年开展活动和参加比赛。参加“文明风采”系列评比活动、文体音美技的有关比赛。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工作室的组建,带动一波学生参与有专业背景的科技创新实践。每年开展校园“金点子”大赛、寻访企业参与技术实践项目等途作为项目来源,通过专利申请达到“营造群学群究氛围,激发青少年创新意识,固化科研成果”的目的。吸纳优秀或有专长的学生作为工作室成员,跨界熟悉CAD技术、3D打印技术、电路设计、自动化控制技术、机械加工装配技术等。完成实体制作的项目可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与技术答辩与创业路演展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裴静 单位: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