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在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中运用

信息化管理在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中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持续进步,互联网、通信以及计算机等技术的日渐成熟,促使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也随之逐渐提高。在此背景下,要想使得工作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就应当采取信息化管理措施,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对于矿山生产作业而言,结合信息化管理理念、应用信息化技术是确保其生产工作安全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矿山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对信息化管理用于矿山安全生产中的意义与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矿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安全生产;应用

推动矿山生产工作中的信息化水平是提高生产安全性的关键措施,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化调度,及时处理好抢险救灾工作,为生产决策提供重要指导意见,有利于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效果。由此可见,研究信息化管理在矿山生产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矿山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现状

1.系统不完善。当前,许多矿山企业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未能认识到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高效性,所以,在技术研发与相关设备配置方面存在较多不足,加之管理理念较为陈旧,未有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方案,以及对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准确,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不完善,使得矿山在生产作业中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安全技术比较落后。观察目前矿山企业的生产作业状况便可发现,与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有关技术和设施设备都颇为陈旧,已有的基础设施也较为薄弱,而且信息覆盖面很小,不能有效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需求,使得矿山生产技术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不能实现对矿山生产作业信息的全面、准确了解。另外,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而言,如果其中的软件性能落后,研发速度缓慢,同时生产现场的监控系统布置不完善,则不能将各类资料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利用,并且还会导致矿山安全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1]。最后,还可能因为安全意识较弱,矿山企业的领导人员更加侧重于矿山生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未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未及时对安全管理理念加以革新,导致潜在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并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3.安全管理薄弱。最近几年,我国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着行业管理弱化、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未能有效落实、企业急于扩张或改制而未能顾及安全管理工作、非公有制资本的大规模涌入而忽视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等问题,导致矿山安全生产事故频繁出现。对此,必须要按照《安全生产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相关规范条例,有效强化矿山企业生产作业中的安全监管工作,使得工作人员在日常生产中能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实行规范化操作,全面防范与控制重大安全事故,保证矿山生产工作能够安全、高效地运行。

二、信息化对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已发生的矿山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知,大部分事故都是因为人为操作的不合理、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其中违背操作章程与安全纪律的约占53%。从更深层分析,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又包含管理层的工作失误与物体处于不安全状态下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交汇,即信息管理工作组织不合理。所以,做好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对于保障安全生产作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矿山企业可以借此获得各类有效的数据信息,同时对其加以识别、分析、转换与再生。矿山企业务必以“安全第一、严格检查、预防当先”作为首要安全生产原则,结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建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安全技术指导系统、安全监控警报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安全教育规培系统,通过信息技术使得矿山企业的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实际作用,强化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矿山安全生产作业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信息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作业技术、人才管理与调配等各个方面起到了越发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形成集信息安全技术、监控警报、应急救援指导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安全管理控制平台,使得我国矿山企业在实行开采生产作业中更加具有安全保障。

三、矿山企业信息化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建立完善的矿山企业数据库。矿山企业若想创建一个完善且全面的企业数据库,便需要先确定好创建该数据库的主要细节与流程。创建一个独立的数据库需要先从启动工作入手,其后再确定好技术环境与数据库的主体,再开展数据建模、数据库细节设计、数据的进一步转换、对原数据加以定义与管理、研发用于用户决策的数据分析工具、管理企业数据库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多站在安全组织管控、场地、设施设备管理、技术应用、职员行为管控等多角度加以分析考虑,创建完善、健全、合理的沟通机制,通过构建内网来满足联络沟通需求,并按照Client/Server与Browser/Server这两类模式来进行模型的设计。同时,要安排职员在办公电脑上安装好对应的客户端与软件,或是直接把数据库安装于矿山企业的总部[3]。在数据库的模块划分方面,首先需要区分事故登记表、事故相关人员登记表与国际表等。还需要创建其他功能更具有针对性的数据库,例如:气候环境数据库、设施设备数据库、生产作业数据库与员工管理数据库等。由此,将矿山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全部数据都采集储存起来,若是企业具备足够的技术条件与经济实力,则可把这些数据库资源实行综合分析,构建出一个更加全面且完善的大规模数据库,为矿山企业的生产作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信息支持,促进矿山的生产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进而推动我国矿山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2.建立安全评价体系。矿山企业创建安全评价体系,其目的在于对生产活动实行可行性、安全性分析,而且对生产流程中潜在的危险性因素实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而制定将安全生产事故风险降至最低且经济花费最少的投资方案。当前,国内矿山企业采取的安全评价方法大多为定性评价法、概率风险评价法、指数评价法、安全事故树分析法等。而在诸多类型的安全评价方法中,应当基于矿山企业自身的经营、生产现状,选取最为适宜的评价方法,再借助计算机技术,全面采集相关安全信息,提高矿山企业生产作业活动安全评价的合理性、准确性,进而在企业中创建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使得矿山开采工作更加具有可靠性保障,降低以至杜绝在生产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最终达成降低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风险与企业经济损失的目标[4]。

3.及时对安全技术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和调整。根据上一节安全评价所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源头,并向相关人员征求意见作为参考,查阅事故与隐患出现过程的相关记录,明确引起障碍出现的主要因素,以及该因素的影响范围与作用程度,通过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调查、人机工程、管理控制、制度体系等)与硬件(设备、仪器、操作方式等)两大方面一同探究涉及事故隐患排查、方法的策略与方案。对于问题的补救则主要采取下述措施:(1)对现有技术实行更新与完善(主要是安全设备、工具以及管理系统方面);(2)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其个人专业素养;(3)颁布安全操作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对现有工艺流程实行改进;(4)判断采取某类措施的急迫性,调派人力和物力将其实现;(5)对每项措施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分析重要性程度高的措施是否存在遗漏与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实施期间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必要情况下需要按照过往实例经验实行再评价,对补救措施加以调整[5]。

四、结束语

矿山开采工作本身便具有较高的危险性,若是安全管理不够到位,则会对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危险,而信息化技术在管理工作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将其应用于矿山生产安全管理工作中,提高安全管理流程的信息化水平,能够促进安全管理效果获得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具保障。

作者:鲁新广 吴波 单位:吉林通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