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科技创新路径探索思考

县域科技创新路径探索思考

[摘 要] 常熟素有改革创新的传统,是创新基因厚植的江南名城,二十世纪 80 年代开创的“碧溪之路”全国闻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常熟以乡镇工业起家,作为苏南县域经济的代表,走出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积淀了深厚的产业和创新基础。进入新世纪,常熟紧紧抓住创新第一动力,以改革促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成绩斐然。然而发展越快,有些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了。通过分析其原因探讨出一些对策,希望对其他县域经济体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县域;科技创新;常熟

一、常熟市科技创新现状

常熟地处长三角核心地带,在上世纪 80 年代,常熟人民敢为人先、大胆实践,闯出了一条“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成为“苏南模式”的源头典范。进入新时代,常熟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国家科技部、江苏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创业、创新、创造”的“碧溪之路”精神,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开创产创融合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苏南模式”,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单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始终保持全国县级市第一方阵。常熟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县域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在顶层设计上谋改革、从操作路径上求突破,加大科技投入,激发科技创新“一号动能”。实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性改革,建立无偿资助与有偿使用并行、事前激励与事后补助结合的财政科技投入办法,确保财政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十八大以来,科技经费保持年均15%的增速,2020 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达 26.1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 11.4%,撬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86 亿元,是 2012 年的 2.2 倍,“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自主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的格局初步形成。常熟通过大院大所资源嫁接、公共技术平台打造和产业创新人才引育等手段,引导传统产业提升科技含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突围。以纺织服装为例,常熟服装龙头企业波司登先后荣获部级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部级互联网与工业整合创新试点企业等荣誉,近两年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双重影响下,产值利润实现逆势上涨。2020 年,常熟传统支柱产业产值达 1985亿元,近五年增长 42%,工业机器人突破 1.5 万台套,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常熟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依托县域创新发展战略谋划和资源禀赋,出台氢燃料电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前瞻布局新兴产业。光氢燃料电池产业方面,常熟已集聚了丰田研发、氢能源研究院、重塑科技、治臻新能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发展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氢燃料电池电堆以及供氢系统等方面形成先发优势。2020 年,常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 115 亿元,新兴产业产值突破 2000 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56.3%,较 2012 年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以上。常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县域创新道路。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县域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先天不足”

创新资源集聚存在“马太效应”,县域创新发展往往受限于周边高能级城市,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先天不足”。一方面,优质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尚未成形,制约了高端人才的引进。如在柔性引才政策方面,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证异地不互认,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国高端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高能级平台载体较为缺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全局性、支撑性影响的重大平台载体难以落户县域,通过树立创新“高峰”带动产业跃升的发展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县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入“深水区”

按照创新驱动战略中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要求,县域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但在现有行政体系框架下,县域拥有的改革试点权限较为有限,改革深度和广度受到一定限制,改革成效尚未完全凸显。比如县域在资源整合能力上略显不足,高位协调创新要素向产业一线集聚还需进一步发力。又比如在科创产业载体用地方面,现有的商业用地政策在土地性质上无法满足科创型企业的生产研发需求,如大规模生产需求、实验室环评方面需求,这些都有待在下一步改革中进行探索。

(三)县域创新协同发展“一碗水难端平”

当前,县域内部发展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开发区与乡镇之间,乡镇与城区街道之间在创新发展中都存在不协调情况。同时,县域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承担了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保障、乡村振兴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既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又要兼顾安全生产与产业发展,还承担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任务,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创新协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平台载体研发力量“力不从心”

就常熟市而言,虽然目前高新区已经有了一站式服务中心,以及像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液晶技术研究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平台公司。然而这些平台载体与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匹配度不高。在常熟政府的主导下,常熟市开始摸索建设高新技术创业基地,在管理体系方面主要由高新区、开发区来进行,即便如此基地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旦在建设创新平台的问题上无法得到合理解决,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可能遭遇的瓶颈将始终存在。大多数企业在研发体系力量这一方面相对而言是比较薄弱的,首先是企业的相关研发设施未到位,有的企业虽然已经创建了科研部门,但是在基本水准方面普遍还是比较落后的,不但其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而且优秀的研发人员数量不多,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其次,常熟有不少企业都在自身的生产环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然而在研发环节的整体投入额度整体水平较低。在整体的科创性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存在着严重不足,因此企业在整个企业的创新过程中整体消耗了较高的成本,除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企业之外,其它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其能力始终无法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县域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一)支持常熟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县域路径

常熟作为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和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拥有良好的产业创新发展基础,十八大以来又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行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成为江苏省科技综改试点,是唯一同时拥有部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国家大科园的县级市。在新时代背景下,常熟有意愿也有信心在过去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级和更深的层次上开展体制机制探索,希望能承担国家层面的县域创新驱动试点示范任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二)指导高新区优化创新资源布局

2014 年 10 月,国务院批准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 8 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在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但由于常熟高新区获批成为部级高新区时间较晚,未被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希望能够候补加入,积极抢抓机遇,深度参与示范区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共同在建设新型科研机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国家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常熟高新区依托“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聚焦“双碳”战略,超前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坚持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生态“三绿融合”发展,正全力创建科技部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希望后续能够聚焦常熟高新区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特别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给予政策、资源和项目倾斜。

(三)引导常熟深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常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声学领域国家重大需求,举全市之力建设“苏州•中国声谷”,对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将关键材料、核心器件等“卡脖子”难题作为攻关重点,集聚了一批资源,形成了良好基础,具备一定承载能力,希望上级继续对常熟声学产业发展给予关心指导,在重大规划和重大科技项目中予以考虑。目前,苏州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影响力,获批该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明确将其作为“一号产业”全域推进,常熟也建有生物医药“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希望围绕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得到科技部的专项政策和支持,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加速产业发展。苏州思萃同位素技术研究所在碳、氢、氧同位素分离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进展,相关技术在放射性氚同位素及碳十四同位素分离方向有广阔应用,是国内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目前已与中核集团就秦山核电重水处理项目达成合作。希望能参与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在规划、政策、项目等方面获得支持。

(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首批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江苏首家、苏州唯一。十四五期间的目标是打造成为长三角生物种业农业高新科技集聚区,城乡融合、都市低碳农业示范区以及未来乡村“产村融合”先行区。希望在提档升级进程中给予资源、政策支持,并在推进地方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给予项目上的优先支持。

作者:庞诚 单位:常熟市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