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沃土

中国成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沃土

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财政学会和亚太金融论坛共同主办的2021年亚太金融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贸促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会长高燕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本届论坛设有“‘双碳’目标下亚太地区的投资机遇”“保险与社会经济发展”“证券市场的开放与区域融合”“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数字化与金融”“信用体系与数据安全”等议题,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数字”“创新”“绿色”成为论坛讨论的热词。

一、创新是金融活力的源泉

高燕在致辞中表示,亚太地区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合作最活跃的区域。去年以来,亚太地区在合作应对疫情、推进区域经济复苏等方面都充分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繁荣精神,率先形成了经济恢复势头,也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大贡献。“亚太金融论坛是亚太经合组织框架下的金融领域、公共与私营部门开展对话合作的机制性平台,也是各国工商界深入参与国际议题讨论,促进区域开放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高燕表示,本届论坛以“共建创新包容的金融市场”为主题,寓意深刻,体现了当今亚太经济合作的内在需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引领亚太区域创新发展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燕指出,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也是国家、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是机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尚希表示,创新是金融活力的源泉,也是金融能力的延展,在肺炎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复苏进程中,金融创新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的作用,支持了亚太地区经济率先形成恢复势头。在刘尚希看来,金融创新含义广泛,既包括金融业态创新,也包括产品创新、机制创新等。其中,业态创新主要与数字经济和科技金融相联系;产品创新主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开放相联系,要支持各成员的资本市场有序开放,推进区域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坚守金融信用和防范商业风险;机制创新主要与生态环境和绿色金融相联系,要推进成员方开展绿色债券、保险、信贷和基金等机制创新,促进财政金融协同,完善环境产品降税清单,推动能源向高效、清洁、多元化发展,实现绿色增长。

二、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中国财政学会会长楼继伟表示,在今年7月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提出,早日战胜疫情,恢复经济增长,是亚太各成员当前最重要的任务,这也成为当前亚太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双基点”。为此,必须坚持开放合作,推动疫苗作为国际公共产品,坚持包容性抗疫,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共同守护人类健康美好未来。其中,财政和金融合作是提升包容性抗疫的重要手段。高燕表示,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金融业开放与合作,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开放措施,中国金融市场已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股比限制,形成了包括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在内的一批示范性实例。“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沃土。”高燕表示,在金融科技方面,中国的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日渐成熟,与金融产品和服务场景的结合也日趋紧密。在金融服务方面,中国正在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金融服务将以服务人民生活、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不断优化服务结构,提升服务质量,不断畅通金融血脉,服务民生百业。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中国金融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亚太地区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是金融创新重要内容。在以“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为主题的全体会议上,参与讨论的嘉宾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此之下,最重要的问题便是绿色低碳转型,绿色发展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服务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绿色金融也应运而生。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样化,不过,与成熟市场相比,当前绿色产品总体比较单调,而不同项目则需要不同期限的产品来匹配,未来政策需要继续发力助推绿色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楼继伟表示,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国际金融和地区经济上形成了一定的“负面溢出效应”。面对挑战,要坚持《2040年亚太经合组织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动、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利己主义的压力,把握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科技金融的机遇,遵循经济、金融的发展规律,坚持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抑制负面溢出效应,全面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实现亚太地区经济金融的强劲、平衡、安全、可持续与包容增长。

作者:周东洋 单位: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