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摘要:在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福州市科技特派员、涉农企业、个体户、星创天地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表明:福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应用不理想、政策落实不到位、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服务平台不完善等问题。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福州市地理环境特点和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提出发展多元化生态农业经济,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信息咨询服务等以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农业;调查   0引言   科技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和老区苏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福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在“三创”平台建设、人才培育、以及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部级战略区域建设的重要城市,聚集着福建省大量的科技创新资源。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服务对象、专家团成员、以及相关企业和创新创业平台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调研,查找分析福州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乃至整个福建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对象说明   调查对象包括“中心”下辖福州市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管理的福州市科技特派员、以及相关的派出单位和服务对象,由“中心”主导的福州市科技下乡服务对象、专家团成员、以及与“中心”有业务关系的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构成。调查范围涵盖福州市100%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服务平台;100%科技下乡服务对象和专家,约20%的福州市科技特派员以及对应的派出单位和服务对象。涉及的经营主体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种植户、个体养殖户、生态农庄等。   2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现状   2.1创业服务平台逐步完善福州市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中涉及农业创新创业的已超过50%,入孵的企业及团队创新创业方向涉及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销售等方面,涌现出一批针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创新创业的众创空间,如印象连江众创空间将连江特产与旅游资源结合,福清的京东专门为当地农产品特别是水产品的加工销售提供创新创业平台。推进星创天地平台建设,出台了《福州市星创天地管理办法(暂行)》,截至2019年底,福州市共有部级星创天地4家、省级6家、市级19家。星创天地建设初具规模,并逐步覆盖至福州市所有涉及农业产业的县(市)区。星创天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围绕地方特色农业开展人才培训、创业辅导、技术对接、产品营销等。   2.2科技创新主体稳步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29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908亿元,比增7.2%。2019年新培育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37家;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6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0家,市级农业类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家,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5家。同时强化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工作,定期取消监测评价不合格的龙头企业资格。   2.3农业科技化成效凸显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36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3103个科技示范主体;福州市数字农业农村平台一期工程列入市大数据委2019年建设项目;全市累计建设星源和光阳蛋业2个全国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飞思农业等8个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数量位居全省第一)、19个省级物联网应用基地、63个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鼓励农业相关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挖掘和辅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全省率先探索深远海装备养殖,“振鲍1号”“振渔1号”“福鲍1号”3个养殖平台的养殖试验进展顺利。2.4培训体系初步建成构建“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每年可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超50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超50000人次。2019年共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596人,参训人员均已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系统,并从中择优选派188人参加省级培训。另一方面,全市还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7个项目县均已研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和扶持办法,去年全年共计认定702人。   2.5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推行2018年,福州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开展创新创业服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农业科技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为强化科技特派员管理,制订了《福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试行)》、《福州市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截至2019年底,福州市共选派市级科技特派员631人、省级467人,实现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2019年,福建有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担的“智慧农业农村平台”等13个企业的项目获得福州市科技物派员后补助项目立项支持。   3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3.1成果本地转化应用不理想农业技术成果在本地应用存在障碍,调查发现不仅是福州高校、科研院所新技术成果在本地落地转化存在问题,而且一些成熟的技术在本地应用也存在阻力,一些农业技术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即技术的研发生产在本地,主要的市场在外地,在福州的销售几乎为零。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①信息渠道不畅。82%的技术供给方和75%的技术需求方都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对接对象,是当前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障碍。②信任问题。68%的技术供给方认为存在付出的技术成果得不到期望回报的顾虑,85%的技术需求方表示存在技术是否真正能有效应用以及技术后续服务能否跟上等疑虑。③经营者缺乏长远规划,偏向“短平快”盈利模式。约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短期效益是考虑应用新技术的重要因素。以农科院张艳璇教授的生物防治技术为例,该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福建省外有广阔的市场,产品主要生产基地在福州,但是在福州推广却不尽如人意,据该公司业务负责人统计,超过90%的业务发生在省外。   3.2政策落实不到位调查发现,虽然福州每年对农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大量宣传、咨询、以及辅导等工作,但是相关政策落地“遇冷”,难以发挥实效的问题仍然存在。①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73%的被调查农业类企业,以及个体农场、养殖户,对农业类如星创天地建设等相关创新政策不够了解,甚至一些受调查对象表示完全不知道有这些政策。②一些企业经营者申报意愿不强。调查发现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对相关政策有一定的了解,担心由于申报程序麻烦、需要前期投入等原因,申报相关项目、补助存在得不到实惠的顾虑。③项目申报不熟悉。超过70%的被调查对象表示缺乏专门人员研究相关政策,对政策细节如企业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如何申请等问题知之甚少,缺乏专人归整申请项目补助所需的材料。   3.3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总体而言,福州涉农企业、个体户、创业团队等创新主体,技术创新能力偏弱。以涉农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400家,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企业如农副食品加工业、制品制造等企业数量仅占约3%。①核心技术不够先进、知识产权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产品收入不足等问题成为涉农企业无法成功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拦路虎”。②一些企业负责人偏向“立竿见影”的技术,对需要长期投入才能见效的新技术兴趣不大,客观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技术创新。③与电子信息等IT行业不同,福州农业类企业主要分布在乡镇,且企业规模不大,从业人员和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有些甚至是残疾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偏爱传统管理和销售模式,缺乏相应创新,对于淘宝等网络销售工具的使用尚处于初步熟悉阶段。④缺乏科学市场调研,产品创新与社会需求出现脱钩。福州市企业还以提供原始粗加工的农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对福州“一餐制”和“小家庭”此类适量而精致的半成品需求相背离。   3.4创业服务平台不完善福州市目前虽然有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涉农创新创业平台,但是在平台运行、分布等方面仍不够完善。①平台空间分布不均,如罗源等拥有显著特色农产品的地方却缺少相应的创新创业平台。②平台使用效率不高,一些涉农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缺少创业团队,有平台无团队来创新创业的现象在县区较为普遍。③入孵团队大都从事简单的食品加工和包装推广等工作,高科技创业的创业团队不多。④平台管理落后,盈利模式不清晰。一些平台的经营者不知道如何利用平台聚集资源,如何开展服务,仍然困惑于“平台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等基本问题。此外,福州“山多地少”的地理特点,村与村空间距离较远,交通不够便利等客观原因,导致平台辐射范围受限。   4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着力发展多元化生态农业经济福州市多山、临海的客观地域特点决定在农业产量及种类上较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难以占据优势,未来福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应在“比较优势”上发力,转变单一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注重从需求端出发,突出发展地域农业产品特色,如粗犷型的林业经济、精致的农业半成品、育种选种基地等等。加强区域分工优势,将发展优良海港、高速陆上交通网和大数据交互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强化运输和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冷藏、包装、仓储、物流及经销,细致农业分工,逐步形成多业态规模化现代农业格局,将农业向多样化产业链扩大。严禁各类如放火烧山、毁林开荒、过度开垦等破坏自然生态结构的行为,提升可持续性养地能力,同时注意避免因频繁复种套种、灌溉不当等方式引发损害土壤地力等情况。   4.2完善农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一是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以星创天地、涉农众创空间认定为抓手,以当前农村土地集体入股工作为契机,鼓励以村为单位建设星创天地,将土地交给专业的管理团队打理,科学指导,规范当地农民生产创业。鼓励星创天地、涉农众创空间入孵团队,围绕地方特色农产品,开展深加工研究、品牌塑造营销、以及开发符合现代生活习惯的新产品等。将书记、县长、镇长等官方“带货”营销模式,与平台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带货”直播同时,以典型案例为抓手,宣传当地的“三创”平台,以及创业精神,让更多的当地优秀青年回乡创业。二是着力构建农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新型研发机构为载体,科技项目为推手,积极引导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服务机构等建立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积极搭建科研机构与农业产业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平台,推动农业生产与研发、市场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以创新链带动创业链和产业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   4.3优化科特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福州市科特派管理网络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全市科技特派员的统一管理。规范科技特派员对象服务范围,强化科技特派员团队服务体系,着重在农业产业市场综合考量、技术加工、产品营销等深度领域的服务上有效发力。鼓励科研特派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放宽科技特派员资金的使用范围,实行完全“包干制”,只要通过考核,允许由科技特派员按照开支范围自行安排使用,根据实际情况聘请其他领域专业人才共同提供服务。同时着手建立科技特派员信用档案,对于故意套取资金的科技特派员应进行失信联合惩戒。设立专门针对农业产业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对科研特派员参与的项目予以重点跟踪,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投资支持。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加大科技特派员的培训交流,及时吸取新经验,加以学习扩展。   4.4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构建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引进农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符合相关条件的,按既定政策给予年薪资助。加强对农业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家的引进,并享受当地政府人才引进待遇。立足于本市情况,着手建立本土人才培养体系,有方向性地培养本土创业人才。加大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水准的新型农业人才,打造优良的高端人才优惠政策环境,提供高层次农业高新技术人才智力保障。将培育重心倾斜到35岁以下本土创业青年,同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归集专业人才教育、技能电子档案等,实现人岗匹配,促进优秀人口反流农村创业。   4.5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结合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尽快探索建立新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多维度的评价。鼓励定期从基层乡村、农科院校、涉农企业中筛选考核优秀农业人才纳入本市人才库。突出强化技工院校人才选拔,提倡以赛促选的方式,挖掘有潜力的新生代人才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进一步加大网络培训的占比,网络培训中要辅以大量可参考性的案例,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加入模拟平台方便互动训练,以更好地增加真实体验,提升考核培训效果。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打造特色的培训链,如面向农业产业方向的“创新特色产业+培训”,面向农产品网络销售的“电子商务+创业培训”,面向高级农业技术人才的“高端研修+培训”等。定期组织有发展潜力和带头示范作用的农业初创企业经营者进行研修学习,实地考察,同时邀请海外、省外专家评审,对培训体系和标准进行评估,对培训合格人员实行认定,建立健全档案。   4.6强化农业对外创新合作一是强化我市各县(市)区之间的交流合作,由于农产品的地域属性,我市各县(市)区农产品特色明显,各县(市)区各创新产业平台之间特色也不尽相同。建议以涉农众创空间为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互联网强化创新创业资源互通,优势互补。二是通过构建山海协作平台,推进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内农业创新创业合作。根据闽东北各地的气候条件、资源特点等统一规划可以辐射整个协同发展区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如发挥福州气候优势,设立闽东北选种育种公共服务平台。三是进一步深化两岸合作。组织我市各有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的各村镇主要负责人、涉农企业负责人、以及种植和养殖个体户到来榕创业的台湾农业技术人员和优秀农民开办的农庄、企业等学习交流。相关部门对台湾农业技术人员和优秀农民创业进行补助时,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福州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以强化对福州现代农业的带动和升级。   4.7完善信息咨询服务一是技术推广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建设乡镇一级、村一级农技小型推广基地,以更近距离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指导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可以作为联络点收集汇总企业及当地农户等的需求。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现有的技术推广体系,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理念。二是加强政策宣传与辅导。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强化对农业科技创新政策的推广、普及、和解读等。以涉农项目、补助申报等为抓手,引导符合要求的科技中介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平台开展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协助等。   作者:倪添灵 单位: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