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

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

摘要:如何依托粤桂扶贫协作战略关系,从进一步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搭建好提高广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关系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的顺利实现、脱贫成效的后期巩固以及全民族的繁荣昌盛。本文从梳理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思考出发,从产业承接、产业价值链对接、高端市场开拓、先进技术对接以及高端人力资本共享等方面阐述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对口扶贫;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

1研究背景与意义

“对口扶贫”是指东部经济较发达省市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或部门提供经济援助和技术人才援助的一项扶贫政策,该决策自1996年7月起,由自发的“民间活动”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并成为缩小东西部差距、推进地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王俊山,1998;和丕禅等,2001;张磊,2017)。随着对口扶贫的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已成了提高扶贫长效性的关键举措和重要形式:闽宁通过科技扶贫、产业协作等对口协作措施,打破了“以粮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带动了宁南地区生产方式的转变,助推了产业转移,提高了自我发展能力(李霞,2015);浙江省在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省中,把产业援助放在优先地位,结合本省和受援省的比较优势,加强特色产业培育(王建平等,2017);西双版纳州希望能够借助松江区的资金、技术等优势,依托先进的运作模式和成熟的市场体系,把西双版纳的优势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不断努力推进西双版纳与松江的市场联动(陈玉侯,2017)。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决策部署,对口帮扶广西,从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为广西的脱贫攻坚给予了大力支持,整体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广西仍是全国扶贫攻坚的核心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依旧繁重,后期巩固脱贫成效压力巨大。在各省市自治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多次强调: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巩固提升。可见,如何依托粤桂扶贫协作战略关系,从进一步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搭建好提高广西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关系到广西“两个建成”目标的顺利实现、脱贫成效的后期巩固以及全民族的繁荣昌盛。本文从梳理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应用思考出发,阐述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并提出对策建议。

2对口扶贫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模式

2.1产业承接

产业承接有利于承接地吸收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并推进技术创新。虽然欠发达地区往往将产业承接视为实现追赶发达地区的重要途径,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欠发达地区在成为最终的承接地上取得好的成效,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对口扶贫”的现实背景及发展进程中,广西具有承接广东产业转移的良好外部支撑环境以及初步实践:“南向、北联、东融、西拓”成了广西开放发展的理论、新举措、新方向,“东融”为广西积极承接广东产业转移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口扶贫”为广西积极承接广东产业转移搭建了良好的政策平台。从全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具体实践来看,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借鉴,梧州市、贺州市凭借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在承接广东产业转移上走在前列,梧州市设立了广西梧州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并成功承接了粤港澳地区的不锈钢制品产业、再生资源产业、陶瓷建材产业整体转移;贺州市推动“贺电送粤”能源精准扶贫项目成功落地,同时设立了多个以“东融”为主题的产业园区;河池市东兰县和百色市百东新区充分利用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分别设立“扶贫车间”和“深圳小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异地扶贫搬迁提供就业保障。依托“对口扶贫”平台,广西在承接广东产业转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攻坚、产业升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存在“小而散”“同构化”的特点,在可持续发展上存在一定的隐患,后期还需更大力度挖掘承接地的比较优势,注重产业承接地的载体建设(园区)、承接项目间的关联以及县域间的互补合作。

2.2产业价值链对接

产业价值链是整合了产业链和价值链核心内涵的新概念,是从产业链的整体角度分析各环节的价值创造活动及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随着全球(区域)产业分工已呈现出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再向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趋势转变,如何融入全球(区域)产业链并获取相应的价值环节已成为各地区、各企业参与全球(地区)竞争的重要方式。广东作为我国的先发地区,在众多制造行业、服务行业拥有自身控制的产业链,同时已逐步实现将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研发、渠道开拓、售后服务)保留在后工业化地区(深圳、广东),并将零部件制造、组装、加工等产业链低端价值环节向外剥离。利用粤桂对口扶贫协作平台,广西各贫困地区应进一步立足发展实际、产业基础,凝练比较优势、资源禀赋,深层次考察能够进行对接的广东地区相关产业链,谋求相应的价值环节,实现自身发展。以广西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河池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河池市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已探明的矿种46个,其中锡、铅、锌、锑、铟等保有储量居广西首位,拥有煤、石煤等能源矿产,硫、石灰岩、白云岩等非金属矿产,矿泉水等水气矿产;河池市水资源丰富,年均水资源总量为250亿立方米,占广西水资源总量的13.3%,名列广西前茅;河池市林业资源丰富,经济林主要有板栗、油茶、油桐、八角、玉桂等,总面积13.3万余公顷,油桐籽年产量1.51万吨,居广西第2,全地区现有板栗0.8万公顷,年产板栗6457吨,已成为全区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河池市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同时拥有广西重点打造的国际三大旅游集聚地之一的巴马长寿养生旅游集聚地;同时河池市作为后发地区,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河池市在众多方面具有对接广东产业价值链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可以从原材料生产与加工、零部件组装加工、能源生产、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与广东地区相关的产业价值链进行对接,获取相应的价值环节。

2.3高端市场开拓

从后发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及其初级加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并成为当地居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支撑。在发展第一产业及其初级加工业上,后发贫困地区相对发达地区拥有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然而,这些地区所发展的第一产业及其初级加工业往往停留在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对于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如绿色食品)会因为缺乏技术指导或难以找到相应的市场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该地区人均居民收入难以有较大提高,因而广西贫困地区可借助广东巨大的需求市场进军第一产业及其初级加工业高端市场,完成品牌化建设。随着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攀升,居民对于生活必需品(食物)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时候为了获得绿色食品不惜高价格从中国香港或国外购买,往往忽视了国内同样具有供应绿色食品(如富硒水果、富硒粮食、有机蔬菜、有机肉类食品等)的条件,因而广西贫困地区可因势利导弥补广东在第一产业及其初级加工业上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依托粤桂对口扶贫协作平台,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金融支持等解决广西后发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的技术及资金问题,通过定期举办展销会、超市菜篮子工程、定点采购等举措,助推广西后发贫困地区开拓第一产业及初级加工业的高端市场。后发贫困地区在工业发展上以传统工业为主,且传统工业很大部分被锁定在“微笑曲线”的低端环节,在渠道开拓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发展上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广西后发贫困地区的相关企业需进一步依托粤桂对口扶贫协作平台,与广东在同一行业(同一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组成战略联盟,同时建立开拓高端市场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拓宽高端市场销售渠道,逐步实现传统工业的价值攀升。

2.4先进技术对接

从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来看,各地区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但整体来看,广西后发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往往受制于技术水平而停留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低,进入了“以规模取胜”的发展困境,技术提升的动力与活力不足。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在工业、服务业等较多领域已走在我国各地区的前列,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广西贫困地区需借助粤桂扶贫协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广东地区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在支柱产业领域实现先进技术对接,从而完成由规模取胜向质量、品牌取胜转变。以河池市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河池市大体形成了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茧丝绸产业集群、长寿养生系列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碳酸钙产业集群、健康饮用水产业集群等。然而由于受到“经济下行”与“生态建设”等双重压力的影响,有色金属等重工业迎来了技术革新的调整期,一些大、中型企业未能实现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而导致开工率不足、发展受挫,茧丝绸产业、长寿养生系列食品加工产业等轻工业由于先进技术欠缺严重影响到新产品的研发,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困难。依托粤桂对口扶贫协作平台,通过组建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对接广东先进技术,能有效实现河池市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河池市围绕巴马优越的长寿养生资源,设立了“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将成为对接先进技术、发展高端产业的重要平台。

2.5高端人力资本共享

人才匮乏成了后发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瓶颈制约因素,而发达地区凭借一线城市层次、丰厚的待遇、优越的医疗条件、雄厚的基础教育水平以及良好的实验平台对高端人力资本形成了强大的吸附力。现阶段对口扶贫协作进程中,更多的是引导后发贫困地区的闲置劳动力到工业发达地区就业,该举措虽有利于贫困人口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贫,但对于后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激发难以产生实质性效应,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发达地区对于资源要素的吸附力。日益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地区共享高端人力资本成为可能。依托粤桂对口扶贫协作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以技术顾问、管理顾问、兼职聘用、柔性引进等多种灵活形式引导广东相关行业的高端人力资本参与到广西后发贫困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渠道开拓、技能培训、管理优化等短板环节,从而进一步利用好各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壮大现有产业、塑造地区品牌,为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积蓄内在发展动能。

3对口扶贫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3.1加强理念认识,强化组织协调

依托粤桂扶贫协作战略关系,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从加强理念认识、强化组织协调上下功夫。一是为广西后发贫困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举办政策学习班,使其需深刻认识推进与发达地区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对于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推进对口扶贫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实现模式,为后期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二是建立自治区级粤桂产业合作协调组织机构,主要负责粤桂后续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及相关主体间的组织协调,研究解决粤桂产业合作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制度等现实问题,统筹规划后发贫困地区所需所能进行的合作产业,通过提前布局和精准策划,避免产业同构化竞争。三是建立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高层会议制度,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形成长效机制;畅通粤桂产业合作基层交流合作渠道,推进具体合作项目的实施落地。

3.2加强平台建设,强化制度保障

依托粤桂扶贫协作战略关系,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需进一步搭建合作平台作为核心载体,强化制度保障作为重要助力。一是充分发挥广西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推进粤桂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加快优势互补的粤桂产业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加快产业承接的飞地经济区建设,完善合作园区共建机制、创新合作园区利益共享机制。二是依托广东人才、技术优势,搭建粤桂产学研技术攻关合作平台,推进广西贫困地区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链条延升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在广东搭建广西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特色产品、民俗风情、优惠政策的宣传平台,让更多粤籍投资者更便利的捕捉到广西的投资机会,让更多粤籍消费者更充分的了解到广西具有特色的消费产品。四是加强广西贫困地区在广东的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充分吸收广东投资者的闲置资本,发展产业经济。

3.3加强互联互通,强化市场动力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进粤桂产业深度合作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条件。一是从畅通粤桂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核心任务抓手,重点推进覆盖广西贫困地区的粤桂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货运铁路网、航空运输网、港口运输网等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升级珠江—西江水路航道,助推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二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做到政府管理与服务不缺位、不越位),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粤桂产业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主体作用,助推企业间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两地企业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陈成文,陈建平,陶纪坤.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地理,2018,38(01):127-134.

[2]刘友金,吕政.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2,(11):21-27.

[3]雒海潮,苗长虹.承接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和效应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9,39(03):359-366.

[4]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2):28-34.

作者:王威峰 卢玉桂 单位:河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池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