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可持续发展下村社志编修价值

旅游可持续发展下村社志编修价值

[摘要]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文化资源丰富而又有底蕴,但因其村落保护工作较为滞后,开发率较低,传统文化传承上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正确的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和传承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针对村社志编修的重要性和村落遗产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以求促进当地的人文建设步入良性循环道路。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编修;价值;保护

1前言

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有修史的传统,除了较为完备和翔实的省志、府志、县志体系外,各地也编写了不少乡村志。由于历史变迁,保存完整的甚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农村的迅速变化,全方位记录当地乡村发展状况和变化,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种挽救传统村落文明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地方文化“活字典”的村社志和村落遗产,对于持续发展当地旅游业,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发挥了强大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辛店镇,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城北部30km处,西濒洮河,南北长约11km,东西宽约20.5km。因境内拥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辛店文化”故名,因地处联结汉、回、藏三地交通枢纽,兰海高速穿境而过,被誉为“旱码头、金三角”。全镇共辖31个行政村,其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特点,村落遗产较多,非常适宜编修具有文化性高、品质特征较强的相关村社志。

2村社志的编纂主要形式内容和村落遗产保护的主要方法

村社志是一本独特的乡村“工具书”,记载了相关村社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的典籍。该镇村社志的编修,应该注重其较长的历史溯源,最早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重点时段可有西汉、唐代、北宋、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人物涉及军事、政治、文化、农业等领域。

2.1辛店文化

作为该镇最具特色和具有深厚文化软实力的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存,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甘青地区首次发现的青铜容器,就出自辛店文化类型遗址。该文化因1924年安特生发现并命名,而后驰名。辛店文化的彩陶很有特点,是西北地区彩陶文化发展到最后阶段的代表,堪称西北地区彩陶文化中的精品,面积11.6万㎡,已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店文化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流域都有分布。较之其他村社并不多见,建议应该在以后的村社志编修中加以细致考证和认真记录,使之作为村社文化有效的文化记录载体,充分发挥村社志的文化传承功能,彰显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但经过自然因素的侵蚀和人为破坏,没有对这些出土地点进行相关保护,至今裸露在外。笔者认为应在辛店文化研究会基础上和已连续举办五届的辛店旅游文化节基础上,深度挖掘,建立安特生纪念馆和辛店文化馆,引起更多文化机构和社会人士重视,促进这项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资源是区域文化发展和产业振兴的基础,辛店镇文化资源的富集程度,与整体上经济发展滞后形成鲜明对比。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村社志的编修和村落遗产的保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加大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宣传推介,如何发挥旅游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力,是辛店镇面临的问题。必须摸清文化家底,对文化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对旅游文化资源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发展,全面体现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迫在眉睫。

2.2适当加入国史材料,有机提升村社志的内涵

笔者认为,村社志的内容,要抓好“过去的历史”、“现在的情况”“将来的规划”三个基本环节,内容不探讨历史规律,可以述而不说。比如“辛店”地名,还曾出现在《宋史•兵志》这样的历史典籍中。这一战事就发生在今天的辛店镇辛店村的古城巷附近。这些都可以作为村社志编修的有力内容,体现辛店镇在古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战略价值。和正史材料一样,辛店镇的村社志在篇目排列上,可以设镇建置沿革(如原名辛甸镇,1980年地名普查时为了与安特生的“辛店文化”名称一致,改为现名“辛店”)、自然环境人口变化(如2004年,由于乡镇合并,原改河乡和上梁乡部分村社并入,引起辛店人口变化等历史事实)、党基层组织建设、社会团体、宗教、农业、工商业、教育、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人物、习俗、方言、谚语等基本单元,增强村社志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其富有可读性,充满乡土气息。在编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2.2.1划分厘清古镇的发展阶段。辛店的村落遗产,大多数有明确的纪年或可以推知的准确建造时间与历史沿革,为村社志编修提供了科学依据。2.2.2应该纠正个别村落遗产的记述错误。有些村落遗产因受自然因素影响,不易分辨,进而导致归类记述有误。还有一些村落遗产,应该在村社志中先记录下来,待进一步确认。2.2.3由于资料的缺乏,有的村落遗产沿革和具体情况不详或失名,要进一步组织研究力量,形成研究工作台账,从省、县志中甄别,必须更正。2.2.4在村社志具体编修过程中,结合碑刻或采集遗物标本,对少量未能确定其时代的村落遗产通过对比重新确定。2.2.5在村社志编修中,要注重过程,需要以广阔的眼光,系统而全面地整理与研究,需要开展梳理分类分期等工作,自觉走上研究初途。2.2.6邀请省内高校和科研单位有关专家教授和学者进行指导,确保村社志编写的规范,为促进有关村落遗产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2.3民间文学

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民间文学作品在流传和讲唱的过程中,常常因时间地域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因而有所变异。作为最接地气的村社志书,可以发挥其积极因素,讲好当地故事,传播本地历史文化,把搜集民间故事作为一项重要的编辑任务抓实,增强文学性和趣味性,从而服务地方旅游持续发展。在乡土手工技艺遗产保护上,当地焦黄香脆、味香色美的石子馍,作为特产,广受喜爱。应该利用好辛店文化旅游节等形式,夯实此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当地居民用石子烙馍馍,做成这一美味的背后,“常毛雨”的故事,又可以作为民间文学,在辛店镇的村社志上作以专门记述,丰富内涵。环环相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故事融趣味性和故事性为一体,并丰富了当地村落遗产。常毛雨是辛店镇朱家沟村人,传说站立羽化成仙,又被神话为站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和九月十四日为当地站仙庙庙会。所以,这方面内容既可以作为编修村社志中鲜活的素材,更需要在平时的保护中认真对待,使之焕发特有生机,在当地旅游持续发展中积极作为。此外,在编修中村社志内容可以涉及现代社会内容,适当加入1959年辛店曾因大办地方工业远近闻名,甘肃省曾在辛店召开大办工业现场会,以及同时期辛店秦腔艺术辉煌一时的鲜活事例,加入地方工业和艺术这些内容,增强村社志的文化性和可读性。

2.4文化教育事业

在地方文化教育方面,辛店镇也有较强的文化记录需要和保护,在旅游持续发展中,可以修复,增加当地旅游的承载和接待能力。1938~1942年,时任兰州中学校长的张作谋先生,为躲避日机轰炸,将该校迁往辛店镇,发挥他在地方上的威望,克服了很多困难。促进了辛店镇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地方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联合兰州一中,在专门的纪念日中,进行文化艺术活动表演,建立兰州一中迁临(洮)纪念场馆,加强村落文化遗产保护。

2.5过去和现在的村社商贸和民营企业

辛店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商业发达。据记载,曾为临洮县第一大镇,居民二百多户,有普通商店铺面数十家。三六九逢集,商旅云集,为当时广河康乐临洮交界之粮食集粜场,商业兴盛在全县首屈一指。很多内容可以在村社志体裁编纂中,分别运用记、述、志、传、录、表、图、照等多种方式,加强内容的条理性。村社志应该在撰写中加入这些内容,突出当地自古以来就有的商贸文化色彩。作为村社志,应该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厘清改革开放以来辛店镇取得的成就,设立时限时间,客观真实、丰富正确地记录全镇各行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的重大成绩、特色亮点。如在编写辛店镇村社志过程中,一定要记录自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发展,如甘肃腾胜农产品集团和兰州巍雅斯名表有限责任公司等代表企业。在村社志编修中,一定要在经济栏中加入这些新的内容,体现辛店镇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具体状况,从而增强村社志的时代感。自古以来,皮影戏就是辛店镇民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辛店镇白杨村目前有临洮县唯一一个能凑齐下来一百多部皮影戏的戏班,其皮影戏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入库。应当在村落遗产保护上,高度关注此类艺术,确定此类艺术传承人选,争取相关文化基金支持,建立不同年龄段的传承队伍,设立专门传习基地,做重点扶持,以便保护好此艺术。另外,可以村落遗产为依托,建立包括民宿、乡土美食开发、土特产和乡土非物质遗产的发掘和利用,发挥联动机制,组建经营实体,实现长久村落遗产保护效应。这样也可以对原村落遗产不造成破坏,给村民带来服务业的收入以及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带动村容村貌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综上所述,需要加强当地现在有的辛店文化研究会等社会文化团体,进一步赋予其文化传承职能,将研究会和民间学者有效组织起来,优化编写队伍结构,提供一定的工作条件,发挥各人的学识专长;负责人应根据主要村社志需要,列出专题,安排编纂;加大文物普查和登记;积极开展村社文史考察参观和与其他文化团体的交流活动。文化遗产是珍贵而脆弱的文化资源,不能再生,必须要在村社志中体现,用这种最基础的文字记录形式保存下各类村落遗产的资料信息。中国传世志书约8700余种,11万卷,占全部古籍的1/10左右。村社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载体细胞,村社志是一个村社的百科全书。如何积极利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时机,立足村社实际,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是未来村社志编纂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村社志只有弘扬主旋律,丰富内涵,积极提升自身文化品位,将自身主要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和村落遗产保护有限结合起来,共同发力,积极探索,才能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村社持续向好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2]中国名胜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作者:罗勇 李金峰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