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探析

中国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探析

[摘要]如何推进经济快速的增长是一国或地区追求的基本目标,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的方法。文章认为,今日之中国一定要处理好新基建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性需要的新基建才是有意义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是其必有之意。

[关键词]新基建;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1引言

一直以来,经济学家们都在为推进经济增长殚思竭虑。斯密提出,一个产品的生产和制造,如果得到合理的分工,就会创造更大的产出。过程中资本的累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只考虑资本的积累,就很容易发现资本投入在一定阶段表现出的”非理性”。意即,资本遵守了边际收入递减。但是,这与客观情况并不一致。因为,现实中的经济增长不但没有出现所谓的递减,相反还有某种程度的增加。于是,索洛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名字———“余数”。并很坚定地提出,这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起到了非常神秘的作用。同样的资本,进行技术性的使用,就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至此,经济增长找到了其背后的双翼:资本和技术。但是,有了足够的资本和技术,是不是就会带来经济快速的发展呢?显然不是。经济发展并不是抽象的理论和公式,它更需要各种条件。于是世界银行在其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增长并不是一种数字意义的简单累积,它体现了某种效率意义。而各种效率背后的支持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上,基础设施有着宽广的意义。不仅仅包括水、电、暖、网络,公路、铁路和机场,还包括园林绿化,环境保护乃至于各种公共卫生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而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更在于,它关乎钢筋、水泥、建材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整个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条件意义。但是,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阶段性的需求。它需要服务于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基础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就需要建立地铁设施。而且,为了让地铁设施体现出较高的效率,对于地铁如何建设、建设多少这类问题有着较高的规划要求。反之,对于人口并不密集的地区,就需要因地制宜的思考其交通规划。不能盲目开动地铁建设。因为地铁建设如果不能形成某种闭环或者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有效的对接,某一两条地铁的建设在事实上不过是牺牲了效率换来经济各种数据的上升。2008年4万亿的投入,有部分的投入就是消耗在那些不需要如此众多基础设施的地区,彼时还出现了鬼城之类的说法。意即,一个地区人口并不多,很多高速公路、铁路乃至于机场和各种华丽的公共设施没有足够的人去使用。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不经济。看似短时间极大地拉动了GDP的增长,在事实上确实一种发展时机的延误,和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要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提出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还有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客观地说,新基建对于中国经济下行背景下基建投资是平滑经济波动的有效手段;新基建概念的推出,不仅可以抑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重要的加快推动我国经济迈向智能经济转变,是推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①但是,新基建会不会一拥而上?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关系是怎样的?如何理性看待新基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文章以此切入,试图针对新基建对于中国的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2增长压力与新基建

回到中国的实际。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发步的信息,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下降5.2%。二季度生产总值达到250110亿元,同比上一年增加了3.2%。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5867亿元,增加了3.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121亿元,增加了王泽阳,等:中国大力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区域与城市经济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5122亿元。增加了1.9%。在过去的半年里,GDP同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6,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下跌了1.9%和1.6%,只有第一产业略有增长,达到了0.9%。①目前的全球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提出科技发展,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发展科技行业。②整体来看,国家的众多行业已经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时期,对上游原材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引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企业由融资和投资者向行业改革推动者以及协调者角色发生着转变。GDP下滑有其现实依据,因为转型期的短期下滑是正常的。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指出,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建投资,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这就为下一步基础设施的发展设定了方向。“新基建”设定为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从这一意义来看,新基建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经济的压力。同时,它能够为今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3新基建与传统基建

新基建项目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经济发展客观上确实有这样的要求。比如,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所谓5G并不仅仅在电话视频领域。而在于如果我们需要推进智慧城市,就需要各个板块之间互动和融合,各种数据互联互通,这就是5G建设的意义所在。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的创新需要有效的支持产业升级。所谓产业升级,并不是简单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递进,而是需要实现产业高级化。高级化强调了产业向着更高级的方向推进,这就需要系统整合,全面实现产业的网络化、数据化和智能化。从而形成一种更有意义的创新环境的构建。在新经济形势下,新基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不要让新基建蜕化为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建设立足未来,对于未来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和基础。但是,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可能确实当前阶段并不需要这些新基建项目,我们应该更好的从未来的发展来布局和规划。所以,不能盲目地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简单的添加和补充。这样一方面会浪费资源,另一方面贻误了发展的机会。第二,新基建的推进,并不等于否定了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上,新基建和传统基础设施是互动的。换言之,新基建的成功无法完全脱离传统基础设施。因为所谓各种物联网、大数据的实现,还是依托了传统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新基建,在新基建的推进过程中,同样应该努力的进行传统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效率的实现基础设施快速的发展。需要明确的是,基础设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在众多的推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只有基础设施建设是无法短期实现引进的。所以,新基建需要耐心的部署和规划,不能盲目。

4进行新基建的策略

新基建一定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未来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新基建的支持。但是,新基建说到底不过是硬件的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基础性工作。

4.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包含了模仿创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三种创新方式各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技术引进,强调了技术先进性的快速实现,通过引进,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因为并不是每次的技术创新都可以成功。但是,引进的技术很容易出现和本地区经济发展不匹配的地方。从新基建的角度来看,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能和中国具体某一地区的发展并不匹配。所以,我们要谨慎面对技术引进。那么自主创新就体现了这方面明显的优势。自主创新意味着技术来自自身的研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性。但是,如果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对新基建的帮助可能不能很及时。因为在一个全球紧密联系的世界里,很多技术都是联合开发的,如果过度强调了技术的适用性,就可能没有足够的技术使用,这就大大影响了新基建的进程。所以,相对来讲,面对新基建的大力推进,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有所引进,有所学习,有所创新,模仿创新在事实上会成为当下技术创新的首选方式。

4.2制度创新。技术并非凭空出现。还需要足够的人力的支持。那么如何能够出现足够的人才完成这样的技术创新呢?对于中国来讲,面对每年大量的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失,更为更重要的不是人才的缺乏,而是缺乏人才成长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更大的意义来讲,是缺乏人才的制度环境。制度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面对新基建推进所需要的人才缺口,笔者认为需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引导人才的出现以及人才的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励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很多激励或者说制度设计是盲目的,并没有根据人才的需要进行设定,导致激励效果很差。为此,笔者认为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如果谈到制度内容的设计,就一定要考虑特定区域的文化诉求。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这就会让其中的每个人产生符合地区文化的激励需求。所以,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制度的设计,让制度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不能盲目引进。

5结语与展望

如何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学者们总是在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素质提高上努力着。这一点有其逻辑依据。一个地区的快速发展,不可能忽视其要素的投入情况。资本的充足供给必然给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而技术,则是资本利用过程中有着支撑意义的重要因素。因为,同样的资本,不同的技术支持,就会产生不同的增长结果。从某种角度来看,资本具有一种均一化的属性,意即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在本质上都有某种一致性,其基本内核是一致的。但是,为什么一些资本能够创造出更大的财富而另一些却不能呢?最关键的是,背后驱动的技术。所以,技术创新自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人才储备对于经济增长也很重要。因为,技术的创造需要匹配技术的人才支持。为了更好地促进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我们也要培养相匹配的人才。这里我们更强调人才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匹配关系,所以,对于某一相对落后地区来说,人才并不是一定要和发达地区的人才为参照。事实上,只要能够推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就是人才。但是,这一切,资本、技术、人才,乃至于相关的制度设计,都是可以从某一个地区借鉴、引进甚至模仿的。唯有基础设施,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需要对该地区进行统筹和规划,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换言之,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无法一蹴而就。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又被赋予了提振GDP的意义,因其快速并直接的效果,被追捧和推崇。但是,基础设施的需求是要符合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如果盲目地开发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延误未来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明确当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和方向,能够辩证地看待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基建的关系。换言之,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我们大力发展新基建可能会为未来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可能,不可能也不应该在新基建之下盲目的进行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新基建和传统基础设施也并非对立和矛盾。因为新基建在客观上也会依托和要求一定程度的基础设施。因此,如果某一个地区,确实需要传统基础设施,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大力建设,不必囿于新基建的压力,停滞不前。

参考文献:

[1]刘海军.新基建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管理,2020(9).

[2]马荣.新时代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J].经济学家,2019(10).

[3]庄雷.通信网络、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0(10).

[4]郭朝先.“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0(6).

[5]刘艳红.中国“新基建”:概念、现状与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0(6)

作者:王泽阳 郭将 单位:上海美高学校上海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