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数字艺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摘要:本文利用文献调查对CNKI、SCI等国内外文献数据库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检索积累研究文献基础和获取线索,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站调查法对国内外艺术高校图书馆的网站、数字艺术图书馆网站和项目信息进行调研和分析。从功能、服务和技术角度提出数字艺术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艺术图书馆;数字人文;发展趋势

1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数据库逐步由数字图书馆所代替,并转化为一种新的形式:多功能且具有十分庞大的知识存储、检索功能,同时也逐渐囊括了其他信息知识机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馆)[1]。图书馆主要依据工作对象而有别于其他信息机构,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这些多样的工作对象转换成了多媒体数字资源形式,由此使得传统图书馆与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馆在虚拟空间中走向融合。数字艺术图书馆作为一种融合的信息机构,从长期的视角来看,对信息知识获取的综合方式有利于突破不同学科、不同媒介所造成的人为界限。从目前看来,数字艺术图书馆促使信息知识机构重新定位,且谋求自身新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2]。中国数字艺术图书馆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数字人文、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范畴下探索数字艺术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对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存储模型和元数据标准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适用于中国艺术作品的管理技术方案,对数字艺术图书馆的建设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数字艺术图书馆作为艺术院校的研究支持中心,未来服务着力解决专业读者的知识获取问题。

2数字艺术图书馆建设研究现状

2.1国内相关研究

中国数字艺术图书馆多实践于艺术院校,中国学者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在资源建设方面,付晓霞对美术院校图书馆的调研显示,美术院校图书馆大部分经费用于购买纸质资源,较少购买电子资源,美术院校数字资源建设并未形成规模[5]。刘汉琴对中国美术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状况的一项调研显示,中国美术院校外文电子资源的引进较少,大部分数字资源建设工作为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6]。在数字艺术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方面,徐帆提出建设视觉艺术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一体化共享和服务平台,使得图书馆的传统资源从离散的“文献资源”,变为可以用技术手段直接查阅内容和发掘其中知识关联的“知识资源”;使图书馆的传统服务从“文献检索”变为“知识元”的“知识发现”服务;使图书馆的传统管理“文献库选择”变为集成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资源的“知识库组配”[7]。陈慧琼认为未来的数字美术图书馆融合美术馆、博物馆的功能,利用数字人文技术辅助展览与研究。姚晓春认为网络环境下美术院校图书馆应在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加强院校之间的共享和检索服务[8]。郑秀秀对数字时代美术院校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从网站、资源数字化角度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9]。

2.2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数字艺术图书馆项目较为成熟,经过开展资源数字化工作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数字艺术作品,当前处于数字艺术作品的长期存储和保存、共享访问、增值利用的建设阶段。随着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着力解决了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由此产生了“数字人文”概念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WebofScience核心集查询数字人文应用情况,通过主题字段进行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20日,经过数据清洗和补全,共获得外文文献68篇,中文文献48篇。通过聚类分析,以及高频关键词、突发词检测功能,可以得到“Digitalhistory”“Culturalheritage”“History”“Libraries”“Crisis”“Art”等主题。在数字人文研究框架下,关联数据技术和本体技术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数字人文研究中,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和文化遗产领域。美国和欧洲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启动数字艺术图书馆项目,这些项目对数字艺术图书馆的未来前景和主要应用技术都有宏观的阐述。ArtSTOR数字艺术图书馆项目始于2001年,该项目侧重于从数据管理角度,从技术上对艺术图像数据的采集、存储、保存、使用多方面的技术规范和访问许可进行标准化实施,确保资源的公开、公正使用[3]。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文化与教育部门联合成立了Europeana,这是欧盟各国的文化机构认定且共同主持、参与的数字图书馆项目。Europeana设计了跨领域且公开的(EDMEuropeanaDataModel)参考了METS和RDF规范,让数据模型具有多种元数据标准,如利用OAI—ORE的概念和词表为异构仓储数据资源聚集的描述提供了一个基础模型;基于DC和W3C的数据目录词汇(DCAT)的命名空间定义资源描述的元素集合、术语和属性;分类表和叙词表为资源描述所需,从而建立SKOS,可以选择与表述主题概念词汇;RDFSchema构造异构数据集成框架将CIDOC—CRM应用其中,通过调用和引用的方式,实现跨领域异构数字文化资源元数据(图书馆的MARC、档案馆的EAD、博物馆的LIDO等)的有效集成和复用[4]。

2.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3.1中国数字艺术图书馆处于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阶段

中国艺术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购置电子期刊和数据库;二是图书馆网站和检索系统建设;三是自建特色馆藏数据库。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天津美院、四川美院、西安美院等美术院校都根据自身的特色馆藏自建了特色数据,如中央美院的馆藏老年画、老年宣传画数据库、中国美院的皮影数字图书馆等。截至目前,艺术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还处于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阶段,并没有正式启动数字化艺术图书馆建设项目。

2.3.2国外数字化艺术图书馆聚焦技术和数字人文领域

国外艺术图书馆已经汇集了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其功能和服务范围也不仅局限于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和检索,还将涵盖艺术作品的深粒度解构和技术研究服务。“数字人文”这一概念提出后,解决了人文学科面临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体技术和关联数据技术也开始应用到这些研究中。

3数字艺术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3.1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多功能融合及一体化模式

艺术馆从私人领域发展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一种趋势,艺术馆逐步增加了讲座、艺术交流、文创等功能,有的艺术馆依据自身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精美的艺术展品甚至成为城市的坐标。随着时代的变化,艺术馆将在未来发展中扩展领域,成为图书、博物、美术、艺术多功能融合为一体的综合馆。图书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中心,也衍生出艺术作品加工和展示功能。如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艺术图书馆项目:KathleenSalomon认为网络环境下,艺术图书馆应该兼具艺术研究中心的作用,与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机构共同致力于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存、研究和展览工作[10]。AmberSherman已经在利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举办了艺术作品展览,并提出会将数字艺术图书馆中数字化的艺术作品以机构仓储的形式进行存储,以供未来共享和访问。中国在这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图书馆应加强对艺术资料和音频、视频资源的建设;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数字艺术馆经过与博物馆、图书馆多功能融合,使得在艺术史的脉络中,融入更多的艺术作品,让大众知道作品明确的创作背景,受众人群在图书馆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与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或者是艺术家们,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相互比较,对艺术作品从内容、手法、风格多维度深层次的了解。

3.2面向数字化和长期保存的技术发展趋势

艺术作品及其载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字艺术图书馆在采集、描述、组织和存储信息资源时与传统数字图书馆有很大的区别。建立统一的数据模型和元数据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存储和描述,是未来数字艺术图书馆重点解决的问题。文化遗产研究领域,CIDOC—CRM(全称为InternationalCommitteeforDocumentation—ConceptualReferenceModel国际文献工作委员会之概念参考模型)、CDWA、AAT、TGN,基于目前现状之余,又出现了一些研究硕果。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董坤针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组织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包含资源数据层、语义层、数据关联层与应用层四层机构;孙传明参考CIDOC—CRM,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叶儿嗬》舞蹈为例,构建出民俗舞蹈的知识本体,开展对《撒叶儿嗬》舞蹈的数字化保护实践。在图书、期刊、论文等之外的传统文献类型,艺术作品作为数字艺术图书馆主要资源类型,其表现形式可能为缩微胶片、视频、照片、图片、幻灯片、各种尺寸的艺术创作作品、三维模型甚至是立体实物模型等,这些艺术作品与创作者所处的历史和背景密切相关。

3.3面向数字人文的数字艺术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

学术界对数字艺术图书馆未来趋势进行了相关研究。RussellBailey等指出,图书馆应该和美术院校一起利用整合后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创建数字艺术历史研究工作。RoderickGL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评价,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范围和共享程度作为重要指标[11]。Yong⁃WangXI等认为未来数字环境下,艺术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从过去资源的采集、组织、管理和提供者的角色转变为数字资源的保存、研究数据管理和学术交流者[12]。数字艺术图书馆要定义在机构库的层面上,建立适用于艺术专业人员的科研数据管理政策、支持数字艺术作品的上传、保存和展览功能;同时数字艺术图书馆服务技术提升至数字人文层面上,能够支撑和支持艺术专业人员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科学研究。

结语

数字人文在人文科学领域的应用,解决了艺术领域的一些问题,数字艺术图书馆未来在技术领域、服务扩展和功能整合方面还没有形成理论和技术体系。但数字艺术图书馆的建设需要进行行业、地区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及各自为政的建设;信息在资源建设及开发模式的设计应当充分调动资源建设团队和用户的主观能动性;数字艺术图书馆在对数字资源的描述、组织和检索方案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收藏资源的特色;保存数字资源要适当注重资源的开放性,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推荐、输出优秀文化。

作者:陈茜 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