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现状机遇与对策浅析

产业结构优化现状机遇与对策浅析

摘要: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区的关键位置,全省工业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江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投入力度加大,传统产业不断进行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文章以江苏省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情况,简要分析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提出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包括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以及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

江苏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高、调轻、调优、调绿,加强节能减排并以其作为关键突破点,以自主创新为核心,鼓励创新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发展路径,增强发展动力,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近年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新兴以及高技术等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不断进行改造升级,产业结构渐趋优化,重点骨干企业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另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产业集群态势进一步发展,节能降耗取得较大进展。但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的持续进步,江苏省的产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定位和现实要求,与之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工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产业层次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原材料加工为主的“三为主”结构特征依旧明显,总体上处于产业链和利润链的低端,对能源、原材料、劳动力价格的波动特别敏感,技术内涵较低,精加工以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较少,缺乏稳固的主导地位,由原料工业为重心向制造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尚未巩固,这与未来五年以服务消费为主导、以高科技为特征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不相适应,工业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

(二)国际化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出口产值增长迅速,但主要依靠传统的廉价劳动力占领国际市场,应当加快产品在价值链中的结构,向研发、品牌等方向转型,提高对外贸易的附加值。国际市场除了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仍需不断开拓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和中东新兴市场;此外,利用外资水平有待提高,国际合作有待深入。

(三)企业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三角债”再度泛滥,再加上担保链失信导致银行和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更加紧张,传统的基于“互信”基础上的商业伦理正在受到破坏。虽然江苏针对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防控金融风险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部分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对中小微企业依旧惜贷、压贷或抽贷。

(四)企业投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江苏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由于近几年出现的市场有效需求的下降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出现,经济发展的增速减缓,下行压力加大,投资意愿下降。在宏观层面上,行业投资发展不足,一些大型项目发展不佳;微观层面上,市场的需求不足导致产品销售渠道面临很多问题,企业利润下降。而且,由于存在外部招引项目不多、重大项目支撑乏力、项目技术含量不高、项目推进力度不够等问题,投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机遇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增速放缓,但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基础雄厚,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先导与指引作用。国内经济也呈现新的发展特征,发展政策、地区经济、技术以及创业创新文化的发展也正推进着我国经济的新变革,这为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带来了以下发展机遇。

(一)国家政策优势推动产业转型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带以及东部地区关键发展区域,拥有先天的多种国家战略优势,多种政策先后出台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江苏省深入贯彻的重要指示,新发展、新格局成为谋划未来的关键词,高质量、多产业、高水平的发展新格局即将出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带建设战略为江苏省提供了新的部署政策,江苏省在区域内联合关键城市联动高质量建设交汇点,明确交汇点建设的新定位和方向,支持重要枢纽城市、国际产业产能合作基地以及特色合作基地等等,促进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推行给产业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改变生态系统以及开放体系,产业创新以及转型升级有了新的驱动力。此外,还有众多的国家战略的叠加,共同为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多种新的机遇。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速带动区域资源共享

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在地理上、人文上以及经济上提供互补优势,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叠加地。长三角一体化正酝酿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培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拓新局。江苏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在一体化中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强化机遇意识,不仅在文化上、产业上、功能上都会起到关键省会城市功能,辐射长三角区域,并且带动江苏城市经济发展,能够为长三角率先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提供战略支点,成为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者。长三角区域集聚了知名的高校、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非常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网络,区位优势和辐射效应凸显,与长三角范围内的研发单位和创新企业建立紧密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制度创新上、产业创新上、协同规划上、跨界合作上都具有先进性的优势,已经成为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区域产业公地的重要组成单元,加上长三角内便捷的交通运输优势,江苏地区可即时分享长三角区域内的各类创新资源。

(三)本地雄厚经济实力奠定工业提质增效基础

江苏经济实力雄厚,始终不断强化企业服务,企业也善于变革,倾向于走高智力、集约型、高效率的产业优化道路。江苏省组建了以人才为中心、市场化运作的研发机构,聚力打通成果转化,努力跨越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障碍。江苏省从资本经营到战略经营,有一大批本土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已形成一支规模较大的海内外上市企业队伍,造就了名副其实的“江苏板块”。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服务外包、咨询教育产业,中药制药、生物医药产业,集成电路、通信器件产业,电子科技、互联网+产业,以及多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中坚力量,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促进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对策

(一)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

江苏省要立足现有基础,瞄准现代产业发展战略需求和产业竞争制高点,定期研究和现代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现代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整合创新资源,发挥产业联盟创新作用,组织联合攻关,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激励新材料产业、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特色主导产业,改造提升金属制品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等优势支柱产业,实现规模和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具备自己特色的产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双管齐下,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引领工业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明确发展方向与重点产业,其次,扶持激励特色主导产业,另外要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的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

立足现有基础,瞄准未来趋势,以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同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模式创新,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增强江苏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突破和掌握一批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核心关键技术和产品,形成若干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融合创新。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工程,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融合发展。促进网上购销、供应链管理、服务等环节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迅速发展。同时,围绕重大项目的承载区、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科技创新的引领区的目标定位,按照集约化、特色化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特色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中集聚,不断提高高端产业园区集约化发展水平。

(三)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

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着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强化投资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推进产业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深度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加强品牌展示和产品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深度开发国际市场。大力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深度开发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不断开拓东盟、非洲、南美、俄罗斯、印度和中东新兴市场。支持企业建立国外营销网络,采取多种途径在境外设立贸易中心、品牌专卖店等,直接进入国际市场。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优化空间布局指引,完善产业集聚区规划,制定产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和产业项目准入与评估方法。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划分级管理制度,统筹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全市重要规划单元、重点项目的规划布局。推进产业有序转移。鼓励园区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高端制造和研究开发项目,依托自身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提高产业集约集聚水平。推动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产业向外转移,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优化制造业发展布局。鼓励各乡镇与高新区、开发区等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科学布局各个板块的生产力,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集群。

作者:马诗萌 单位:九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