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设计实验室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设计实验室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实验室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等教学基地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实验室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实验室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全面落实“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从教学、实践、科研等多方面注重专业人才和特色人才的培养,实现课程学习与社会人才需求无缝衔接的目标。当前高校实验室在管理和教学内容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未能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反问能力和批判能力、教学程序固化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不同程度地限制学生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等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有严格的素质要求,高校创新实验室应致力于综合解决方案。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实验室基于自身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的切实需要进行量身定制,从学生就业与发展出发,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推动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为设计产业的人才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实验室为人才培养探索了诸多方案,例如:开设“D+X”模式设计创新班、创新思维课程以及举办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举措,学生们积极参与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验证了实验室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成果[1−2]。

1探索教育创新的成功经验

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实验室以培育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创新的探索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主要包括促进跨学科背景的交流活动、设置创新课程、鼓励实践积累3方面。

1.1跨学科背景的交流合作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只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在于拓展不同领域的经历和背景。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资源,让学生去接触世界范围内不同领域的最先进的人,了解最先进的技术,知道优秀的人在做什么,站在象牙塔外去思考。我们认为经常与思维模式相同的人在一起会限制创新的潜力,在不同领域的人身上多花的时间,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碰撞[3]。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创新设计实验室连续5年开设了设计创新班−来自浙江大学大一大二的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设计学位,遵循“D+X”培养模式,即以设计为中心,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就某一个方向,在导师的引导下做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设计创新班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交际的平台,经常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这些都是对创新能力有启发性的[4]。

1.2设置创新设计课程

创新源自思维,而思维是可以训练的。创新的想法一定是对问题从经验知识里总结出新的答案[5]。一个人的创新技能和他的知识储备量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优良的知识结构一定是创新机遇的必要条件。实验室不仅注重强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并从课程设计上让学生学会整合现有的资源突破知识局限,对其进行加工、吸收、提取和升华,形成学生自己的创新思路。实验室鼓励学生用创意思维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获得了新的知识,形成创新思维[6]。实验室为学生专门开设了创意思维的课程,课程中用了80多种工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创意思维课程开设的3年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升,能够用这些工具创造性地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7]。

1.3在实践积累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的想法往往是需要时间沉淀和实践积累的。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很多不同途径的尝试,才会得到创新性的结果。这个结果常常也是不完善的。导师会经常在讨论分享中倾听学生在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或者讨论课程实践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解答相关的问题。导师鼓励实验室的学生们要正视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根源是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不断的实践。在创意思维的课程中,学生们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方面,都有所感悟,并积极去践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例如,浙江大学学生团队在2015年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合作的“定胜糕”项目中,在传统糕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创新,利用糕点模具的改变、传统材料的变化等,以创造性的方式将糕点手艺传承[8]。

2实验室培养创新能力的实施举措

2.1打造互动体验教学的模式

2.1.1设置互动型课堂

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学生设置了互动课堂。大多数创意的点子是来源于知识的提炼或者是借鉴前辈的经验,通过多种元素的结合成为自己的创新想法。实验室为学生设置的互动课堂是一个传递思维、分享创意的环境[9]。互动课堂的内容例举如下。1)创意接龙讨论: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完成同一个创意想法的产生。每天在规定的时间内,每6人一组进行想法的讨论,每次讨论持续40分钟左右。参与者将依次写下自己的想法,叠加传递给下一个人并循环多次,这样的创意接龙的方式在互动课堂上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彼此的想法,这样不同想法的结合和叠加升级会很快得到创意的点子。2)创意头脑风暴:通过互动形式来完成小组的讨论。5~6人一组,确定一个讨论的主题,对于个人来讲,在确定主题后要搜集相关的资料,在整个头脑风暴过程中参与的学生需要有接纳一切的态度,并以创意点子的数量越多越好为目标,当每个学生脑子里都有内容和别人的内容相互碰撞时,创意的想法会很容易产生。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人会为了快速求成、关注短期效果而忽略了长期的发展,不少人会陷入结果导向型思维的泥沼,围绕着一个点深挖,越陷越深,钻进牛角尖不能跳出来发散自己的思维[10]。互动课堂的设置,让学生们有了思维发散的空间,避免学生因结果导向型思维而陷入困境中,在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大大降低了“陷进去”这种情况的发生。创新的想法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经验的提炼与总结,互动课堂的好处就在于,学生们在一起可以分享经验,多种经验的融合更能迸发出创新的想法[11]。

2.1.2设置多元文化交流活动

多元文化交流活动的设置为实验室学生提供了开放视野的平台。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策划和组织。在活动中,各国交流生与我们实验室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来交流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面对不同的文化可以做一些颠覆性的思考,否定已有的想法或者重新审视获得灵感和创意的想法。1)实验室每年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进行暑期交流的项目,学生可以到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去学习,新加坡的学生也可以到浙江大学来交流,学生们可以组成一个团队就一个项目进入深入地学习和展示。这样的合作既交流了文化,也拓展了视野。2)实验室连续多年举办国际设计创新体验工作坊,有来自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学生共同参与,在这样的创新体验工作坊中形成了一个国家间、文化间的相互促进相互通融的桥梁,多元文化的碰撞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思考,并为高校建立创新开放的教学平台做出了有力支撑[12]。

2.2设置创新实践项目

创新设计实验室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以教学为目的设置了创新举措。我们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不要空谈理论,而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进行实践操作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验证概念想法的正确与否,才能真正掌握创新创业的精髓所在。学生在创新实践项目中,积极开展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2013—2019年我们带领学生参与了众多实践项目,比如可穿戴式健康产品设计、智能家居设计、医疗产品设计、宠物智能产品和3D打印机等60多项的研究实践项目,通过创新实践,学生们在实践项目中得以快速成长,学生们深化了专业学习并提升了创新能力,并且在实践项目中,导师会发掘出不同类型的学生擅长的不同专业领域,并给出对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实验室也在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方法[13−14]。

2.3设置多轨制的导师制度

创新设计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师资力量。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不同领域内的专家来为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经验分享,涵盖了政产学研不同领域的创业导师为学生们授课,实行一师一徒制,这会促成学术性与商业实践性的良性接轨[15]。浙江大学历史悠久,从学校走出的各行业的毕业生乐于与后辈们分享经验、传授心得,这也成为浙江大学特色的多轨制育人的佳境,学生们在这些课程中受益颇多,这不仅使学生们在学业知识上有所收获,也是培养学生在专业能力、视野见识、人格素养等方面上的有力支持[15−16]。

2.4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通过创业引导,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人才。实验室为学生们开设的创业课程有专利战略、设计管理、服务创新设计、商业过程设计、产业提升与设计等等,这些课程涵盖了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等方面,同时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学生们在这些课程或比赛中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以创业思维重建学科建设,这样是为了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从根本上讲,将学术研究融入实践,既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达到学生谋求自身发展的宗旨和目标[17]。

3结束语

在浙江大学国际设计研究院的创新培养中,不断发展的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开设“D+X”模式设计创新班、创新思维课程以及举办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在不断的探索中,学术研究与实践创业对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学生作品在“红点”“IF”等国内外的设计赛事中,取得了几十项的创意成果。2019年11月实验室学生作品获得长三角创意设计联展金奖,同时学生在参加国家、省市各级的创新创业大赛中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其中多个项目获得了近千万的融资。从实验室走出的学生就业成果喜人,除自身创业之外,90%的学生被阿里巴巴、网易、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录取。除此之外,每年实验室产出大量创新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验室通过5年多的努力,于2019年被评为浙江省级重点实验室,并与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们共同开展讲座50余场。今后,设计实验室也将秉承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宗旨,逐步探索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借鉴。

作者:张婷 杨扬 郭伟 杨启浩 单位: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