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分析

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分析

公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预算管理重要性提升,财政资金的安全及效益得以直接体现。在传统财务分析体系中,财务过于强调专业性,造成刻板的数据分析让非财务人员难以理解,对管理者提供的决策辅助作用低下。本文探讨医院财务分析报告变化及分析重点,针对执行新政策后医院财务分析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解决方案,结合政策变化契机,有效进行财务转型,深层次融合业务,目的是提升财务管理价值,提升决策辅助能力。文/王振武2019年1月1日起,公立医院开始执行《政府会计制度》,预算重要性提升,财务核算模式变更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体系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体系。双体系的记账方式使得财务数据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从财务分析角度,剖析现存财务分析缺陷并提出优化措施,提升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要性及延展性,为使用者提供决策依据。

一、医院财务分析概述及财务分析的必要性

(一)财务分析报告体系。医院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财务报表、工作量统计表等资料汇总分析形成的。报告整合了医院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不仅能体现经济运营情况,同时结合指标测算反映业务量、人均费用水平等医改政策推进情况。财务分析为政府投入提供数据支持,分析医改指标,能检验医改推进情况,为国家医疗改革存在的困难及难点提供依据。

(二)政府会计制度下财务分析的必要性。1.财务分析能够反映医院整体运营情况。财务会计体系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是医院权力与义务量化的体现,反映收入支出增减变动情况,测算分析风险管理指标、成本管理指标及发展能力指标,说明医院整体运营状况,突出潜在问题,反映权利与义务的变动趋势。内外部使用者,通过财务分析报告能直观了解医院运营成果、重大经济事项、重要政策及估计变更,预测未来经济状况。2.预算分析能够反映资金流动情况。预算会计体系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反应当期资金流动情况。相对于财务会计,预算数据更能直观说明资金流向,尤其是财政资金、科研资金、债务资金的实际收付、结余情况。预算是医院战略管理的关键,以源头防治的原则强化了监督职能,配合财政的集中支付模式,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国有资金的干预性,便于政府、财政、上级部门实时监督国有资产运营情况,统筹安排资金。

二、医院财务分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公立医院长期以来缺乏经济管理意识,不重视经济运营。财务分析往往是金额的罗列,结构层次不清晰,问题措施不能相互对应,财务人员对业务流程及本质理解浅显,反而会因数据的不准确、不及时、不完整对管理者造成经济运营良好的“错觉”。

(一)财务分析模式缺乏灵活性。医院传统财务分析已定型,难以改变。其在效果上没有提及医院所处政策背景、状况及前景分析,不能完整说明财务指标形成原因,非财务人员无法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快速掌握医院经营状况,不利于决策管理。在分析方法上套用固有模板,对趋势变动、风险预测不够敏感,财务专业性、权威性、决策支持性不足。

(二)数据真实性难以把控。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收入、成本在科室间归集分配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或误差,而不单指数据金额的错误。成本核算出现错误会影响后续绩效考核分配,导致连续的错误发生。政府会计制度下,预算收支的准确性同样不能保证,起源是预算编制的失衡,其次对是否纳入预算的现金流量判断不准,预算数据与实际现金流动不符。

(三)财务创新能力不足。财务工作受到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财务人员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定型,导致财务人员执行政策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财务工作模式机械化、制度更新慢、数据利用浅显,影响财务分析的创新格局,对管理者而言,财务分析报告只在强调事后统计,影响因素、趋势分析孱弱,不能作为决策判断依据。

(四)内涵分析不深入。财务分析报告缺少行业内数据对比,只分析医院内部经济运营情况,缺少大局观,难以判断医院运营优劣。鉴于互联网+医疗技术发展,数据共享理念增强,传统财务难以独当一面,无法预测医院经济运行效率及未来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中盲目经营,或将被市场淘汰。

三、导致财务分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财务分析使用价值低,主要由于财务疲于基础核算,管理站位低,不能以管理者角度考虑医院发展问题与措施。

(一)财务分析不贴合政策变化。随着医院刚性支出的增长,运营亏损的状况不断加深,经济运行压力加大,在该背景下,医改联动效果增强。医药、医保相继改革,药品、耗材取消加成、DRG、DIP试点付费、分级诊疗改革等,对医院精细化管理提高了要求。大多数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停留在传统会计领域,未体现政策驱使管理变动,分析报告的实用性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不高。在互联网时代,财务分析报告已不限于财务数据分析,更应面向业务进行数据抓取与利用,财务短板于此。预算数据重要性增强,预算数据不仅反映医院自身的资金收支情况,还反映财政、医联体、医共体之间的资金流向,而医院财务报告未做到预算收支的全面说明。财务数据存在多种预测、预估、暂估的测算方式,部分指标存在争议,指标的准确性不仅需要科学严谨的论证,更需要数据使用者的理解与认可。

(三)人员分析能力存在差异。财务分析是客观数据的列示配合主观因素的解释,财务人员应做到尽量客观,不以个人倾向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决策。而现状是多数公立医院财务分析工作由个别财务人员完成,能全面完整了解财务分析架构的财务人员占比较少,且层次不一。财务人员由于对医院管理流程的不熟悉,造成财务分析的内涵深度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数据,在解释说明上也会让使用者明显感到差异。(四)财务信息化程度低随着医改持续推进,财务面临的工作逐渐趋于综合性,财务分析报告覆盖面不再限于收支指标,跨科室、专业、院区之间数据共享变得尤为重要。由于财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数据不一致,分为期间不一致与金额不一致。信息不共享造成医院财务金额与实物金额不符情况突出,收入成本不能按需准确归集,财务处理滞后造成数据处理方法不对等。

四、财务报告优化方法

财务报告体系优化,是进一步体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过程的监督与结果的运用,深入收支内涵分析,指标影响分析。财务人员应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以及对业务流程的深度理解。

(一)业务端数据的重新梳理。财务数据大部分来源于业务端,由于业务端口的数据由不同的部门系统产生,而产生的数据又不能及时共享给财务使用,导致财务分析运用的数据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如物资、固定资产采购入库不及时,导致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基于财务报表测算的指标会不准确。以上问题的产生均是流程设计缺陷所致,财务应在内控基础上重新梳理业务流程,深入与业务科室合作,协商优化流程、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数据分析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二)提高预算分析能力。因医院执行双核算体系,费用与预算支出、收入与预算收入之间会存在因时间差产生的记账差异。分析差异形成可以明确财务会计反映的业务过程与预算会计反映的经营结果,是长期与短期决策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是增强财务判断能力,提升处理特殊业务能力的活动。同时提升预算分析能力能弥补财务分析短板,补全短期经营成果分析报告,对财政下达资金、政府监管、预算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突破财务分析局限性。相对于企业财务分析,医院财务分析体系更具局限性,不仅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反应迟缓,同时缺少市场价值的衡量和转换,且医院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众多,包括内部管理者,外部政府部门、债权人、社会公众、医保机构等,所需内容侧重点各不相同。医院财务应选择更多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预算分析、风险分析、结余分析、成本分析、资产运营分析、收支结构分析、发展能力分析,本量利分析等,为适应市场经济,应适用SWOT分析模型、PDCA分析模型等,提升医院战略管理能力,提供更多的分析维度,在多种假设下进行对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开展业务分析,突破因人、数据、分析方法造成的局限性,提升财务人员综合能力,适应财务转型带来的冲击。

(四)合理利用财务信息化。财务信息化水平高低直接影响财务发挥管理决策作用,而大部分医院刻意在追求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忽略了财务是利用信息提升数据完整性的本质。财务是一类社会学科,是经验与客观的结合,信息的辅助作用是提升财务数据准确度,降低数据统计难度,从而产生规模效应代替人工重复核算统计工作。财务分析则是财务人员不被替代的关键能力,财务人员不能过度依赖信息,而是调整信息化程度配合财务工作节奏,如财务制定核算方法,由信息系统根据方法进行自动核算,数据、指标产生后由财务人员配合政策变动,进行运营分析、趋势分析,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信息的另一辅助功能是改变财务分析报告的呈现方式,使得文字与数据结合的方式多样化,但唯一的目的还是将静态数据及动态趋势最直观的呈现,更加灵活的处理数据,探索更多的数据分析模式。

五、结语

本文阐述了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后,双体系、双核算模式下财务分析固有的分析模式及存在的问题,从医改政策、财务信息质量、人员能力、信息化程度方面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通过梳理流程、提升财务人员财务创新能力、利用信息化水平来优化财务分析水平,突破传统财务局限性,使得财务分析回归专业性与权威性,切实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作者:王振武 单位:青海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