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的应用

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的应用

财务报告是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财务报告的核心是目前常见的通用财务报表。这种报告模式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年提出,经过近十年构建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日趋多元化,通用财务报表已经很难满足企业发展和内部管理。管理财务报表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清晰有效的决策信息,构建更为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运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管理财务报表的设定

管理财务报表,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要想使管理报表满足企业管理需要,就要精确了解企业管理宗旨和管理目的。

(一)管理宗旨的确定

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财务指标侧重性是不一样的,管理报表的内容,是要根据企业自身定位与发展优势,通过战略管理、预算管理、各部门的工作计划等一系列前瞻性的相关数据来确定。明确了这些方向,我们就可以分析这些数据内容的关联性,从而对数据的产生与使用过程中对其他数据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进行判断。这不仅要求我们熟悉企业的业务,还要我们更多了解业务流程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支出的合理性。比如,需要对成本差异进行管理,那么就需要了解导致成本发生差异的原因是哪些,这些原因是以哪种方式影响标的指标,哪些是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这些是确定影响管理方向的关键逻辑链。有了系统的逻辑链,就要对相关管理报表的设计与贴合实际的管理进行合理的编制。

(二)管理的目的

对企业管理宗旨有了明晰的了解后,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对管理方向的衡量问题。怎样让度量具体化?可以根据企业的战略、预算来确定,也可以根据企业过往的历史数据来进行测算,然后通过对管理报表的合理应用让企业定下的合理目标得以真正实现,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监督及预警,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最终创造价值。

(三)管理的介质

根据管理宗旨的确定及管理的目的,我们知道了管理标的、影响管理标的的关键逻辑链、管理标的的管理目标等,按照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初步设计出建立在关键逻辑链的管理报表,并按照不同的业务阶段、不同的部门,将逻辑链上的相关数据填报内容提交给相关部门、相关岗位进行填写。有些管理载体并不一定适合管理报表,需要相关的分析报告,通过相关管理报表与报告,对数据进行归纳收集并运用财务分析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管理财务报表的优点

(一)对通用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的《关于财务报表列报的初步观点(讨论稿)》中建议,财务报表列报应区分营业活动和融资活动,要求会计主体提供一套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财务报表,不同报表间项目的关系是明晰的,主体财务报表应尽可能相互补充。目前的通用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进行区分辨别,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双重计量的模式,需要信息使用者区分经济活动属于经营活动还是金融活动,增加了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而管理财务报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区分,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采用了不同的计量属性,符合财务报表改革的趋势。

(二)对财务指标进行优化

财务指标分析一般以比率分析为主,包括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分析,通用财务报表常见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周转次数、、权益净利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管理财务报表的常见分析指标包括:税后经营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经营差异率、净财务杠杆、杠杆贡献率等。管理财务报表的核心公式“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将企业运营链条的主要环节都纳入到该公式中,从而能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进行综合考量,从而获取企业运营的准确信息,得到企业价值的有效结论。

(三)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站在财务管理立场,企业的价值是未来期间自由现金流量的现值。但是通用财务报表的缺陷之一,就是重视利润而忽视现金流量,因此企业在经营中往往注重账面价值而不重视现金流量,虽然利润快速增加,但却出现现金流枯竭。而管理财务报表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的方法,能够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准确的预测未来期间的自由现金流量,保证企业的持续经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管理财务报表的体系建立

管理财务报表体系的建立,是和企业管理者想要了解的信息的内容和详细程度有着直接关系。

(一)提高数据化管理

数据化管理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些数据资源时,快速理清管理思路,明晰工作目标,传递企业各类经营指标,减少传达和理解的失误,为企业进一步管理提供真实依据。比如,企业运用ERP系统,将所有业务活动均在ERP系统内执行,无系统外流程,可使数据细化至每笔业务,对每笔业务创造的价值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核算分析。

(二)按实际需求对数据进行筛选重组

在了解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于各类管理报表的实际需求,结合已经掌握的数据,对管理报表进行分别整理编制。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对数据的提取以及数据带来的隐性潜力进行预判。比如,以销售为主的企业,通常按照销售区域、产品以及客户三个维度进行划分,通过AI/BI/DI等数据智能工具进行敏感性(衡量商品价格变化、销售变化、利率、汇率等变化对公司收入,成本利润的影响)、情景分析和企业的破产预警分析。

(三)确定报表格式

在根据企业价值创造过程设计对应科目,以保证完整描述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后,确定正式设计报表格式。管理报表格式的设定,财务数据为主,非财务数据为辅,二者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架构、经营现状和价值创造过程有所了解,需要对数据筛选重组带来的指向性有所了解,需要对企业的隐性收益有所了解。比如,通过对企业的发展侧重点与各项主要数据指标的结合,确定无需变动的常规财务科目和需要增加与变动的潜在财务科目;非财务数据的设定在于发现企业的内在价值,比如,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分析客户的盈利能力,区分出那些是重点维持客户,那些是战略客户,那些可能是放弃的客户等。

(四)分摊方式的确定

管理报表编制过程中的分摊非常重要。比如,对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成本费用中的制造费用等需要按照一定的分摊方式进行的分摊,设计分摊指标,保证分摊数量合理。同时,对获取难度大的数据,可采用历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摊;对数据获取有异议的,在考虑已有的数据基础后,进行合理分摊。

(五)数据校验与核对分析

管理报表完成后,需与财务报表数字进行核对,运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敏感分析、EVA等财务管理方法,对数据比率进行趋势化、结构化以及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横向、纵向以及行业发展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对异常的频率、趋势、金额进行分析,若存在差异,需查明差异原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此同时,也要将报表的外币折算、通货膨胀、政府行为等外在不可控的问题所导致的结果考虑在内。

(六)管理报表的拆分

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将资产和负债拆出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分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各自的报表项目,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区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将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拆分,对利润表进行调整;区分经营现金流量和金融现金流量,对现金流量表进行调整。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调整,剔除了传统报表中容易隐藏企业不利的因素,让报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更强,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

四、总结

管理财务报表体系在各方面还处于研究阶段,其中:管理报表科目的设置、财务人员的掌握程度、各科目的划分标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理解程度、合并报表、各配套比率的设定、分析体系、相关的指标体系以及合并、报表维度的细化、人人皆损溢等内容目前还不够完善,尤其是细节的处理,因此,需要企业人员投入一定的精力去研究和探索,找寻到最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管理报表模式。

参考文献:

[1]滕雪连.浅析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

[2]吕延荣,王瑞功.论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

[3]邹檬.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

作者:钟卫杰 单位: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河南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