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资源型经济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化解资源产业依赖对人才的挤出效应,需要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需求导向培养人才,高校与经济社会主体需要协同创新培养资源型经济转型人才,优化本硕博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培养高素质与实用性转型人才,理工、农林、经管等多高校多学科相协调培养转型人才,建立健全留人、用人及人才成长机制。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人才培养;高等学校

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存在的重大“区域问题”。“资源诅咒”成为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难以逃离的“比较优势陷阱”,资源产业依赖通过“反工业化”、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制度弱化、矿产品价格波动等途径带来资源型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缓慢以及短期经济增长波动。化解资源产业依赖对人力资本挤出效应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一,需要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能动作用,与企业、政府、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创新培养人才,主动服务资源型经济转型。

一、资源型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人才挤出问题

在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本和人才等产生的挤出效应,这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有体现。

(一)国外资源产业依赖对人才的挤出效应

资源产业依赖对人力资本、人才的挤出问题并不是发生在所有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在遭遇“资源诅咒”的国家和地区挤出效应较为明显。Gylfason(2001)在对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自然资本的丰裕程度与这些国家教育花费、人均受教育年限、中学入学率等均呈明显的反方向变化关系。石油输出国组织相关成员国的中学入学率仅为57%,而世界平均水平是64%;世界平均教育支出占国家GNP的比重为5%,而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仅为4%。张效廉(2006)、Birdsall(2001)以巴西和韩国为例的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资源丰裕的巴西人力资本投入比重相对较低。资源丰裕对人才的挤出效应不仅体现在教育方面,人才不足也影响到了资源丰裕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创业。Sachs&Warner(2001)认为,在资源价格上涨或资源发现引起的资源繁荣中,资源产业部门具有高收益特征,进而引起创新人才流向资源部门而放弃研发创新活动,人才流失而导致资源丰裕国家创新挤出。Farzanegan(2012)指出,在中东、北非等资源丰裕国家,创办新企业等企业家活动相对较少,在2004年到2009年,中东、北非国家的新企业密度仅为0.66个,而整个世界的平均水平为3.25个,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石油、煤炭租金提升1%,世界各国的企业家精神分别下降0.06%和0.11%,煤炭依赖更不利于提升企业家才能。

(二)国内资源型地区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邵帅、齐中英(2008)等较多文献认为中国资源丰裕的省份、城市存在典型的“资源诅咒”现象。人力资本挤出、人才流失是中国资源型地区遭遇“资源诅咒”的重要成因。以煤炭大省山西为例,山西在21世纪初的煤炭“黄金十年”中,煤炭繁荣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流失、人力资本投入不足问题。景普秋、赵康杰(2012)研究指出,从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看,山西低于全国,2010年山西为8721人,全国为8930人,山西略低于全国209人;从10万人口在校生人数看,山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都高于全国,但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山西10万人在校生数为2132人,全国为2189人,山西略低于全国,显示出山西在高等教育方面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支出占一般预算财政支出比重可以反映山西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山西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的变动与山西采矿业比重存在着一定的反向变化关系,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山西财政对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在2000年为24.96%,到了2010年则下降到了17.01%,而采矿业的比重从2000年的27.9%提高到了2010年的60.49%。山西在煤炭繁荣中的人才流失问题也十分突出,1999年山西拥有制造业城镇单位专业技术人员13.5万人,而到2006年下降为11.1万人,人才流失的态势较为明显;制造业在全部技术人员中占比从1999年的16.2%下降为2006年的11.4%。从科技人才的行业分布特征看,山西科技人才分布存在明显的资源型产业集聚态势,从2014年至2017年的分行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看,煤焦冶电等资源型产业占全部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比重较高,仅煤炭洗选业占比就高达三分之一以上。人才缺乏导致山西创新能力不强,自2010年以来,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一直在1%左右,远低于全国超过2%的平均水平,2018年,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为1.0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19%。除了山西之外,东北老工业基地人才流失问题也十分突出。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教授在2019年全国两会小组讨论时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东北流失了100多万人口,且大部分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张占斌指出近年东北外流人口可分为三类:一是候鸟型养老群体;二是大学毕业生南下就业群体;三是高端人才群体,以第二、三类为代表,人才流失问题十分突出。

二、面向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

加快资源型经济转型需要破解资源产业依赖对人力资本、人才的挤出效应,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需要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培养转型人才,强化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人力资本积累。

(一)坚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需求导向培养人才

指出,“十四五”时期振兴东北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而且明确提出“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对于其他亟待转型的资源型地区而言,人才也是关键。山西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指出,全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全国资源型地区的转型需求较为强烈,针对资源型地区存在的产业结构单一、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挤出、寻租腐败与管理效能低下等突出问题,要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优化资源型城市的高等学校布局与学科专业设置,培养转型所需人才。

(二)高校与经济社会主体协同培养资源型经济转型人才

资源型经济转型最终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经济社会发展主体来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需要与经济社会主体开展校企协同、校地协同、校所协同、校校协同,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校企协同主要是与传统资源型企业、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民营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企业在发展中需要的实用技能和前沿创新人才。校地协同主要是为资源型地区政府部门和管理部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服务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决策。校所协同主要是高校要与政府、非政府科研院所建立服务转型的联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模式。校校协同主要是高校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共建转型学科和专业,共同培养转型人才。

(三)本硕博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与实用性转型人才

服务资源型经济转型既需要培养博士、硕士等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也需要培养大学本科、大专等实用性人才,需要健全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系。在本科、专科层面,要围绕重点转型产业领域,设置新专业、开设新课程,强化实践课程,培养企业、政府及社会组织需要的应用人才;在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层面,围绕重点转型产业领域设立研究方向、自设转型相关专业,开展转型前沿研究,培养能够引领资源型地区发展未来方向的创新型人才。

(四)理工、农林、经管等多学科相协调培养转型人才

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不仅要做大做强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和高端服务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从发达地区转移承接一批市场较为成熟的制造业产业,还需要在资源型地区本地发展社会需要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资源型产业的优势地位。为此,要为新兴产业、资源优势产业重点培养创新人才,为成熟产业重点培养应用人才,为农村农业培养新型人才和新型农民。这就需要优化资源型地区高校的学科学院设置,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现代农业等转型重点领域,发展理工、农林、经管等多学科,各高校要以二级学院为统领,系建设要以学科为统领,优化整合高校学科资源,形成服务转型的优势学科。

(五)完善资源型地区留人、用人及人才成长机制

面向资源型经济转型,探索资源型地区高校人才培养路径只是化解资源型地区人才挤出效应的第一步。资源型地区不但要培养出人才,还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促进人才在资源型地区的成长。在当前的“人才争夺战”中,国家、省级层面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吸引人才的支持力度,不仅要从省外、市外引人,也要留住本土培养的人才,在人才补贴、公共服务、放宽落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要给予人才平台,要发挥人才作用,避免人才浪费,用好人才,扩大人才成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效廉译.资源富足与经济发展[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赵康杰,景普秋.资源依赖、有效需求不足与企业科技创新挤出———基于全国省域层面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4,35(12):85-93.

[3]赵康杰,景普秋.人力资本与资源型经济关系:理论阐释与个案分析[J].劳动经济评论,2009,2(00):107-129.

[4]景普秋,赵康杰.山西科技创新挤出效应与融合机制研究[C].郭泽光.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报告2012.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85-109.

[5]沈中辉,冷雪卓,张紫鑫.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7-8):42-43.

作者:赵康杰 刘育波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