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践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践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德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德育作为教学的导向,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本文探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及路径,旨在促进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德育;语文素养

德育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德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导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重视、怎样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将德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一)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

课程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更好地讲授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课程教学存在着与时展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文学素养的过程,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性、方向性,因此,德育应贯穿中学语文教学始终。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文学视角的同时,学校应以德育为教学目标,把德育作为教学的任务之一,从而让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内容是固定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基本状况、接受能力以及自身掌握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展教学内容。所以,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中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周围环境辨别是非,可以自主选择所要接受的事物。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在教学改革中使德育发挥最大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凸显家国情怀、道德品质。在多元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西方文化的冲击容易使学生误入迷途,而德育的导向性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发挥德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与文字之间流露出的永恒魅力;与此同时,要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二)德育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中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蕴含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虽然语文是主科目之一,但是并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认为语文知识相比其他科目来说过于简单,将学习语文的时间留给其他科目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综合成绩;还有的学生认为语文只是工具,在其他方面没有过多的用处。此外,语文学习也没有得到家长的足够重视。在家长的观念中,语文学习不会拉开学生之间的差距,从而忽视了语文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积淀,是历史留存下来的宝贵财富。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可以提升知识素养、道德品质。因此,只有让学生深刻感悟语文课程蕴含的历史价值与人文精神,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中学语文作为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与家长重视语文学科的同时,教师也应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的作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不仅可以筑牢学生的知识基础,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德育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方法和手段

中学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中学阶段通过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随着课改要求的提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还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德育作为过程和手段,有利于教师弘扬主流价值观。德育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四个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德育是关键环节,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遵循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关键一步,因此,在中学阶段注重学生德育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德育这一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摸索语文学习方法,了解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成长为有素养、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实践路径

(一)转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在当前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讲授法、情境法、翻转课堂等,重要的是教师如何进行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整体状况、年级阶段、接受能力、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器具。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倾听者,不利于学生接受知识,也谈不上在教学中贯穿德育教学。转变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教师在选择合适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对学生实施德育,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学生、家长关心更多的是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价值判断,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教师没有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认为德育与中等教育教学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导致教学观念落后。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拓宽知识视野。在进行教学前,以德育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熏陶。

(二)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文化历经千年,拥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底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教育育人的环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等,是很好的德育资源,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可以通过突出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实现。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中国石拱桥》(茅以升)一文,介绍了石拱桥的历史文化、形成特点、科学含量等。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传授相关的语文知识,还应凸显中国古代人民的劳动与智慧,并从石拱桥的发展看中国历史的前进发展、优越制度。这些仅通过知识讲授是不足以呈现的,因此,教师要把德育贯穿其中,让学生不仅了解石拱桥,还要了解石拱桥所蕴含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再如《愚公移山》(《列子》)一文,讲述了由于山区北部的阻塞,人们出行不便,愚公不畏艰难险阻誓要挖平险峻的大山,最后他的事迹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文言语法的同时还要凸显愚公坚持不懈的毅力,注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三)增加教学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作为教学内容的环节之一,在文科教学中一直被忽视。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科教学相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偏感性,不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作为学科支撑。此外,文科教学实践没有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教学实践不仅包括教师的课堂实践,也包括学生的自主课外实践。因此,在中学语文德育过程中,教师要开展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融入德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寻找学生的兴趣所在,在兴趣的基础上实施德育,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在讲授相关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古代遗址、博物馆,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这样既可以既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的自主课外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历史文化,是一种帮助学生拓宽视野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扮演好指引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多样的课外教学实践,使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语文学科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德育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道德素质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德育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方法和手段。中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德育在语文学科中具有的重要作用,通过转变教学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加教学实践,让德育贯穿中学语文教学的始终,促进实现语文学科的发展。

作者:柳旭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文学院